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6 【介绍】: 唐僧。会稽人,俗姓汤,字澄源。幼年出家。读书勤苦,受诗法于严维。后抵吴兴,与皎然居何山游讲,又与刘长卿、皇甫曾等以诗唱和,为包佶激赏。德宗贞元中,游长安,名振辇下。因流语激怒中贵,遭诬奏,徙汀州,后赦归东吴。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或749—816 一作灵彻。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一作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后,住越州云门寺。长于律学,著有《律宗引源》21卷(今不存),为僧徒所称。尤善诗文。初从严维学诗。自代宗大历初年起,即名播一时。约于大历末移居吴兴何山,与诗僧皎然游,常相唱和。德宗兴元元年(784),皎然致书于文坛盟主包佶、李纾,盛称其诗。灵澈旋入长安,名振辇下。约于贞元三四年间,经庐山、洪州,复归越州。约于贞元六年(790),再入京师。约于贞元末因僧徒所疾,被诬获罪,徙居汀州。宪宗元和初遇赦北归。元和四年(809)住庐山东林寺,与江西节度使韦丹相往还。旋东归湖州。后因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之邀,往住宣州开元寺。元和十一年(816)卒。生平事迹散见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宋高僧传》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三。灵澈以善诗擅名江南达数十年之久。当时诗人如皎然、刘长卿、权德舆、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皆与其有过从。平生作诗凡2000首,由其门人删取300篇,编为诗集10卷,另取其自大历至元和50年间与时人唱和酬别之作,编为《酬唱集》10卷。二集今皆不存。今存诗以送别酬寄之诗为多,其中《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归湖南作》等篇,颇为后人所称道。《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仅存16首及残句10余则。另《澈上人文集纪》、《会稽掇英总集》尚存其诗1首及残句2则,《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灵澈(746一816),字源澄,俗姓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于云门寺出家,虽受经论,笃好篇章,从严维学诗。建中末,居吴兴何山,与皎然游。皎然以书荐于包佶、李纾。贞元初,北游长安,曾居嵩山兰若。南返,至庐山,后归越州。贞元中复至京师,为飞语所中,得罪徙汀州。后遇赦归越。元和初,复游江西,又至涧州、湖州,终于宣州开元寺。有《灵澈诗集》及《酬唱集》各十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若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禀赋纯粹。笃学善属文尤工诗章居越溪之云门寺。成立之岁。即声誉远播以毗尼讲训。从之游者。如趋阛阓。秘书监严维隋州刺史刘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岂徒谐黄绢色丝 辞。亦且悟翠竹黄华之指。过吴兴杼山。时皎然如昼。方获重名。一见遂定林下交。尽予包佶中丞书。推致殊甚。及彻见佶。礼貌非常人所得。后权德舆。又移书问彻于昼。昼答之。如前书。其为侪辈所许如此。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澈。不知何许人也。禀气贞良执操无革。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居越溪云门寺。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讲贯无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睹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昼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唯有湖水无行路句。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伏冀中丞高鉴深量。其进诸乎。其舍诸乎。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辄以非急干请视听。亦昭愚老僧不达时也。然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复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昼又赍诗附澈去见。佶礼遇非轻。又权德舆闻澈之誉。书问昼公。回简极笔称之。建中贞元已来。江表谚曰。越之澈洞冰雪。可谓一代胜士。与杭标霅昼分鼎足矣。不测其终。

作品评论

皎然《答权从事德舆书》
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但此子迹冥累迁,心无营营,虽然,至于月下风前,犹未废是。
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
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澈公承之。至如《芙蓉园新寺》诗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太寄家书。”可谓入作者阃域,岂独雄于诗僧间耶!
