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梵音深远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梵音相。(参见:梵音)
【三藏法数】
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梵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长阿含五阇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又】(仪式)音韵屈曲升降,歌颂佛,讽咏法者,云梵音。又曰梵呗,呗匿。以闻者得净信,而佛听之,在世中铃声比丘,呗声第一。(参见:呗比丘)。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是为东土梵呗之始。【又】单称读经之声为梵音。
【佛学常见辞汇】
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读经的声音。
深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尼延底,译曰深入。贪之别名。贪能深入所欲之境,又能深入自心故名深入。法华经寿量品曰:「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名义集六曰:「尼延底,此云深入,贪之异名。乐著为贪。」
深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心之一。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观无量寿经曰:「二者深心。」净影疏曰:「求心慇重,故曰深心。」天台疏曰:「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心即是净土。」注曰:「肇曰:树心众德深固,故难拔,深心也。」同菩萨品曰:「深心即是道场,增长功德故。」【又】谓凡夫迷之深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中略)方便力故而为说法。」
【佛学常见辞汇】
1。求法之心很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三藏法数】
谓求无上佛果,必须心契深理;欲契深理,必须厚种善根。涅槃经云:深根难拔,故名深心。
【三藏法数】
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深玄
【佛学大辞典】
(术语)黑色也。大日经疏六曰:「黑谓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作深玄色。」其形为八角。不思议疏下曰:「深玄者八角场也,即是莲华场也。」
深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深秘之行业也。为初地已上之行业。金光明经一曰:「十方诸佛世尊深行菩萨之所护持。」
【佛学常见辞汇】
深秘的行业,亦即初地以上的行业。
深行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初地已上證悟谛理与大日如来同其位之阿阇梨。大日经疏三曰:「若同毗卢遮那智业圆满,是名深行阿阇梨也。」演密钞五曰:「若同毗卢遮那智业圆满者,智即是观自身为大日身业,即观自身同萨埵,若如是者,乃名深行阿阇梨也。」此有十重之深行。
【佛学常见辞汇】
称初地以上證悟真理与大日如来同位的阿阇梨。
深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律之制戒,有深防与限分之二法。(参见:限分)
深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深奥之坑穴,一堕,则终不能出,以譬二乘證涅槃者及断善根之人。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曰:「佛子,如来智慧大药树王,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无为广大深坑,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
深沙大将
【佛学大辞典】
(天名)译语未详。有仪轨一卷。有天上、虚空、下地之三使者,使成就一切所愿。轨中各说其印明。不说其形相种子三形。
深沙大将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深位
【佛学大辞典】
(杂语)深高之位次也。
深妙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甚深微妙也。法华经方便品偈曰:「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又曰:「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
【佛学常见辞汇】
甚深微妙。
深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甚深微妙之法也。诸法实相为深法之极。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无量寿经下曰:「闻深法欢喜信乐。」
【佛学常见辞汇】
甚深微妙之法。
深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之深义,有无量之门,故云深法门。无量寿经下偈曰:「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深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甚深之法忍也,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浅深差别。无量寿经上曰:「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又曰:「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参见:忍)
【佛学常见辞汇】
甚深的法忍。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深浅的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