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嗔面戏(嗔面戲)
唐 代杂戏名。表演时,演员以手举足加于颈上。 清 方以智 通雅·戏具:“《梦笔録》曰: 唐 有嗔面戏, 刘吃陁努 能不用手,而以足加颈曰跌打。”参阅文献通考·乐二十
《漢語大詞典》:陈波儿
(1910-1951)戏剧、电影演员。广东汕头人。女。上海艺术大学肄业后从事左翼戏剧电影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6年参加创建东北电影制片厂。建国后曾任文化部电影局艺委会副主任兼艺术处处长、中国影协常委。主演影片有《桃李劫》《生死同心》等。曾编导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
《漢語大詞典》:陈云裳
(1919- )电影演员。广东台山人。女。曾就读于广州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从影。1945年后移居香港。主演影片有《木兰从军》《云裳仙子》《一夜皇后》《满园春色》等。50年代后从事发型设计和服装设计等。
《漢語大詞典》:陈燕燕
(1916- )电影演员。北京人。满族。女。曾就读于北平圣心女子学校。1930年从影,先后在联华、明星等十余家影片公司拍片。1949年移居香港。后在香港、台湾两地拍片。曾因在影片《音容劫》中饰演角色,获亚洲影展最佳女配角奖。
《漢語大詞典》:陈思思
(1940- )电影演员。原名丽梅,浙江宁波人。女。1955年从影,任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演员。先后主演《云海玉弓缘》《三笑》《双女情歌》等影片。
《國語辭典》:程砚秋(程硯秋)  拼音:chéng yàn qiū
人名。(西元1906~1958)初名艳秋,号玉霜,满洲人。清相国英和之后,民国成立,改姓程。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声震一时,曾主持戏曲学校,培植戏剧人才甚众。
《漢語大詞典》:打采
亦作“ 打彩 ”。
(1).旧称戏曲演至精采处观众向女演员投掷钱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这几声簫,吹的我消魂,小生忍不住要打采了。” 李家瑞 《北平风俗类徵·游乐》引 魏元旷 《都门琐记·〈望江南〉词》:“都门好,杂耍亦销愁。海鹤先编金叶子,香狸乱舞玉搔头。打采赌风流。” 王冠亚 《严凤英传》三:“即使这样,班子仍然很穷,这就要靠‘打彩’挣一点外快。‘打彩’就是戏唱到一半,在有悬念的地方突然停下来,插上几个演员,唱着‘彩腔’,舞着手绢,扭着舞步,向观众讨彩(即讨彩钱,类似化装行乞)。”
(2).旧亦用以指狎客给妓女的缠头。
《漢語大詞典》:打场儿(打場兒)
方言。演员在台上走过场。 孙犁 《风云初记》二五:“他挑着食盒在院子里转游起来,像在戏台上打场儿的丑角。”
《漢語大詞典》:跷工(蹺工)
亦作“蹻工”。 戏曲、舞蹈演员踩着高跷训练步法的基本功。《九尾龟》第二七回:“第五齣上,方是 小喜凤 的《武十回》。手锣响处, 小喜凤 嬝嬝婷婷走将出来,那几步蹺工,真如杨柳随风,春云出岫。”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四章:“路 广锺 绰号 路小脚 ,就因为脚小,走起路来很像蹻工不好的小旦。”
《漢語大詞典》:取诨(取諢)
犹打诨。戏曲演出时,演员(多指丑角)即兴说些可笑的话以逗乐。 明 陈霆 两山墨谈:“今读《龙门子》,知优之取諢,乃倣窃其餘意也。”
《漢語大詞典》:乔清秀
(1910-1943)河南坠子演员。女。原名李金秀,河南内黄人。十四岁从乔利元学艺,后又拜梨花大鼓名家潘春聚为师。是河南坠子北路调创始人之一,以吐字俏利、旋律悠扬的“巧口”著称。1940年在沈阳演出时,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精神失常,返天津后病逝。
分類:演员原名
《漢語大詞典》:清客串
票友,非职业的戏曲演员。《官场现形记》第四回:“我的少爷,我们在这里唱戏,你老倒在这里做清客串了。”按,此指客串而完全不取报酬者。
《国语辞典》:女主角  拼音:nǚ zhǔ jiǎo
一出戏中主要的女性演员。如:「这部片子的女主角因演技精湛而获奖。」
《漢語大詞典》:欧阳予倩
(1889-1962)演员,戏剧家。湖南浏阳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1926年任民新影片公司编导。1929年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1932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时期任广西艺术馆馆长。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和中国舞协主席。有话剧剧本《桃花扇》《黑奴恨》;电影剧本《玉洁冰清》《天涯歌女》;论著《自我演剧以来》《电影半路出家记》等。
《國語辭典》:拿手好戏(拿手好戲)  拼音:ná shǒu hǎo xì
最擅长表演的戏。如:「贵妃醉酒是她的拿手好戏。」后泛指最擅长的技艺或本领。如:「模仿名人的言行举止是他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