苕溪渔隐丛话
《雪浪斋日记》云:灵澈诗,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窗风枯砚水,小雨慢琴弦”、“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前辈评此诗云:“转石下千仞江”。
唐才子传
(灵澈)上人诗多警句,能备众体……里结念云壑,而才名拘牵,罄息经微,吟讽无已。所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18 【介绍】: 唐僧。常州人,俗姓宣。初入京选官,路经洪州开元寺,谒马祖道一,闻禅旨而感悟,遂出家。德宗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贞元末,移住越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818 俗姓宣,常州(今属江苏)人。初入京选官,路经洪州开元寺,谒马祖道一,闻禅旨而出家。德宗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约于贞元末年住越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卷一五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毗陵宣氏子。成立之岁。本期射策登第。以荣亲里。闻预章马大师聚徒说法。因往观焉。目击道存。遂求薙染。受具后。乃谒石头迁和尚而悟旨焉。贞元初。入天台山中。居隋智者之白沙道场。阅二载。虎依以产子于近林。意颇驯扰。初智者之来建道场。凡一十二所。记之曰。此地妙严。非杂器所居。若能居此。与吾无异。故默盘桓不忍去。后又徙东道场。地愈益深僻。俄夜雷震。大树摧压崖谷。人以为必累及默所止庵。旦视之。无损也。尝游东白山。中毒。邻翁为召医。谢遣之。独闭门燕坐。出污而愈。既化浦阳。乃赴阳灵戍将李望五泄之请。元和初旱甚。默偶循涧而步。见青蛇大矫润旁。瞪视过客。略不动。默咄之曰。百姓且渴死。汝宁无慈悲心耶。夜果大雨洽境内。会平昌孟简。以中承廉问淅东。下教悉废管内寺院之学徒散逸者。暨阳令曹胄状举默德行。足以庇民社。许重造院以示尊显。 僧问何物大于天地。答曰。无人识得伊。僧曰。还可彫琢也无。答曰。汝试下手看。僧问此个门中。始终事如何。答曰。汝道只今底。成来得多少时也。僧曰。学人不会。答曰。我此间无汝问底。僧曰。岂无和尚接人处。答曰。待汝求接。我即接。僧曰。便请和尚接。答曰。汝欠少个甚么。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澡盥焚香嘱累。端坐而逝。寿七十二。腊四十一。高僧智闲。录其平生事迹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默。俗姓宣。毗陵人也。本成立之岁悦学忘疲。约以射策。登第以荣亲里。承豫章马大师聚众敷演造禅关。马师振容而示相。默密契玄机。便求披剃。若熟痈之待刺耳。受具之后苦练行门确乎不拔。贞元初入天台山中。有隋智者兰若一十二所。悬记之曰。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若能居此与吾无异。默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又住东道场。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茅苫略无少损。遐迩闻旃皆来观叹。后游东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医。闭关宴坐。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行次浦阳盛化。有阳灵戍将李望。请默居五泄焉。元和初亢阳田畯惶惶。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邪。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民荷其赐属平昌孟简中丞廉问浙东废管内兰若。学徒散逸。时暨阳令李胄状举灵山许重造院。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澡沐焚香端坐绳床。嘱累时众溘然而绝。寿龄七十二。法腊四十一。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亦江左之英达。为默行录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默。俗姓宣氏。毗陵人也。初参豫章马大师。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又住东道场。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茅苫略无少损。遐迩闻旃皆来观叹。后游东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医闭关宴坐。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元和初久旱民皆狼顾。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咄之曰。百姓溪渴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耶。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民荷其赐。厥后澡沐焚香。端坐绳床而卒。寿七十二。法腊四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1 【介绍】: 唐汴州浚仪人,字仁辅。初事薛嵩为裨将。大历中,朱泚乱,率麾下四十骑至奉天,以定难功臣封东阳郡王。宪宗立,加御史大夫,授泾原四镇节度使,改封丹阳。卒谥灵。
