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汽水  拼音:qì shuǐ
将碳酸气溶于水中,再加入糖和果汁而成的饮料。清末由欧洲传入,因荷兰为当时欧洲的主要通商国,故也称为「荷兰水」。也称为「苏打水」。
《漢語大詞典》:清清泠泠
清凉貌。文选·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 李善 注:“清清泠泠,清凉之貌也。”
《國語辭典》:清风明月(清風明月)  拼音:qīng fēng míng yuè
1.清凉的微风,皎洁的明月。《孤本元明杂剧。女真观。楔子》:「每值良晨美景,清风明月之下,焚一炷香,操一曲琴。」《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若遇清风明月的时节,便同他在前面天井里谈说古今的事务,甚是相得。」也作「清风朗月」。
2.比喻人高雅清爽。宋。欧阳修〈会老堂致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
《國語辭典》:沁人心脾  拼音:qìn rén xīn pí
渗透到人的心肝脾脏。形容感受深刻。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白香山诗》:「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也作「沁人肺腑」、「沁人心肺」、「沁入肺腑」、「沁入心脾」。
《漢語大詞典》:洁泠(潔泠)
明净清凉。 唐 孟郊 《石淙》之一:“雪霜有时洗,尘土无由和。洁冷诚未厌,晚步将如何。”泠,一本作“ 冷 ”。
分類:明净清凉
《漢語大詞典》:凉货(涼貨)
亦作“凉货”。 方言。指夏季出售的凉席、扇子之类的用品及清凉饮料和食物等。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远远在墙外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
《漢語大詞典》:凉幽幽(涼幽幽)
亦作“凉幽幽”。 清凉貌。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二:“ 张正国 在屋子里时候,已经很瞌睡,但一出来,在凉幽幽的街头走了两个来回,倒清醒了。”
分類:清凉
清凉
【佛学大辞典】
(山名)五台山志曰:「五台山本名清凉山。」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参见:次)。
清凉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唐代州五台山之别名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北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探玄记十五曰:「清凉山,即是代州五台山是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
清凉月
【佛学大辞典】
(杂语)指佛而云。华严经离世间品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清凉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唐代州五台山之别峰有清凉寺,华严之澄观住之。
清凉池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喻涅槃之无恼热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法华玄义二曰:「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清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一切憎爱之念使为清凉之三昧也。大集经十四曰:「有三昧,名曰清凉,能断离憎爱故。」
【佛学常见辞汇】
断除一切憎恨与恩爱的念头以使身心清凉的三昧。
清凉世界
【佛学大辞典】
(地名)即清凉山也。
清凉国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华严四祖。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山阴人,姓夏侯氏。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眴,日记万言,七行俱下,才供二笔。年十一,出家。尝以十事自励,尝问径山钦西来宗旨,默受印记。住五台山,疏华严经。后居京师,德宗迎入内,赐号清凉国师。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开成三年,坐逝。寿百二十岁。塔于终南,名曰妙觉。后有僧至阙,言在岭见金神取华严菩萨大牙归供养耳。有旨启塔,貌如生,而失二牙。佛祖统纪二十九曰:「初德宗诞节,召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法师。」释氏稽古略三曰:「帝顾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诞辰,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赐号为清凉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