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19,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瑞灵
天灵盖
手灵
灵子
灵脂
灵帐
灵枣
灵韵
灵籥
灵月
灵绎
灵士
灵韶
灵厖
灵门
《骈字类编》:瑞灵(瑞灵)
唐 郑愔 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
《國語辭典》:天灵盖(天靈蓋)  拼音:tiān ling gài
头盖骨的上部,即指头顶。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则恁的东倒西歪,推一交险攧破天灵盖。」《醒世恒言。卷一七。张孝基陈留认舅》:「这一响,只道是打碎天灵盖。」也称为「天灵」。
《漢語大詞典》:手灵(手靈)
手指灵巧。谓做事细致而快速。 西戎 《纠纷》一:“他觉得打整棉花的营生,妇女手灵心细,做起来赶男人还强。”
《漢語大詞典》:灵子(靈子)
(1).巫。《楚辞·九歌·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 汉 王逸 注:“灵,巫也。 楚 人名为灵子。”
(2).古代车窗中的竖木。左传·定公九年“载葱灵,寝於其中而逃” 唐 孔颖达 疏:“ 贾逵 云:‘葱灵,衣车也。有葱有灵。’然则此车前后有蔽,两旁开葱,可以观望,葱中竖木谓之灵。今人犹名葱木为灵子。”
(3).指感觉敏锐的人。 林纾 《感秋赋》:“岂灵子之先觉兮,直瘹星之昏瞢。”
《漢語大詞典》:灵脂(靈脂)
即五灵脂。为寒号虫的粪便,其色漆黑,故用以喻墨色。 明 李东阳 《题钱世恒所藏王孟端墨松卷次饶介之旧韵》:“手探灵脂掘石髓, 江 东 钱翁 元好奇。”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寒号鸟
《漢語大詞典》:灵帐(靈帳)
灵堂内设置的帐幕。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 唐 无名氏《灵应传》:“俄顷到家,见家人聚泣,灵帐儼然。”
《漢語大詞典》:灵枣(靈棗)
(1).犹仙枣。 南朝 齐 谢朓 《谢隋王赐紫梨启》:“将恐帝臺妙棠, 安期 灵枣,不得孤擅玉盘,独甘仙席。” 南朝 梁 庾肩吾 《谢赉梨启》:“事同灵枣,有愿还年;恐似仙桃,无因留核。”参见“ 安期枣 ”。
(2).枣的一种。形大而甜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秋:“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 青州 枣、 亳州 枣。”
《漢語大詞典》:安期枣(安期棗)
传说中的仙果名。史记·封禅书:“臣尝游海上,见 安期生 , 安期生 食巨枣大如瓜。”后因有“安期枣”之称。 唐 元稹 《和乐天赠吴丹》诗:“冥搜 方朔 桃,结念 安期 枣。” 清 方文 《奉酬范质公司马》诗:“东风柔櫓别江沙,送我 安期 枣似瓜。” 郭沫若 《董老行》:“传食共分 秦侯 瓜,延年自有 安期 枣。”
分類:仙果
《漢語大詞典》:灵韵(靈韵)
犹灵感。
分類:灵感
《漢語大詞典》:灵籥(靈籥)
即灵橐。 隋 江总 《建初寺琼法师碑》:“ 老 惊灵籥, 孔 惜逝川。”参见“ 灵橐 ”。
《漢語大詞典》:灵橐(靈橐)
鼓风冶金之具。犹今之风箱。语本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后以喻能以道德教化天下的人。 唐 孟郊 《吊元鲁山》诗之七:“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君臣贵深遇,天地有灵橐。”
《韵府拾遗 月韵》:灵月(灵月)
陈羽明水赋天子斋心司烜蒇事望灵月露炎燧
《漢語大詞典》:灵绎(靈繹)
谓天帝赐予的绵绵福泽。《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神歇灵绎,海水羣飞,二世而亡,何其剧与!” 李善 注:“绎犹绪也,言神灵歇其旧绪,不福祐之。绎或为液。” 刘良 注:“天地神祇,以 秦 无道之甚,故歇其灵润滋液,不降福祥。”后因以为国运中断之典。旧唐书·李密传:“神鼎灵绎之秋,裂地封侯之始。”
《漢語大詞典》:灵士(靈士)
修道养生的隐士。 南朝 宋 鲍照 《登庐山望石门》诗:“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钱振伦 注:“《游天台山赋》:‘灵仙之所窟宅。’按:言养生之士,问之世则屡失,从之山则多异也。”
《漢語大詞典》:灵韶(靈韶)
美妙的乐曲。 晋 陆云 《南征赋》:“振灵韶之嘈嘈,飞旟旐之蔼蔼。”
分類:美妙乐曲
《漢語大詞典》:灵厖(靈厖)
指枸杞根。古代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 宋 苏轼 《小圃五咏·枸杞》:“灵厖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 王文诰 辑注:“ 李 注: 刘禹锡 《枸杞井》诗: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枸杞
分類:枸杞道书
《漢語大詞典》:灵门(靈門)
(1).上帝的宫门。《淮南子·览冥训》:“﹝ 女媧 ﹞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於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 高诱 注:“朝於上帝灵门也。”
(2).灵府之门,心室之门。喻指智慧之门。云笈七籤卷二九:“结气不纯,节滞盘固,镇塞灵门。”云笈七籤卷九一:“真气扰於灵门,游神骇於赤子。”
(3). 夏桀 所起台名。 汉 袁康 越绝书·内经九术:“昔 桀 起 灵门 , 紂 起 鹿臺 ,阴阳不和,五穀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