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烦恼习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之习气也。已断烦恼,犹有其残气而不如法者,如难陀以淫欲之习故,虽得阿罗汉,然坐于男女大众中,眼先视女众,与之高语说法。如舍利弗以瞋习之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吐食不复受请。智度论二十七曰:「烦恼习者,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的习气。
烦恼阵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自四面群起而攻击身心,故名为阵。止观五曰:「此金刚观割烦恼阵,此牢强足越生死野。」
烦恼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碍之一。见思之烦恼,恼乱心神,以障碍法性之涅槃者。即二障中之烦恼障也。
【三藏法数】
(即烦恼障),谓见、思二惑,起种种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以致障碍无漏法性,是名烦恼碍。
烦恼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道之一。道者通之义,烦恼自苦而来,烦恼能生业,故名为道。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也。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
烦恼贼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大般涅槃经下曰:「我等既去无上法王,烦恼之贼,日见侵害。」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观无量寿经曰:「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同天台疏中曰:「烦恼贼者,此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也。」
烦恼网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能罗笼众生,故名为网。金光明经一曰:「以知慧刀裂烦恼网。」
烦恼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障之一。对于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为烦恼障。佛地论七曰:「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又】三障之一。对于业障报障而言。贪瞋等之烦恼,数数起而障碍圣道,名为烦恼障。涅槃经十一曰:「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中略)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俱舍论十七曰:「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
【佛学常见辞汇】
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三藏法数】
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三藏法数】
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二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烦恼浊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浊之一。(参见:五浊)
【佛学常见辞汇】
五浊之一。(参见:五浊)
【三藏法数】
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烦恼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馀之一。二乘之人,断尽三界内见思之惑,犹有界外无明之惑,故谓之烦恼馀。
【三藏法数】
烦恼馀亦名障馀。谓二乘之人,虽断三界内见、思惑尽,尚有界外无明惑在,故名烦恼馀。(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烦恼薪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烧于智慧之火,故譬以薪。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烦恼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住地之烦恼,能含摄一切之烦恼,故名为藏,又能藏如来之法身,故名为藏。胜鬘经曰:「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又曰:「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同宝窟下本曰:「四住及无明,摄一切烦恼皆在其内,故名为藏。又此惑能藏如来法身,故名为藏。」
烦恼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魔之一。烦恼能恼乱身心,障碍菩提,故名为魔。
【佛学常见辞汇】
四魔之一。(参见:四魔)
【三藏法数】
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著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烦恼魔。(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四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见智度论五,义林章六本。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 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 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
三、死魔 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
四、天魔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死魔〕,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烦恼不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不退之一。(参见:不退)
【三藏法数】
谓菩萨十地满足入等觉位,了烦恼即是菩提,岂更有烦恼之可退转也。(十地者,即前七地,更加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是为十地也。等觉位者,去后妙觉佛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
不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阿毗跋致Avinivartaniya,又Avaivartika,译曰不退。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退转也。如不退之土,不退之位等,又不退转,言勤行修习也。如不退之念佛,不退之勤行等。
【佛学常见辞汇】
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證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證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證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證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的念头上,永远不会再退失。
烦恼业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惑业苦。依贪瞋无明之烦恼而造善恶之业,依善恶之业而感三界之苦乐,又依此苦果之身而造起烦恼之业。如是三法轮转而游覆,故谓之三轮。亦曰三道。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惑业苦,谓吾人由于贪瞋痴等烦恼而造业,又因造业而受苦。
烦恼杂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杂染之一。见思之诸烦恼,能染污众生之心识,而使不清净。故云。
【三藏法数】
烦恼杂染者,亦名惑杂染,谓身见、边见及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皆能染污心识,令不清净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