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烦恼障
【佛学次第统编】
三烦恼毒,能为一切障故,又云三烦恼障。烦恼者,即惑也。惑者,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之谓,为贪瞋等之总名。以贪欲瞋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言障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也。
烦恼差别五种
【佛学次第统编】
诸烦恼由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差别故,说为五种,所谓九结、三缚、随眠、随烦恼、十缠,分述如次。
十六随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馀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
一、嫉    二、悔(即恶作)  三、忿    四、恼
五、害    六、恨       七、悭    八、谄
九、诳    十、眠      十一、覆   十二、憍
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  十六、掉举
四我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四我烦恼,又云四惑。于第七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
一、我痴 即无明,愚于我之相,而迷无我之理也。
二、我见 即我执,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也。
三、我慢 即倨傲,持所执之我,令心高举也。
四、我爱 即我贪,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也。
烦恼所知二障
【佛学次第统编】
五教仪亦明二障:
一、烦恼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又烦恼障亦名事障,续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碍正知见故。又事障亦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表〕
一切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总云惑障,分叙则一切烦恼。
烦恼(二)
【佛学次第统编】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以其烦燥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
一、贪 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
二、瞋 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善根,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三、痴 痴者亦名无明,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四、慢 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五、疑 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
六、不正见 不正见亦名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惟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可分为五:
一、身见 梵云萨迦耶,义翻积聚。此云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二、边见 亦云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
三、见取见 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四、戒禁取见 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五、邪见 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所摄诸馀邪执,皆此邪见所摄。
烦恼所知二障(二)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所知二障:
一、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及障生空,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此头数亦与烦恼障同,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及障法空,名所知障。
三随烦恼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昏烦恼乱之法,长时随逐不舍,故名随烦恼。
〔一、小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二、中随烦恼〕,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三、大随烦恼〕,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二十种烦恼随眠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并显扬圣教论)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界、无色界也。谓此二界,能修禅定;虽修禅定,离欲界苦,而于定地,贪痴爱慢诸见烦恼,随伏不舍,故名定地随眠。
〔三、随逐自境随眠〕,谓于三界中,各各自分境上,所摄诸见烦恼,随根起灭,潜伏不舍,故名随逐自境随眠。
〔四、随逐他境随眠〕,谓或在色界而起欲界烦恼,或在无色界而起色界烦恼,或在欲界而欣乐上二界禅定而生味著,不知出离,故名随逐他境随眠。
〔五、被损随眠〕,谓众生常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而此烦恼,随伏不舍,故名被损随眠。
〔六、不被损随眠〕,谓已生色界,不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或未离欲界,虽不被烦恼所损,而烦恼随伏不舍,故名不被损随眠。
〔七、随增随眠〕,谓三界众生,各于自住之境,而起烦恼,随时增长,潜伏不舍,故名随增随眠。
〔八、不随增随眠〕,谓住于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不随他境增长烦恼,而其烦恼,因未断故,潜伏不舍,故名不随增随眠。
〔九、具分随眠〕,谓诸众生,于一切境,起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无有缺减,故名具分随眠。
〔十、不具分随眠〕,谓声闻初果等,虽断三界见惑,而于思惑未能全断,故名不具分随眠。(初果即须陀洹果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也。)
〔十一、可害随眠〕,谓声闻之人,知苦、集之法是可损害,乃修道品,断见、思烦恼,而證涅槃,虽断见、思,而习气无明,随伏不舍,故名可害随眠。(苦、集即苦谛、集谛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习气者,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十二、不可害随眠〕,谓凡夫众生,不能修习道品,而于烦恼之惑,无可损断,是以随伏不舍,故名不可害随眠。
〔十三、增上随眠〕,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惭惭增胜,随伏不舍,故名增上随眠。
〔十四、平等随眠〕,谓贪瞋痴烦恼之惑,平等共起,随伏不舍,故名平等随眠。
〔十五、下劣随眠〕,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于诸色等尘念微薄,故名下劣随眠。
〔十六、觉悟随眠〕,谓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虽能觉悟而未能断,故名觉悟随眠。
〔十七、不觉悟随眠〕,谓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故名不觉悟随眠。
〔十八、能生多苦随眠〕,谓欲界贪瞋等烦恼,能生种种诸苦,故名能生多苦随眠。
〔十九、能生少苦随眠〕,谓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虽无欲界众苦,而有欣上厌下之心,亦名烦恼,故名能生少苦随眠。(欣上厌下者,谓欣喜上二界禅定之乐,厌恶欲界生死之苦也。)
〔二十、不能生苦随眠〕,谓诸菩萨,虽离诸惑,不生众苦,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亦为烦恼,故名不能生苦随眠。(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三、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
〔四、有所了知现行〕,谓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于善法令向,于恶法令舍,由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有所了知现行。
〔五、粗烦恼现行〕,谓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瞋惑粗重,各起不同,故名粗烦恼现行。
〔六、等烦恼现行〕,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等分而起,无有轻重,故名等烦恼现行。(等分者,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也。)
〔七、微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證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故名微烦恼现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内门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故名内门烦恼现行。(习气者,烦恼馀习气分也。)
〔九、外门烦恼现行〕,谓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故名外门烦恼现行。
〔十、失念烦恼现行〕,谓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馀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故名失念烦恼现行。
〔十一、猛利烦恼现行〕,谓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故名猛利烦恼现行。
〔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谓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故名任运所起烦恼现行。(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四、寻思烦恼现行〕,谓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故名寻思烦恼现行。
〔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谓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故名不自在烦恼现行。
〔十六、自在烦恼现行〕,谓人醒寤,所起恶慧之觉,遍缘诸境,相续不舍,故名自在烦恼现行。
〔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谓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故名非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谓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故名可救疗烦恼现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于生死惑业众病,不能修诸正行以为救疗,而诸烦恼相续不舍,故名不可救疗烦恼现行。
二十种随烦恼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
〔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
〔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
〔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
〔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是名恼随烦恼。
〔五、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是名嫉随烦恼。
〔六、悭随烦恼〕,吝惜曰悭,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恼乱于心,是名悭随烦恼。
〔七、诳随烦恼〕,诡诈不实曰诳,谓与世交接,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是名诳随烦恼。
〔八、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媚悦人意,心恒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随烦恼。
〔九、害随烦恼〕,谓衔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是名害随烦恼。
〔十、憍随烦恼〕,矜己慠他曰憍,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慠彼有德,恼乱其心,是名憍随烦恼。
〔十一、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惭随烦恼。
〔十二、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愧随烦恼。
〔十三、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十四、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闇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是名昏沉随烦恼。
〔十五、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是名不信随烦恼。
〔十六、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诸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是名懈怠随烦恼。
〔十七、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十八、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坠,恼乱其心,是名失念随烦恼。
〔十九、散乱随烦恼〕,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谓著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是名散乱随烦恼。
〔二十、不正知随烦恼〕,谓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随烦恼。
审烦恼根本
【三藏法数】
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槃决定可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外著烦恼
【三藏法数】
谓贪瞋痴等烦恼,于外境不了而起贪蓍,故名外著烦恼。
随眠烦恼
【三藏法数】
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谓无明烦恼种子,潜伏第八藏识之中,能生一切妄惑,是名随眠烦恼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