僧灵彖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29 【介绍】: 唐僧。潭州长沙人,俗姓萧。幼信佛,常预禅会,优游自得。穆宗长庆元年,住百家岩寺。旋徒步至江陵,刺史王潜请其住永泰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出兰陵萧氏。自梁亡。子孙分适四方。而彖生长长沙。然资禀颖异。薙染后独嗜禅学。凡诸法会。靡弗参访。久游青潍。长庆元年。或建寺于百家岩。迎居之。未几。复振锡江陵太守王潜。以永泰招说法焉。太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终于寺。寿七十五。塔之州北至今存。 又超岸者丹阳人。先依鹤林素禅师。天宝二年。化行抚州。获印化于大寂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0 【介绍】: 唐僧。昌明人。俗姓章,字灵庾。年十三,投绵州开元寺出家,受学于辩智法师。致力于经论史传,以文学优赡供奉大内。晚年辞归,住梓州慧义寺,以讲说著作为事。有《参玄语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灵庾。姓章氏。绵州昌明人。季孟皆出家。有名清其仲也。在娠即母恶荤膻。儿时遇佛像辄致礼。年十三。依开元寺辩智法师。诵法华楞伽维摩佛顶等经。有司使试所习。时太守乔琳异之。为落发。则大历中也。年十七。众请讲法华。听者厌服。岁满从慧义寺如律师受具。寻诣京邑。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晚丧所亲。因复归慧义寺演导。元和中。卒于寺山绝顶。塔其遗身于白门兰若。盖郪城北郭外。所谓北山者。前后著述法华玄笺十卷。释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谈十卷。亦名清钞。二宗初学仪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记。所以解小乘计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法体性业用于以详括。故曰法源也。识心论。澄观论。俱舍义钞。北山参玄语录。弟子义将嗣。将尤善俱舍起信二论。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神清。字灵庾。俗姓章氏。绵州昌明人也。生于大安山下。昆季相次三人出俗。皆有名望。清居乎仲。处胎之际母顿恶荤膻。及为儿虽随戏弄遇像礼足逢僧稽颡。年十三受学于绵州开元寺辩智法师。于时敕条严峻。出家者限念经千纸方许落发。清即诵法华维摩楞伽佛顶等经有同再理。时故相乔琳为绵郡太守。惊其幼俊躬而降礼请削染焉。则大历中也。至年十七听习粗通。即讲法华一经。岁满慧义寺依如律师受具戒。夏习尸罗依学新疏。寻达大宗乃诣上都。后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暮年钟其荼蓼归慧义寺。讲导著述略无闲日。以元和年中终于本寺峰顶。迁神于白门兰若。即郪城北郭外也。清平昔好为著述喜作编联。盖巨富其才亦凿深于学。三教俱晓该玄鉴极。彝伦咸叙万人之敌也。受业弟子黑白四方计一千馀人。前后撰成法华玄笺十卷释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诀十卷。亦谓清钞。二众初学仪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记。此盖解小乘所计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法。体性业用一皆详括。故云法源也。识心论澄观论俱舍义钞数卷北山参玄语录十卷。都计百馀轴。并行于代。就中语录博该三教。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寺居郪城之北长平山阴。故云北山统三教玄旨。实而为录。故云参玄也。观清之述作。少分明二权一实之经旨。大分明小乘律论之深奥焉。清貌古且奇皙白而光莹。相国崔龟从时从事东川。序真赞云。与奘三藏道颜同摄物。异时一体耳。门人数多。其出伦者义将也。独明俱舍兼善起信。海内学人望风而至。开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清之馀素乎。东川涌潭僧正颜公。著碑本寺。讲律临坛。光肇别附语录。略记清言行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中唐时禅僧。初于本州大中寺出家,后至洪州,嗣百丈怀海。归住福州古灵寺,世称古灵和尚。聚徒10余年而卒。《祖堂集》卷一六、《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53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俗姓赵。依本郡法恒律师出家,受具足戒,学大小乘经律。年二十三往江西参拜怀海,为上首弟子。宪宗元和末,至潭州沩山,独栖七年。后建同庆寺,受相国裴休尊崇,世称“沩山灵祐”。卒谥大圆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1—853 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怀海而得禅机。宪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沩山,建寺传学,历40余年,受学者甚众。世称沩山和尚。卒谥大圆禅师。其禅法后由仰山慧寂承传,开沩仰一宗,为唐季禅门五宗之一。《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郑愚撰碑铭。