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慢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烦恼)附录。
【三藏法数】
慢即轻慢。谓自任其能,轻凌于他,起不敬心,傲慢结缚,而生烦恼,故名慢烦恼。
疑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烦恼)附录。
【三藏法数】
犹豫不决为疑。谓因前无明不了,即起疑惑,以乱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恶,展转缠结,而生烦恼,故名疑烦恼。
瞋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烦恼之一。
【三藏法数】
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瞋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瞋烦恼。
数行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烦恼之一。(参见:烦恼)附录。
随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随惑。俱舍论有二义:一名一切之烦恼。以一切之烦恼,皆随逐于心,为恼乱之事也。二对于六随眠之根本烦恼,而名其馀之烦恼为随烦恼,又对于根本而名为枝末惑。七十五法中除六大烦恼无明之一。五大烦恼及大不善之二,小烦恼之十,不定中之不善睡眠与恶作等十九法是也。俱舍论二十一曰:「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馀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于大乘百法中,对于六大惑(同六随眠)之根本烦恼而名其馀二十为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之十,为小随惑。无惭,无愧之二,为中随惑。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之八,为大随惑。此三种二十之烦恼,尽随他之根本烦恼而起,故名随烦恼。唯识论六曰:「唯是烦恼分别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指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在大乘百法中说有二十种,这二十种烦恼,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烦恼,或随惑。它可分为三大类;一、小随烦恼,即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十种;二、中随烦恼,即无惭及无愧二种;三、大随烦恼,即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
【佛学次第统编】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言随烦恼者,或无别体,惟是烦恼分位差别,或有别体,性是烦恼同等流类,故名为随烦恼,其数二十。
一、忿 忿者,依对现前逆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此即嗔恚一分为体。
二、恨 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三、恼 恼者,忿恨为先,追念往恶,触现逆境,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多发凶鄙粗言,蜇螫于他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四、覆 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此以贪痴一分为体,恐失现在利誉是贪,不惧当来苦果是痴。
五、诳 诳者为获利益,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六、谄 谄者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不任师友真正教诲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七、憍 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生长杂染为业。此以贪爱一分为体。
八、害 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悯,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九、嫉 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十、悭 悭者,耽著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涩畜积为业。此亦贪爱一分为体。
此十各别起故,名为小随烦恼。
十一、无惭 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十二、无愧 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此二遍不善故,名为中随烦恼。
十三、不信 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懈怠所依为业。
十四、懈怠 懈怠者,于断恶修善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设于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十五、放逸 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即以懈怠及贪嗔痴四法为体。
十六、昏沈 昏沈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十七、掉举 掉举者,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十八、失念 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即以念及痴各一分为体。
十九、不正知 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證解为性,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此以慧及痴各一分为体。
二十、散乱 散乱者,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此八遍于不善及有覆无记之二种染心故,名为大随烦恼。
【三藏法数】
随烦恼者,即见、思二惑也。谓此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瞋痴等烦恼,随逐不舍也。
断诸烦恼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念处之一。(参见:念处)附录。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正念故,而能了知,一切烦恼杂染等法,皆由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之所生起,以了知故,而悉远离,故得六根清净,而无所染著也。
大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三藏法数】
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小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三藏法数】
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三藏法数】
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六根本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瞋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
┌1贪──贪爱五欲───────────────┐
六  │2瞋──瞋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转烦恼依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一切妄念,须知凡属妄念,皆是烦恼。因此烦恼,遂造一切诸业。故修道人,断此烦恼,依于菩提。菩提者觉也,烦恼皆是不觉之过,依止于觉,烦恼自除。
【三藏法数】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三烦恼障
【佛学次第统编】
三烦恼毒,能为一切障故,又云三烦恼障。烦恼者,即惑也。惑者,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之谓,为贪瞋等之总名。以贪欲瞋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言障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也。
烦恼差别五种
【佛学次第统编】
诸烦恼由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差别故,说为五种,所谓九结、三缚、随眠、随烦恼、十缠,分述如次。
十六随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馀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
一、嫉    二、悔(即恶作)  三、忿    四、恼
五、害    六、恨       七、悭    八、谄
九、诳    十、眠      十一、覆   十二、憍
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  十六、掉举
四我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四我烦恼,又云四惑。于第七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
一、我痴 即无明,愚于我之相,而迷无我之理也。
二、我见 即我执,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也。
三、我慢 即倨傲,持所执之我,令心高举也。
四、我爱 即我贪,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