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92,分227页显示  上一页  126  127  128  129  130  132  133  134  13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永平清规
百丈清规
安清
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藏
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
大乘十种清净禁戒
身清净
金刚清净经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庄严清净藏三昧
国土清净愿
国清寺
国清百录
舍念清净地
永平清规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日本道元撰。又曰永平元禅师清规,永平大清规。诲洞家之日用仪式法者。
百丈清规
【佛学大辞典】
(书名)画唐百丈山怀海禅师之禅门规式者,称为古清规,今不传。后元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改修之。称为敕修百丈清规,有八卷。世所传者是也。
安清
【佛学大辞典】
(人名)字世高。安息王之太子。父薨让国于叔。出家。博通经论。游化四方。遂来中国。汉桓帝时。至洛阳。才机英悟。直通汉语。译赍来诸经。凡一百馀部。见高僧传一等。
自性清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又曰如来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大日经疏一曰:「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如来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净,离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藏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三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德、净德也。)
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寂调音所问经之异名。
大乘十种清净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文殊千钵经五。
身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清净之一。(参见:清净)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清净之一。
【三藏法数】
谓修学般若菩萨,心既清净,再后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净。
【三藏法数】
身清净者,谓澡浴身体,垢秽既除,则身体清净也。
金刚清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之略名。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失译。说初修百三昧终入金刚三昧而成佛者。
庄严清净藏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大日如来三世无碍力与如来加持不思议力之二力所依藏也。大日经三曰:「尔时世尊复住三世无碍力,依如来加持不思议力,依庄严清净藏三昧。」义释八曰:「如世间众生种种身口意业皆依于心,毗卢遮那亦尔。一切三世无碍智力,一切神变加持不思议力,依庄严清净藏也。」三世无碍力为自證,如来加持力为化他,庄严清净三昧为字门菩提心之体,谓内證与外用之一切事业以为所依而转也。
国土清净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极乐国土之清净者。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国清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在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山有三寺,在顶曰福林,在腰曰国清,在麓曰修禅。国清具名景德国清寺。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敕为智顗禅师所创建。初智顗梦岩崖万重,侧有沧海,渺无涯际,泓澄在其下。一僧来伸手导顗登山,觉后语门人,皆答以会稽天台山。因而陈大建七年,遂入此山,隋开皇十七年,于此示寂。翌年,文帝敕为顗创建一宇,名为天台山寺。大业元年,炀帝赐国清寺额。唐宋元明,皆敕重修,清康熙十二年亦有敕再修,赐住僧紫衣。今大雄殿、普门殿、三隐堂、智者大师塔所等,结构极壮丽,境致幽胜,适于修禅,真震旦之名刹也。案国清为天台宗之本山。唐一行尝于此学算。
国清百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隋灌顶纂。笔记智顗禅师住天台山日之言说者,始自立制法终至智者遗书述放生池凡纂录一百四条。知大师一代行业,最利便之书也。原有广略二本,广本早已散佚不传,今传者,其略本也。卷首有灌顶并有严序。
舍念清净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九地之第五,第四禅天也。(参见:九地)
【三藏法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九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