《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灵祐俗姓赵氏。福州长溪人。从本郡法恒禅师出家。入天台遇寒山子。造国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长沙。住大沩山同庆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诏谥大圆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福州长溪人。童稚时嬉戏庭中。俄有云气盘礴。天乐清亮。神圣仙真之状。出没空际。顷焉一叟貌类罽宾。挹其父而谓曰。汝子来处高胜。必当重光佛运。此群灵所以标异也。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祐执役于法恒律师。弱冠薙落。越三年具戒。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游天台之国清寺。遇寒山拾得。为说偈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一日侍立次。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祐拨云无。丈躬起深拨得小火。举以示之云。者个聻。祐有省。礼谢呈所解。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方知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若是心法。元自备是。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时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谓之曰。老僧可往沩山否。答云沩山奇绝。可聚千五百众。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然非和尚所可住也。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答云待历观之。丈乃令侍者请首座。唤典座来。头陀见首座不许。见典座云。此正是沩山主也。首座有愠色。丈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你二人唤作什么。首座云。不得唤作木𣔻。典座踢倒净瓶。丈笑曰。首座输却山子也。首座即华林。典座即祐也。丈遂遣祐住沩山。既营梵宇。连帅李景让。奏寺额号同庆。相国裴公休。亦尝咨询玄奥。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示众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便唤作无事道人。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脩否。答云。若真悟得本。脩与不脩。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个入处。犹有无始以来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脩也。不道别有法。教渠脩行。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皆当。此乃得座披衣。自作活计时也。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祐问仰山。从何处归。仰云田中。祐云。禾好刈也未。仰云。好刈也。祐云。作青见。作黄见。作不青不黄见。仰云。和尚背后是什么。祐云子还见么。仰拈起一穗禾云。和尚何曾问著者个。祐云此是鹅王择乳。 祐睡次。仰山问讯。祐面向壁。仰云。和尚何得如此。祐转身云。我适来得一梦。试与我原看。仰山取一盆水。与祐洗面。少顷香严来问讯。祐云。我适来得一梦。寂子原了。汝更原看。香严点一碗茶来。祐云。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盥漱毕。趺坐而灭。寿八十三。腊五十九。葬于山之栀子园。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进士李商隐题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灵祐。俗姓赵。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祐丱年戏于前庭。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衢巷谛观耆艾莫测。俄有华巅之叟。状类罽宾之人。谓家老曰。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必当重光佛法。久之弹指数四而去。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每倍于役。冠年剃发三年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祐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祐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元和末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山与郡郭十舍而遥。夐无人烟比为兽窟。乃杂猿猱之间。橡栗充食。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祐为遭会昌之澄汰。