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1,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下一页
淫欲病
淫汤
淫罗
淫
淫火
淫习因
淫戒
淫欲
淫怒痴
欲天五淫
邪淫之恶鬼
三人淫女梦
飒陀婆罗度三淫女
莲华淫女见化人得悟
佛类词典(续上)
淫欲火淫欲病
淫汤
淫罗
淫
淫火
淫习因
淫戒
淫欲
淫怒痴
欲天五淫
邪淫之恶鬼
三人淫女梦
飒陀婆罗度三淫女
莲华淫女见化人得悟
淫欲火
【佛学大辞典】
(譬喻)淫欲烧心,譬之火也。千手陀罗尼经曰:「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譬喻)淫欲烧心,譬之火也。千手陀罗尼经曰:「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淫欲病
【佛学大辞典】
(譬喻)淫欲伤身譬如病。止观九上曰:「如是想者,是淫欲病之大黄汤。」
(譬喻)淫欲伤身譬如病。止观九上曰:「如是想者,是淫欲病之大黄汤。」
淫汤
【佛学大辞典】
(饮食)米汤也。淫者留之义,点米粉于汤,混浊滞留,是曰淫汤。续字汇云:淫,王粲七哀诗:「何为久滞淫。」文选注留也。
(饮食)米汤也。淫者留之义,点米粉于汤,混浊滞留,是曰淫汤。续字汇云:淫,王粲七哀诗:「何为久滞淫。」文选注留也。
淫罗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喻淫欲之捕人也。智度论十四曰:「淫罗网,人皆投身。」
(譬喻)以喻淫欲之捕人也。智度论十四曰:「淫罗网,人皆投身。」
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恶之一。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严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等不等观杂录一曰:「经中淫字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今人欲依说文改从氵旁,书中淫字训义甚多,放也、溢也、甚也、邪也,经中专指男女事,故从女为妥。」
【三藏法数】
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著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术语)十恶之一。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严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等不等观杂录一曰:「经中淫字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今人欲依说文改从氵旁,书中淫字训义甚多,放也、溢也、甚也、邪也,经中专指男女事,故从女为妥。」
【三藏法数】
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著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淫火
【佛学大辞典】
(譬喻)淫欲之热情,譬如火也。止观七上曰:「皆以不净为初门,悉治淫火。」智度论十四曰:「淫火内发,自烧而死。」
(譬喻)淫欲之热情,譬如火也。止观七上曰:「皆以不净为初门,悉治淫火。」智度论十四曰:「淫火内发,自烧而死。」
淫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因部十因六果)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因部十因六果)
淫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参见:十重戒)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参见:十重戒)
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淫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淫)
【三藏法数】
谓一切男女,互相贪染,起诸欲事,是名淫欲。
【三藏法数】
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互相染著行于欲事,故名淫欲。
(术语)(参见:淫)
【三藏法数】
谓一切男女,互相贪染,起诸欲事,是名淫欲。
【三藏法数】
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互相染著行于欲事,故名淫欲。
淫怒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旧译之称。新译谓之贪瞋痴,三毒之烦恼也。涅槃经五曰:「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
