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湿家(濕家)
中医称患湿气病的人。《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注:“湿家,谓病湿之人。”
分類:中医湿气
《國語辭典》:湿浸浸(濕浸浸)  拼音:shī jìn jìn
形容潮湿浸透的样子。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咱也曾湿浸浸卧雪眠霜,咱也曾磕擦擦登山蓦岭。」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则见湿浸浸血污了旧衣裳,多应是碜可可的身耽著新棒疮。」也作「湿津津」。
《漢語大詞典》:湿哭干啼(濕哭乾啼)
哭哭啼啼。 清 赵翼《七十自述》诗:“ 羲之 乐死从今定,湿哭乾啼总不知。”参见“ 乾啼湿哭 ”。
分類:哭哭啼啼
《國語辭典》:湿淋淋(溼淋淋)  拼音:shī lín lín
形容非常潮湿的样子。如:「大雨过后的街道,到处都湿淋淋的。」
《漢語大詞典》:湿渌渌(濕渌渌)
潮湿貌。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走的我遍体汗湿渌渌浑如水浇。” 清 洪升 《长生殿·进果》:“哎呀,头上湿渌渌的。” 张天翼 《清明时节》六:“他记不起抽烟,也没去喝茶,手掌上湿渌渌的全是些汗。”
《漢語大詞典》:湿婆仙(濕婆僊)
即 湿婆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国王与 湿婆僊 立庙,图其形像,以金傅之。”湿,一本作“ 渥 ”。参见“ 湿婆 ”。
《漢語大詞典》:湿婆(濕婆)
梵语音译,意译“自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为毁灭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佛经中称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
《國語辭典》:湿肉伴乾柴(濕肉伴乾柴)  拼音:shī ròu bàn gān chái
挨打、挨杖。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但得他不骂我做绝户的刘员外,只我也情愿湿肉伴乾柴。」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打的你哭啼啼湿肉伴乾柴,也是你老官人合受血光灾。」
《漢語大詞典》:湿洳(濕洳)
低湿。 沈从文 《黑夜》:“当两人听到船已摇近苇边时,都伏在湿洳的地面,掏出盒子枪瞄准了桨声所在一方,心里沉沉静静。”
分類:低湿
《韵府拾遗 皓韵》:湿扫(湿扫)
诗弗洒弗扫疏洒谓以水湿地而扫之故转为洒
《漢語大詞典》:湿澾澾(濕澾澾)
湿答答。《醒世姻缘传》第四回:“﹝ 珍哥 ﹞觉得下面湿澾澾的,摸了一把,弄了一手焌紫的血。”
《漢語大詞典》:湿挝挝(濕撾撾)
犹湿漉漉。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一折:“怎么湿挝挝的,有些月色我试看则。两手鲜血,不知甚么人杀了梅香?”参见“ 湿漉漉 ”。
《國語辭典》:湿漉漉(溼漉漉)  拼音:shī lù lù
形容非常潮湿的样子。如:「这路面湿漉漉的,过去时要小心点,以免滑倒。」
《國語辭典》:湿漉漉(濕漉漉)  拼音:shī lù lù
潮湿的样子。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也曾杀的枪杆上湿漉漉血未乾。」也作「湿渌渌」。
《漢語大詞典》:湿下(濕下)
亦作“溼下”。 指声音低微。 汉 王充 论衡·气寿:“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喝溼下者夭。”
分類:声音低微
《漢語大詞典》:湿响(濕響)
亦作“溼响”。 谓声响低沉。 金松岑 《心声》:“若夫席酣履适,袌独以为至,腐音溼响,纤态仄调,讋鲸呿於哇鸣,谐凤吹於蚓窍。”
分類:声响低沉
《分类字锦》:湿衣不见(湿衣不见)
刘长卿 细雨湿衣看不见。
分类:
《漢語大詞典》:湿疫(濕疫)
亦作“溼疫”。 受暑热与湿气而引起的疾病。史记·南越列传论:“ 隆虑 离溼疫, 佗 得以益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