又遇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敷座瞑目而归灭焉。享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九。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29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德载。本名淳,避宪宗讳改。通《五经》,博览史籍,文思赡远。宪宗元和元年进士。初为秘书郎,迁右拾遗,并兼史职。参与修《德宗实录》,时称信史。穆宗以其学有师法,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时判度支张平叔欲官自粜盐,处厚条件驳奏,其事遂寝。敬宗立,拜兵部侍郎。文宗即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封灵昌郡公。在相位,务在济时,以理财制用为本,撰《大和国计》。性嗜文学,聚书逾万卷,多手自刊校。奉诏修《元和实录》,其统例取舍,皆处厚创起。暴疾一夕而卒,人共惜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28 初名淳,避宪宗讳改。字德载,排行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又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四年举贤良方正异等,累官至礼部员外郎,翰林侍讲学士。十一年由考功员外郎贬开州刺史。累迁至翰林承旨学士、兵部侍郎。李绅遭诬,曾力加救护。敬宗宝历二年(826)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爵灵昌郡公,当国二年,颇得时誉。卒于任。生平详见刘禹锡《韦处厚集纪》及《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盛山诗》12首。韩愈谓“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当时和者甚众,“联为大卷,家有之焉”(韩愈《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又3句。
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本名淳。避宪宗讳改今名。元和初进士。又擢才识兼茂科。穆宗朝拜兵部侍郎。文宗立。以佐命功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灵昌郡公。太和二年卒。年五十六。赠司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僧人。穆宗长庆初年任长安两街僧录,奉诏往汾州开元寺迎请僧无业。又曾至襄阳。时人引其诗为佳句。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一一、《唐诗纪事》卷五七。《全唐诗》存断句2。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杭州钱塘人,号默希子。隐居天台山,以修炼自乐。武宗征辟,力辞不就。能诗。曾注《文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号默希子,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人。道士,通儒学,无意于名利。居天台山云盖峰虎头岩石室中10余年,日以修炼自乐。武宗会昌初,诏浙东观察使召之,乃献诗自陈,终不赴。后绝粒而卒,年82岁。事迹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〇、《三洞群仙录》卷六。著作今存《通玄真经注》12卷,收入《正统道藏》;《天台山记》1卷,有《古逸丛书》本。《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汶阳人,字蕴灵。体貌魁梧,善饮酒,尚气节,好论古今事。工诗,尤长七律。屡举进士,宣宗八年方及第,时发已白。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有《刘沧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北)人。沧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论古今之事,令人终日不厌。屡举进士不第,宣宗大中八年(854)方登进士第,时已白发。调华原县尉,迁龙门县令。生平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一九、《唐诗纪事》卷五八、《唐才子传》卷八。沧善七律,诗作拗峭,诚为晚唐律体之变。其诗多怀古之作,《长洲怀古》、《咸阳怀古》等诗颇为人所称道。范晞文谓其“序怀感之意,得讽兴之体”(《对床夜语》卷二)。辛文房亦称其“诗极清丽,句法绝同赵嘏、许浑”(《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均著录《刘沧诗》1卷。《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刘沧,生卒年不详,字蕴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初,屡应进士举不第,曾漫游齐鲁、吴越、荆楚、巴蜀等地。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授华原尉,时已白发苍苍。后官龙门令。工七律,风格与许浑、赵嘏相近。有《刘沧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郡斋读书志
