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5,分4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炎热
耳热
热血
触热
热恼
内热
热中
苦热
寒热
执热
夏热
热客
秋热
烦热
热肠
《國語辭典》:炎热(炎熱)  拼音:yán rè
气候酷热。《吴子。料敌》:「盛夏炎热,晏兴无閒。」《红楼梦》第二九回:「只因天气炎热,众位千金都出来了。」
《國語辭典》:耳热(耳熱)  拼音:ěr rè
耳部发热。形容人兴奋的状态。《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宋。辛弃疾 定风波。金印累累佩陆离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國語辭典》:热血(熱血)  拼音:rè xiě
1.鲜血。如:「抛头颅,洒热血。」
2.愿意为理想、抱负牺牲一切的热情。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收拾了些金珠财宝,舍一腔热血,答救千娇姐姐。」《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蒙他二位留住,才知道还是我们几个同志有点儿热血。」
《漢語大詞典》:触热(觸熱)
(1).冒着炎热。 汉 崔骃 《博徒论》:“﹝博徒﹞乃谓曰:‘子触热耕耘,背上生盐。’” 唐 杜甫 《送高书记》诗:“借问今何官,触热向 武威 ?” 清 无名氏 《燕台口号》之十六:“往来触热人告许,一晌心凉恐未能。”
(2).比喻烦躁易怒。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我去这触热也似官人行将礼数使。”
《國語辭典》:热恼(熱惱)  拼音:rè nǎo
焦灼苦恼。明。高启 宿山寺诗:「最喜此宵无热恼,莫教月落又钟鸣。」
分類:焦灼苦恼
《國語辭典》:内热(內熱)  拼音:nèi rè
1.病名。中医指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升。
2.内心忧虑而感到烦燥闷热。《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每闻羽书告急之声,心灼内热,四体惊悚。」唐。李贺〈长歌续短歌〉:「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國語辭典》:热中(熱中)  拼音:rè zhōng
沉迷、急切的希望得到,多指热心于仕宦。如:「时下年轻人热中于自助旅行。」《孟子。万章上》:「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漢語大詞典》:苦热(苦熱)
苦于炎热;酷热。 唐 杜甫 《舟中苦热遣怀》诗:“入舟虽苦热,垢腻可溉灌。” 宋 苏轼 《泛舟城南得人皆苦炎字》之二:“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
《國語辭典》:寒热(寒熱)  拼音:hán rè
中医指人身有病时,时冷时热的症状。
《國語辭典》:寒温(寒溫)  拼音:hán wēn
1.冷暖。《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苟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体能辩寒温者,将皆以脩絜为讳恶。」
2.见面时彼此问候生活起居,或泛谈气候寒暖等的应酬话。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阳羡书生》:「仍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红楼梦》第九二回:「彼此相见,叙些寒温。」也作「寒暄」、「暄凉」。
《漢語大詞典》:执热(執熱)
谓手执灼热之物。《诗·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毛 传:“濯所以救热也。” 郑玄 笺:“当如手执热物之用濯。”一说,谓苦热。 段玉裁 曰:“执热,言触热、苦热。濯,谓浴也……此诗谓谁能苦热,而不澡浴以洁其体,以求凉快者乎?”见《〈诗〉“执热”解》孟子·离娄上:“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朱熹 集注:“言谁能执热物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骸垢想浴,执热愿凉。” 唐 韩愈 《答张籍书》:“今乃大得所图,脱然若沉痾去体,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也。”
分類:灼热苦热
《骈字类编》:夏热(夏热)
吕览东海之极水至而反夏热之下化而为寒夏易林乾之既济梗生荆山命制输班袍衣剥脱热冬寒饥饿枯槁众人莫怜
《國語辭典》:热客(熱客)  拼音:rè kè
1.冒暑而来的宾客,今多指逢迎权势的人。宋。陈师道〈送张秀才兼简德麟〉诗:「长安千门憎热客,我独怜君来解热。」
2.常来的客人。宋。黄庭坚〈和答外舅孙莘老〉诗:「归休饮热客,觞豆愆调护。」
《骈字类编》:秋热(秋热)
宋 杨万里 过土笕冈 秋热方升日,朝凉更迥郊。
《國語辭典》:烦热(煩熱)  拼音:fán rè
烦闷躁热。唐。白居易〈月夜登阁避暑〉诗:「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木南又觉的身上烦热,忙脱去一件衣服。」
《國語辭典》:热肠(熱腸)  拼音:rè cháng
乐于助人、积极做事的个性。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结构》:「将一片热肠,付之冷水乎?」也作「热心」、「热心肠」。
分類:助人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