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热毒风(熱毒風)
即热毒。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而 田承嗣 常患热毒风,遇夏增剧。”云笈七籤卷七一:“右五味搅和,令调以枣肉,和为丸,如大麻子许……热毒风服五百丸,瘟疟服一百丸。”参见“ 热毒 ”。
分類:热毒
《國語辭典》:热毒(熱毒)  拼音:rè dú
中医上指受疫疠火热所致的发热性外科脓疡。以高热、头面口咽肿痛、出血斑疹等为其特点。
《漢語大詞典》:火毒
(1).指药物酷烈的毒性。宋书·刘亮传:“ 亮 在 梁州 ,忽服食修道,欲致长生。迎 武当山 道士 孙道胤 ,令合仙药;至 益州 , 泰豫 元年药始成,而未出火毒……﹝ 亮 ﹞取井华水服,至食鼓后,中间便絶。”旧唐书·宪宗纪下:“上服方士 柳泌 金丹药,起居舍人 裴潾 上表切諫,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烧鍊则火毒难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观其效用,则进御可也。’”
(2).即热毒,中医指导致人体外科痈疡等病症的一种因素。宋史·刘遇传:“﹝ 遇 ﹞晨兴方对客,足有炙疮痛,其医谓:‘火毒未去,故痛不止。’ 遇 即解衣,取刀割疮至骨,曰:‘火毒去矣。’”
(3).指烈火燃烧中因氧气稀少而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 僖负覊 率家人救火,触烟而倒,比及救起,已中火毒,不省人事。”
(4).形容酷热。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今年的夏天不知是怎么的!一连四十多天了,火毒的太阳,总不见转头。” 杜鹏程 《战斗生活怎样检验我的心灵》:“脚下是烫热的沙漠,头顶是火毒的太阳。”
《国语辞典》:内毒(内毒)  拼音:nèi dú
中医指由内透发的热毒。热毒蛰伏于体内,当抵抗力不足时,或遇到诱发性因素,便会发生神志不清、口乾咽痛等病状。
《漢語大詞典》:御蛊(禦蠱)
谓抵御热毒恶气。史记·秦本纪:“﹝ 德公 ﹞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张守节 正义:“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
《漢語大詞典》:椒疮(椒瘡)
中医眼病名。即沙眼。多因眼部受风热毒邪侵染,加之脾胃素有积热,致眼睑脉胳壅滞,气血失和而发。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故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椒疮粟疮》:“椒疮粟疮生胞里,脾胃血热是根苗。粟疮黄软湿易散,椒疮赤硬热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