(术语)是旧译之称。新译谓之贪瞋痴,三毒之烦恼也。涅槃经五曰:「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
欲天五淫
【佛学大辞典】
(杂语)欲界诸天之淫事有五事,四天王天与忉利天之众生,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夜摩天则勾抱成淫,兜率天以执手为淫,化乐天以对笑为淫,他化天以相视成淫。
(杂语)欲界诸天之淫事有五事,四天王天与忉利天之众生,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夜摩天则勾抱成淫,兜率天以执手为淫,化乐天以对笑为淫,他化天以相视成淫。
邪淫之恶鬼
【佛学大辞典】
(异类)今生邪淫之咎,于地狱感恶鬼使苦吾身。恶鬼即狱卒也。往生要集上本曰:「狱卒取地狱人,置刀叶林,见彼树头,有好端正严妇女。如是见已,即上彼树。树叶如刀,割其身肉,次割其筋,如是劈割一切处已。得上树已,见彼妇女,复在于地,以欲媚眼,上看罪人。作如是言:念汝因缘,我到此处。见已,欲心炽盛,次第复下,刀叶向上。」
(异类)今生邪淫之咎,于地狱感恶鬼使苦吾身。恶鬼即狱卒也。往生要集上本曰:「狱卒取地狱人,置刀叶林,见彼树头,有好端正严妇女。如是见已,即上彼树。树叶如刀,割其身肉,次割其筋,如是劈割一切处已。得上树已,见彼妇女,复在于地,以欲媚眼,上看罪人。作如是言:念汝因缘,我到此处。见已,欲心炽盛,次第复下,刀叶向上。」
三人淫女梦
【佛学大辞典】
(传说)佛在世有三人为伯仲季,闻毗耶离国有淫女,名庵罗婆利。舍婆提国有淫女,名须蔓那。王舍城有淫女,名优钵罗槃那。三人各闻彼女端正无比,昼夜专念,染著于心,便于梦中与彼从事。觉已,心念彼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此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于是到颰陀婆罗菩萨所而问是事。颰陀婆罗答言诸法实尔,皆自念生。菩萨为其方便说法。三人即得不退地。见智度论七。
(传说)佛在世有三人为伯仲季,闻毗耶离国有淫女,名庵罗婆利。舍婆提国有淫女,名须蔓那。王舍城有淫女,名优钵罗槃那。三人各闻彼女端正无比,昼夜专念,染著于心,便于梦中与彼从事。觉已,心念彼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此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于是到颰陀婆罗菩萨所而问是事。颰陀婆罗答言诸法实尔,皆自念生。菩萨为其方便说法。三人即得不退地。见智度论七。
飒陀婆罗度三淫女
【佛学大辞典】
(传说)飒陀婆罗,译曰贤护。(参见:贤护)
(传说)飒陀婆罗,译曰贤护。(参见:贤护)
莲华淫女见化人得悟
【佛学大辞典】
(传说)有二莲华女,皆是淫女,与前诸莲华女有别。经律异相三十二曰:「佛在耆阇崛山,有一妇女,名曰莲华,善心自生,便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行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女因饮水澡手自见其面像,姿妍无比。便念云何自弃作沙门耶?且当少时快我私情,寻即还家。佛知莲华应得道,化作妇人,端正绝世胜莲华女,寻路而来。莲华见之,心甚爱敬。即问化人:从何处来?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还归家,虽不相识,可俱还到,向泉水上。二人俱还到泉水上,陈意委曲。化人睡卧枕莲华膝,须臾之顷,忽命绝,胀臭烂,肌体解散。莲华见之,心大惊怖,云何好人忽无常?此人尚尔,我岂得久?故常诣佛学道,即诣佛所作礼自说。(中略)莲华闻法,欣然解释,得阿罗汉。」(莲华女经今不在藏内)。
(传说)有二莲华女,皆是淫女,与前诸莲华女有别。经律异相三十二曰:「佛在耆阇崛山,有一妇女,名曰莲华,善心自生,便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行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女因饮水澡手自见其面像,姿妍无比。便念云何自弃作沙门耶?且当少时快我私情,寻即还家。佛知莲华应得道,化作妇人,端正绝世胜莲华女,寻路而来。莲华见之,心甚爱敬。即问化人:从何处来?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还归家,虽不相识,可俱还到,向泉水上。二人俱还到泉水上,陈意委曲。化人睡卧枕莲华膝,须臾之顷,忽命绝,胀臭烂,肌体解散。莲华见之,心大惊怖,云何好人忽无常?此人尚尔,我岂得久?故常诣佛学道,即诣佛所作礼自说。(中略)莲华闻法,欣然解释,得阿罗汉。」(莲华女经今不在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