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烧炙(燒炙)
烧烤。《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 孔颖达 疏引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蜉蝣……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噉之。”法苑珠林卷十一:“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城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 老舍 《四世同堂》十四:“她不住的眨眼,好像是被烟火烧炙着似的。”
《漢語大詞典》:熏灼
亦作“燻灼”。
(1).烧炙。 明 杨仪 《高坡异纂》卷中:“明旦,忽书中烟起,发视之,惟纸灰一幅宛然,书无纤毫熏灼痕也。”
(2).指如火烧炙。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昔者 玄石 好酒,为酒困,五臟熏灼,肌骨蒸煮如裂。” 清 唐孙华 《摇扇》诗:“炎歊熏灼苦连旬,赖有蒲葵巧製新。”
(3).喻声威气势逼人。亦喻指逼人的声威气势。《汉书·叙传上》:“ 建始 、 河平 之际, 许班 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九域耸其风尘,四海叠其燻灼。”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昔我 宪宗章武皇帝 ,熏灼威名,兵定八极。”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序》:“故 真定王 再入中书,权贵德望燻灼天下。朝臣得一见与语者,自以为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投虎’、‘割席’、‘名流’的熏灼之状,竟至于斯,则虽报以恶声,亦不为过。”
《漢語大詞典》:炮燖
烧炙。语出 宋 罗泌 路史·禅通纪·炎帝:“﹝ 炎帝 神农氏 ﹞修火之利,以炮以燖。” 清 姚燮 《双鸩篇》:“马死弃鞍轡,茧足徒步如炮燖。”
分類:烧炙
《國語辭典》:灼背烧顶(灼背燒頂)  拼音:zhuó bèi shāo dǐng
以香烧炙背脊、头顶。《宋史。卷四五六。孝义传。朱寿昌传》:「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力所可致,无不为者。」
《漢語大詞典》:灼臂落发(灼臂落髮)
烧炙手臂,剃去头发。佛教徒表示自我忏悔的一种方式。宋史·蔡襄传:“ 开寳 浮图灾,下有旧瘞佛舍利,詔取以入,宫人多灼臂落髮者。”
烧炙地狱
【三藏法数】
谓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燄,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烧炙地狱。
大烧炙地狱
【三藏法数】
谓狱卒将彼罪人,置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燄炽盛,其坑两岸,复有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著于火中,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大烧炙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