(刘沧)诗颇清丽,句法绝类赵嘏。
对床夜语
赵嘏、刘沧七言,间类许浑,但不得其全耳。
沧浪诗话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瀛奎律髓
刘蕴灵大中八年进士,其诗乃尚有大历以前风味。所以高于许浑者无他,浑太工而贪对偶,刘却自然顿挫耳。
唐才子传
(沧)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谈古今令人终日喜听。慷慨怀古,率见于篇……诗极清丽,句法绝同赵嘏、许浑,若出一综综然。
唐诗品汇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之长于咏史,许浑、刘沧之长于怀古,此其著也。……(许)用晦之《凌歊台》、《洛阳城》、《骊山》、《金陵》诸篇,与乎蕴灵之《长洲》、《咸阳》、《邺都》等作,至今古废兴,山河陈迹,凄凉感慨之意,读之可为一唱而三叹矣。三子者,虽不足以鸣乎大雅之音,亦变风之得其正者矣。
《唐诗品》
刘沧一卷止七言律,音节促促,无远大语。唐至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也。
诗薮
唐七律……许浑、刘沧角猎俳偶,时作拗体,又一变也。
唐音癸签
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
《诗源辨体》
刘沧集,七言律之外,惟五言律一篇。其诗气格声韵与于武陵五言相类,而意亦多露,亦晚唐一家,严沧浪云“刘沧亦胜诸人”是也。然以二集观,虽调多一律,却少斧凿痕。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龙门极有高调,且终卷无败群者,但精出处亦少。高柄置之于“正变”,与义山、用晦并列,便是唐玄宗之重萧蒿。
《古欢堂杂著》
刘沧、许浑琢句之秀,拗字之工,亦称杰作。
《漫堂说诗》
七言律……中、晚之钱、刘、李义山、刘沧,亦悠扬婉丽,沨沨乎雅人之致。
《全唐刘氏诗》
刘沧、刘威独多七言律,崇尚景物,为后世写景者所宗。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高廷礼盛许刘沧,今观怀古诸篇,全不争工,起讫殆无一篇完善。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刘沧)诗品在许用晦下。
《石园诗话》
谓“刘沧七言律,音节促促,无远大语”,则非也……“半壁楼台秋月过,一川烟水夕阳平”,“霜落雁声来紫寒,月明人梦在青楼”,语亦远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0—947 【介绍】: 五代时高丽国人。唐末游闽越,依雪峰义存得禅法。时称照布衲。初住婺州齐云山,世称齐云和尚。次居越州镜清院,徙居龙兴寺。后住杭州报慈院。吴越王钱弘佐请住龙华寺,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0—947 高丽国(今朝鲜北部)人。唐末游闽越之间,从雪峰义存得禅法。时称为照布衲。初住婺州齐云山,世称齐云和尚。次住越州镜清院,徙居龙兴寺。后住杭州报慈院。吴越王钱弘佐请住龙华寺,赐号真觉大师。《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高丽人。入中国。得心法于雪峰。不惮寒暑。服勤众务。丛林畏敬之。称照布纳始住婺之齐云山。次迁越之镜清院。又迁杭之报慈寺。照在齐云时。上堂。良久。忽举手视其众曰。乞取些子。乞取些子。僧问。灵山会。上法法相传。未审齐云将何分付。答不可为汝荒却齐云也。 在镜清时。僧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什么人传。得。答千圣也疑我。问莫便是传否。答晋帝斩嵇康。 在报慈时。僧问菩提树下。度众生。如何是菩提树。答大似苦练树。问为什么似苦练树。答素非良马。何劳鞭影。后吴越忠献王。迎金华傅翕大士灵骨道具。于元帅府供养。仍造龙华寺。树塔以寘之。命付住持。终迁塔大慈山。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禅宗僧侣,约生活于晚唐。嗣沩山灵祐。因居福州灵云院,世称灵云和尚。《祖堂集》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皆有传。上二书录存志勤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全唐诗续补遗
安济庙,在清流县南梦溪洞口,即九龙阳数潜灵王庙也。自唐有之,莫详创始封爵之由。庙前有滩险甚,往来之舟非祷于祠下不敢行。宋朝赐今额。嘉祐中,枢密直学士蔡公襄知泉州,有布衣上谒,自称宁化九龙进士。公与坐,莫测其为神。及送之庭除,忽不见,始异之。取刺而观,于中得诗五十六字,寻加访问。明年,递诗于庙,尸祝不虔,失其真迹。大观间,县尉张龟龄尝序其事。今林木森阴,观者必敬。诗云云。末题闽通文二年四月封明威校尉,永隆二年正月封兴瑞将军,九月封阳数潜灵王。
吴涵虚 朝代:唐末至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江西人,字含灵。出家为道士,居南岳,俗称为吴猱。相传涵虚好睡,经旬不饮食。能诗。约卒于后唐末帝清泰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含灵,江西(今江西省)人。五代时道士。居南岳六、七年。好睡,经旬不饮食,俗呼为吴猱。素不能文,偶作诗,甚奇绝。后唐末帝清泰间卒,传为羽化升仙。或云有人于后汉乾祐间于嵩山见之。事迹见《诗话总龟》卷四六引《郡阁雅谈》。《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