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永新人。与兄萧敬夫俱文天祥客。为诗豪俊。度宗时天祥起兵,补从仕郎。赞助彭震龙谋复永新县。元兵屠县时与兄俱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5—1340 【介绍】: 元庆元鄞县人,字处静,一字景询、景荀。读书强记,为诗文不起草。英宗至治间领乡荐,授常熟州学教授,除沅江县主簿,摄尉事。后以丹阳尹致仕。
甬上耆旧诗·卷三
一名焘,字景旬,一字处静。少读书强记,为诗文多不具草。至治癸亥举于乡,官沄江主簿,有治名,引年授知丹阳县,致仕。所著有学箕集三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茶陵州人,字长吾。刘耕孙弟。以国学生下第,授常宁州儒学正。红巾军进入湖南,常宁长吏弃城走,地方人士请焘孙为主城守,一年后以无外援败死。
尤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常州路无锡人,字伯大。官镇江路学录。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焘(1294年—1339年),高丽王朝第27任君主(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在位)。小字宜孝,蒙古名阿剌讷忒失里,1335年一度改名为卐。他是高丽忠宣王王璋的次子,受父王禅让继位,先后迎娶三位元朝公主(濮国长公主、曹国长公主、庆华公主)。他在位前期,实权仍在留元的忠宣王手中,后来又面临从弟王皓(元朝沈王)对王位的觊觎。他于1321年到1325年被扣押在元朝,甚至遭遇了元朝将高丽废国立省的危机,不过没被付诸实施,高丽国运可谓不绝如缕。笼罩在这种阴影下的王焘无心理政,在1330年禅让于世子王祯(高丽忠惠王),1332年被元朝复位。1339年去世,葬于毅陵。元朝赐谥号“忠肃”,其子恭悯王加谥“懿孝”。
蒋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仰仁。蒋廷贵子。十一岁补府学生,十七岁卒。有《东璧遗稿》。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元溥,上元人。由岁贡授光泽主簿有渊泉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五
焘字元溥,上元人。官光泽主簿。有《渊泉集》。 (《金陵琐事》:罗主簿焘晚过东山寺云:「闻钟知寺近,逢鹿觉山深。」宿高座寺云:「月来半榻寒松影,凰送满山秋叶声。」 露书:元溥诗清新有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名焘贞。王锡爵女,字昆山士人徐景韶。未嫁,景韶死。居家守贞,卒,传得道化去云。

人物简介

清州搜玉
姚景焘,字世臣。姚思虞第三子,岁贡生。博学广研经史,应荐入府贡元,在邑主持文教。一时科甲咸出其门。曾助修县志。
沈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2—1515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良德,号东溪。家世业医。弘治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以家学为校正《本草》总裁。正德初,预修《孝宗实录》。官至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
维基
沈焘,字良德,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民籍。应天府乡试第四十九名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中式癸丑科二甲第十六名进士。
吴承焘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吴承焘,字仁甫,号少泉,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匠籍。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十三名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二十四名进士。吏部观政,授福建寿宁知县,调崇安县,升礼部主事,改吏部主事,升员外郎、文选司署郎中,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升为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四十二年四月以考察调外任。历升山东按察司副使,隆庆元年(1567年)八月升山东左参政,三年十月升湖广按察使,四年四月升广西右布政使,五年正月考察去职。
尹焘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尹焘(1508年—?),字明溥,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人,民籍。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浙江乡试第五十七名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式辛丑科会试第一百五十三名,登第二甲第七十名进士。

人物简介

维基
刘焘(1512年—1598年),字仁甫,号带川,直隶天津左卫军籍(沧州刘辛庄)人,祖籍河南项城县,明朝官员、军事家,抗倭将领。顺天府乡试第四十七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会试第四十三名,廷试三甲进士。历任济南府推官、兵部职方主事,出为陕西佥事,精骑射,通韬略,屡立战功。二十九年九月,以提督侍郎孙禬举荐,升添注蓟州兵备副使。丁忧,以边警从服中夺情起用为苏州兵备副使,三十一年十二月地方稍宁,奏乞终制。三十三年二月,巡按御史蔡扬金追论其任蓟州道兵备副使时贪纵不法,诏俟刘焘服阕之日,降一级降调边方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海盗汪直、徐海等勾结倭寇攻入浙江,朝廷起补刘焘为浙江杭嘉湖兵备副使,参与抗倭,明军射杀倭首迷里只麻、叶明,生擒汪直、降徐海。三十五年十一月以功升一级,升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三十八年九月升本省按察使,十二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犯福建,刘焘被擢升为福建巡抚,并在长乐、莆田大破贼军,四十年十一月因剿贼不力被弹劾,降调外任,谪山东右参政。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复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十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四十三年正月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如故,四十五年十月,三年考满,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总督如故。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因北虏入寇山西、永平,刘焘报功不实,被给事中陈瓒等弹劾,被令回籍听勘。调福建总兵戚继光入京协理戎政。十二月刘焘被降二级听用。二年三月,刘焘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视陕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处边务,不久被兵科都给事中张卤论奏,停止巡边。七月刘焘被任命为添注兵部左侍郎,佐理部事,十二月升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又兼督福建军务,剿灭两广“巨寇”曾一本、林道乾,又杀惠州倭首乌七麻。隆庆四年(1570年),因水土不服患病,上疏告归,五月以原职提督神枢营,不久被弹劾罢官,之后因诸虏酋大举入寇,又于家中起复,令驻守通州提督保定等处援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卒,赠太子少保,赐祭葬。其墓尚存,位于今刘辛庄村北。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四○一
李焘,字若临。河源人。明穆宗隆庆二年(一五六八)进士。授福建泉州司李,历仕巡抚云南兼督川贵兵饷。事见清同治《河源县志》卷一三。
维基
李焘(1544年—1625年),字若临,号斗野,人称槎城之魁,广东惠州府河源县上城石狮人(今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上城)。广东乡试第三十七名举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中戊辰科三甲进士,授任福建泉州府推官。先后任金华府同知,南京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万历元年(1573年)得授为奉直大夫,万历六年(1578年)升任湖广衡州府知府。《湖南通志》为李焘立传曰:「…力行节俭,尝取四大礼度民所能行者辑为简仪,又手书司马光俭训刊布民间。闾里恶少,皆廉得其奸状,事发,悉实之法,民称神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升任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运使,专管长芦盐务;十七年七月升任广西布政司右参政。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三月复除湖广右参政兼佥事、整饬郧襄兵备,迁江西按察使,四十一年正月升云南右布政使,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正月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兼督川贵兵饷,此时李焘已七十五岁。因赴任违限被弹劾,四十七年十一月辞官归乡。李焘还乡后,倡导重修龟峰塔,亲题「龟峰古刹」四字,为后世延续了此塔。在河源兴文重教,著《河源县儒学记》。天启五年(1625年)卒,时年82岁。
朱焘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朱焘,字谷城,浙江鄞县人。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浙江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十二名进士,授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