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骨节烦疼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说佛今生感受骨节疼之宿世因缘。摄于兴起行经上。
根本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本惑,本烦恼。谓大乘百法中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也。恶见以外,谓为五钝使。开恶见之一,则有身、边、邪、取、戒之五见,此谓为五利使。合而为十。谓之十随眠或十使。共为根本烦恼。其他为随烦恼。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无明住地为根本烦恼。其他之四住地为枝末。
【佛学常见辞汇】
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
【三藏法数】
根本烦恼者,即无明惑也。谓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也。
大日经根本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指贪瞋痴慢疑之五使为五根本烦恼。
贪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大烦恼之一。贪欲之情恼乱有情之身心者。
【三藏法数】
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猛利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烦恼之一。(参见:烦恼)
发烦恼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障之一。
无烦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色界十八天之第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三藏法数】
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吉隶舍Kles/a,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同二十七曰:「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注维摩经二曰:「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止观八曰:「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大乘义章五曰:「劳乱之义,名曰烦恼。」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梵语杂名曰:「烦恼,吉隶舍。」
【佛学常见辞汇】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叫做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梵语吉隶舍,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谓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教中总说分说,异名异数,科目甚多。名则诸结使盖,数则自二乃至八万四千,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耳。
【俗语佛源】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李明权)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也。
六大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烦恼,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二,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也。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也。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也。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则为六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台家分之为利钝之二使,前五烦恼为五钝使,后五恶见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六大烦恼者:
一、贪烦恼 染著为性,生苦为业。
二、瞋烦恼 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
三、痴烦恼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
四、慢烦恼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
五、疑烦恼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
六、恶见烦恼 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
一、身见 固执实我也。
二、边见 偏执我之断常也。
三、邪见 拨无因果之理也。
四、见取见 固执自己之恶见也。
五、戒禁见 固执非理之戒禁也。
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
烦恼冰
【佛学大辞典】
(譬喻)比菩提以水,故指烦恼为冰。烦恼即菩提,如冰与水也。教行信證行卷曰:「良知如经言,烦恼冰解成菩提水。」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为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作坚冰,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
烦恼泥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能生菩提之华,故名为泥。以与泥能生莲相类故也。维摩经佛道品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烦恼林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繁茂,譬诸树木,故曰林。往生论注下曰:「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烦恼河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药师经曰:「破烦恼壳,竭烦恼河。」涅槃经德王品曰:「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动手足,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度。」
烦恼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众生之烦恼深广,譬之于海。华严经二曰:「众生没在烦恼海,愚痴见浊甚可怖。」大坚固波罗门缘起经下曰:「诸烦恼海塞其源,得生寂静梵天界。」
烦恼病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之恼心,如病之于身,故名为病。教行信證行卷曰:「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