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愤厉(憤厲)
激愤。 北齐 刘昼 新论·辨乐:“此皆淫佚悽愴、愤厉哀思之声。”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 侯景 凶逆,歼我国家,天下含灵,人怀愤厉。”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太白 谓 子美 诗苦,然却沉鬱,缘其性褊躁婞直,而多忧愁愤厉之气。” 清 黄翼圣 《寇警杂诗》:“残毒既已酷,愤厉勿矫矫。”
分類:激愤
《國語辭典》:激楚  拼音:jī chǔ
1.形容声音激昂凄切。《楚辞。宋玉。招魂》:「宫庭震惊,发激楚些。」
2.激动悲苦。《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聊斋志异。卷六。细侯》:「既闻细侯已嫁,心甚激楚。」
《漢語大詞典》:奋厉(奮厲)
(1).激励;振奋。后汉书·第五伦传:“有贼,輒奋厉其众,引彊持满以拒之。”《晋书·苟晞传》:“自奉明詔,三军奋厉,卷甲长驱,次于 仓垣 。” 宋 曾巩 《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君少孤,能自奋厉,力学问,工为文章。”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奋厉朝气,内量资望,外审时势。”
(2).激愤貌。隋书·房陵王勇传:“太子奉詔,乃作色奋厉,骨肉飞腾。”
《漢語大詞典》:奋髯(奮髯)
抖动胡须。激愤或激昂貌。汉书·朱博传:“ 齐郡 舒缓养名, 博 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 博 奋髯抵几曰:‘观 齐 儿欲以此为俗邪!’” 唐 王维 《为画人谢赐表》:“裂眥奋髯,髮衝鶡冠。” 宋 苏轼 《京师哭任遵圣》诗:“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姦将。”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及其驰骋上下,奋髯哆颐,沙聚数千里,龟灼数百世。”
《漢語大詞典》:愤气(憤氣)
(1).怒气;激愤不平之气。 汉 徐干 中论·慎所从:“有一 范增 既不能用,又从而疑之,至令愤气伤心,疽发而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但恐愤气未销,上衝穹昊,伏乞宣赐中书门下,追赠进士及第,各赠补闕、拾遗,见存明代。” 明 陈子龙 《出自蓟北门行》:“少年下马听,愤气横戈矛。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 郭沫若 《水平线下·湖心亭》:“我愤气冲冲地先跑下楼去了,她在楼上抢着辩驳。”
(2).悲怆之情。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烈。”
(3).气愤。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一:“ 殿财 看见他心爱的女人死了,愤气不过,唆使了那女人娘家和他打官司。”
《國語辭典》:踏地  拼音:tà dì
蹬脚。感情激动时的动作。《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七。燕子赋一》:「言语未定,燕子即回,踏地叫唤,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差。」
《國語辭典》:气愤(氣憤)  拼音:qì fèn
生气愤怒。《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于禁见此画像,又羞又恼,气愤成病,不久而死。」《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为什么要借外兵来杀中国人,气愤不过,所以要放枪打死了你。」
《漢語大詞典》:激衷
(1).激愤的情怀。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敢忘末学之激衷,试请丈人之静听。”
(2).内心激动。 明 张居正 《论大政》:“意蔼情深,读之使人激衷次骨,感悵无已。”
《漢語大詞典》:猬张(蝟張)
(1).猬毛竖起。喻因恐惧而毛发竖起。
(2).猬毛竖起。喻因激愤而须发竖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吴仲缨》:“鼎革后,每谈往事,輒鬚髯蝟张,声泪俱下。”
《漢語大詞典》:愤争(憤争)
激愤相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总论》:“然当之今日,剽掠攻击,殴夺愤争,所在皆是。”
分類:激愤相争
《漢語大詞典》:死愤(死憤)
激愤敢死。六韬·练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为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愤之士。”
分類:激愤敢死
《漢語大詞典》:丹愤(丹憤)
出于忠诚的激愤。 唐 袁高 《茶山诗》:“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分類:忠诚激愤
《国语辞典》:血债血还(血债血还)  拼音:xiě zhài xiě huán
表示务必报仇雪恨的激愤语。如:「因为受『血债血还』的观念所影响,今日中东半岛世界仍难获得和平。」
《国语辞典》:纳命来(纳命来)  拼音:nà mìng lái
把命交出来,即欲取人性命。常用于激愤的口气。如:「被害者家属一看见法警押著嫌犯出现,悲愤地大叫:『凶手,纳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