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萧兰不辨真(萧兰不辨真)  拼音:xiāo lán bù biàn zhēn
香草、恶草混杂不清。比喻混假为真。宋。吕本中〈兵乱后杂〉诗:「万事多翻覆,萧兰不辨真。」
《国语辞典》:改错题(改错题)  拼音:gǎi cuò tí
一种将错误混杂在题目中,让受试者自行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的试题。
《国语辞典》:羼水  拼音:chàn shuǐ
和水混杂在一起。如:「这杯果汁羼水太多,显得淡而无味。」
分类:混杂
《国语辞典》:串味  拼音:chuàn wèi
大陆地区指食品气味互相混杂、感染。如:「冷藏室的食品要分类存放,避免串味。」
《国语辞典》:搅浑(搅浑)  拼音:jiǎo hún
搅乱混杂。
分类:搅乱混杂
《国语辞典》:百端交集  拼音:bǎi duān jiāo jí
各种感受混杂在一起。比喻思绪混乱,感情复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也作「百感交集」。
《国语辞典》:杂烩汤(杂烩汤)  拼音:zá huì tāng
1.将多种菜肴混杂在一起所烩成的菜汤。
2.比喻杂乱拼凑一起的事物。
《國語辭典》:搞乱(搞亂)  拼音:gǎo luàn
把事物弄乱。如:「桌上的东西你不要搞乱了。」
《漢語大詞典》:浑浑沌沌(渾渾沌沌)
(1).旧指天地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吕氏春秋·大乐:“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则成章,浑浑沌沌。”
(2).混杂、不分明貌。孙子·势:“纷纷紜紜,鬪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这绝对的东西,就是所谓‘道’,所谓‘一’。一切都笼罩在里面,分什么彼此,分什么是非?浑浑沌沌,各任自然。” 宋家玲 等《神秒的古道》:“那风,挟持着砾石、沙土,把地面搅得浑浑沌沌,似 黄河 决口,翻着巨浪。”
(3).糊涂无知貌。庄子·在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郭象 注:“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復,乃能终身不离其本。” 田汉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第三场:“在 湖南 念书的时候,我还是浑浑沌沌的,不太晓得事情。”
(4).形容迷糊,不清醒。 欧阳山 《苦斗》五八:“她才浑浑沌沌地睡过去了。”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还有人什么也没带去,什么也没留下,走着浑浑沌沌的路,度过了空虚的一生。”
《漢語大詞典》:混挠(混撓)
混杂,搅乱。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今五礼混挠,杂饰纷错,枝分叶散,重出互见。”南齐书·明帝纪:“﹝帝﹞公事混挠,贩食人担火误烧牛鼻, 豫章王 白 世祖 , 世祖 笑焉。”
分類:混杂搅乱
《漢語大詞典》:混含
(1).含糊,不明确。 郭沫若 《断断集·社会发展阶段之再认识》:“﹝ 马克思 ﹞放弃了‘族长制’的那个名词,而采取了‘东洋的社会’或‘ 亚细亚 的生产方式’这样混含的用语。” 老舍 《赵子曰》第二十:“作官的讲究混含不露,讲究探听政治上的隐情。”
(2).混杂包含。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漢語大詞典》:骨董饭(骨董飯)
混杂鱼肉诸物的饭。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二:“以鱼肉诸物埋饭中,谓之骨董饭。”
分類:混杂鱼肉
《漢語大詞典》:儳乱(儳亂)
搀杂,混杂。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然同在一城之中,建立礼拜堂,必归一教,无相儳乱。”
分類:搀杂混杂
《國語辭典》:羼杂(羼雜)  拼音:chàn zá
搀杂错乱。如:「此书内容不纯,当有后人羼杂情事。」
分類:搀杂混杂
《國語辭典》:搀假(攙假)  拼音:chān jiǎ
在真纯的事物中掺入虚伪造假的成分。如:「​本地出产的蜂蜜绝不搀假,欢迎选购。」《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麦子一热,吃新鲜面不算外,还带管不搀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