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倒屣  拼音:dào xǐ
急于迎宾,将鞋子穿反了。《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北史。卷三四。宋繇传》:「每闻儒士在门,常倒屣出迎,引谈经籍。」
《國語辭典》:亲切(親切)  拼音:qīn qiè
1.和善热诚。如:「对人要亲切。」
2.亲近、亲密。《红楼梦》第五八回:「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
3.仔细、准确。《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老残游记》第一回:「章伯看得亲切,不禁狂叫。」
《國語辭典》:热血(熱血)  拼音:rè xiě
1.鲜血。如:「抛头颅,洒热血。」
2.愿意为理想、抱负牺牲一切的热情。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收拾了些金珠财宝,舍一腔热血,答救千娇姐姐。」《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蒙他二位留住,才知道还是我们几个同志有点儿热血。」
《漢語大詞典》:刮眼
(1).犹刮目。擦拭眼睛。谓看得真切。 唐 韩愈 《过襄城》诗:“ 郾城 辞罢过 襄城 , 潁水 嵩山 刮眼明。” 宋 苏舜钦 《清轩》诗:“谁凿幽轩刮眼清,湖中嘉处更禪扃。”
(2).犹刮目。擦拭眼睛。喻亲切热情地待人。 宋 陆游 《赠刘改之秀才》诗:“ 放翁 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
《漢語大詞典》:倒衣
(1).《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孔颖达 疏:“羣臣当以失晚,復恐后期,故於东方未明之时,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颠倒著衣裳而朝君。”后因以“倒衣”谓忙于公务。 唐 杜甫 《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长路更执紼,此心犹倒衣。” 宋 苏辙 《次韵门下吕相公同访致政冯宣猷一首》:“懒从朝謁事驂騑,此去高眠罢倒衣。”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斯时也,山林之间,宜倒衣以接礼,重跡以应命。” 宋 叶适 《祭戴詹事文》:“我病卧久,迟公远归。曷不迎门?曷不倒衣?曷不大斗,以酌寿祺!”
《國語辭典》:淡漠  拼音:dàn mò
1.淡泊恬静。《文子。上仁》:「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
2.印象淡薄。如:「都这么些年了,那件事在人们的记忆里已经淡漠了。」
《漢語大詞典》:冷人
态度冷淡的人;不热情的人。 清 曹寅 《赋得贫家月不贫戏答冷斋》诗:“莫作凡情看,惺憁属冷人。”红楼梦第一一五回:“那姑子知道 寳釵 是个冷人,也不久坐,辞了要去。”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吴祭酒尺牍:“大抵生平好作冷人,天故以冷待之。”
《漢語大詞典》:倒履
急于出迎,把鞋子穿倒。形容热情迎客。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二:“ 叔弼 既到门, 尧夫 倒履出迎之,甚喜。”参见“ 倒屣 ”。
《國語辭典》:倒屣  拼音:dào xǐ
急于迎宾,将鞋子穿反了。《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北史。卷三四。宋繇传》:「每闻儒士在门,常倒屣出迎,引谈经籍。」
《國語辭典》:暖眼  拼音:nuǎn yǎn
彼此相待,温和可亲,视同莫逆。唐。杜甫〈与严二郎奉礼别〉诗:「别君谁暖眼?将老病缠身。」
分類:热情看待
《國語辭典》:狂热(狂熱)  拼音:kuáng rè
对某种事物怀有极度热情。如:「他对摇滚音乐怀有一份异于常人的狂热。」「她对演戏有著莫名的狂热,学生时代就全心置身演艺社团。」
《國語辭典》:热心肠(熱心腸)  拼音:rè xīn cháng
做事积极、乐于助人的心性。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我是小梅香,好片热心肠,全凭诗一首,送与有情郎。」也作「热心」、「热肠」。
《國語辭典》:款待  拼音:kuǎn dài
殷勤接待。《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边书房摆了八席,款待众人。」也作「款接」。
《國語辭典》:亲热(親熱)  拼音:qīn rè
亲近热络。《儒林外史》第一回:「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著说话儿。」《红楼梦》第九一回:「且说宝钗母女觉得金桂几天安静,待人忽然亲热起来。」
《國語辭典》:冷冰冰  拼音:lěng bīng bīng
1.非常冰冷。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我则见他直挺挺僵了脚手,冷冰冰禁了牙口。」也作「冷丁丁」。
2.形容态度冷漠、严肃。《文明小史》第三○回:「见了生客冷冰冰的,合他动动手还要生气。」也作「冷丁丁」。
《漢語大詞典》:淡冷
冷淡,不热情。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 妙斋 没有感觉出这点淡冷来。”
分類:冷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