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漢語大詞典》:化城
(1).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寳。诱以涅槃,救尔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导之也有师,扶持之也有相,尚犹虑夫涉之也有浅深,閲之也有久暂,则有诸境以为之策,有化城以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缘以为之归墟。”
(2).指幻境。 元 张仲深 《送全上人》诗:“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
(3).指佛寺。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唐 刘禹锡 《贾客词》:“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贤隐寺次刘朝信》诗:“化城依宿处,自学此身閒。”
(4).指海市蜃楼。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岊起,须臾粉堞青甃,弥亘数里,楼臺轇葛,殊木异葩,数息中,雾气散漫,不復见矣,谓之化城。”
(5).古寺名。废址在今 安徽 当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内 向化桥 西 礼贤坊 , 吴大帝 时建,基址最广。”
《漢語大詞典》:浮山
(1).山名。即 包山 、 狮子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本屹立 钱塘江 心, 宋 元 以来随着泥沙沉积,遂与北岸大陆连接。宋史·苏轼传:“ 浮山 峙于江中,与 渔浦 诸山犬牙相错。”
(2).山名。即今 广东省 饶平县 西北 浮山 。 南宋 末与 元 兵交战于此。
(3).山名。在今 陕西省 临潼县 南。山海经·西山经:“又西百二十里曰 浮山 ,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 郝懿行 笺疏:“《水经·渭水注》有 胏浮山 与 丽山 连麓而在南。盖此是也。”
(4).指海市蜃楼。 清 黄宗羲 《海市赋》:“南海谓之浮山,东海谓之海市,是乃方言之託也。”
《漢語大詞典》:云楼(雲樓)
(1).耸入云霄的高楼。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琅邪台》:“ 琅邪 嶕嶢,屹若云楼。” 隋 辛德源 《短歌行》:“驰射罢金沟,戏笑上云楼。”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御气云楼敞,含风綵仗高。” 唐 李贺 《梦天》诗:“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2).指海市蜃楼。 唐 黄滔 《水殿赋》:“还如玉闕,控鼇海以峥嶸;稍类云楼,拔蜃江而耸峙。”
《漢語大詞典》:海蜃
海市蜃楼。常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宋 唐艺孙 《天香·龙涎香》词:“海蜃楼高,仙娥鈿小,縹緲结成心字。”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其上嵌空纷纶,復闢一竇,幻片海蜃状。” 周咏 《秋怀》诗之六:“烹狗藏弓事可哀,看他海蜃结楼臺。”
《國語辭典》:蜃景  拼音:shèn jǐng
是自然发生的光学现象,它将光线偏折而在遥远的距离或天空中生成虚像。也称为「海市蜃楼」。
《漢語大詞典》:乾闼婆(乾闥婆)
1.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闥缚”、“犍闥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维摩诘经·佛国品》:“并餘大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罗……悉来会坐。”法苑珠林卷四:“ 黑山 北有 香山 ,其山常有歌舞唱妓音乐之声。山有二崛,一名 为尽 ,一名 善尽 ,七宝所成,柔輭香洁,犹如天衣妙音,乾闥婆王从五百乾闥婆在其中止。” 宋 王安石 《朱朝议移法云兰》诗:“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河。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闥婆?”按,翻译名义集·八部“乾闥婆”注引 鸠摩罗什 曰:“天乐神也。”
2.古代 西域 对乐人的美称。《法华经·玄赞》:“有四乾闥婆王。” 唐 窥基 注:“梵云健闥缚,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乾闥婆讹也。 西域 由此呼散乐为健闥缚,专寻香气作乐乞求故。”
3.指海市蜃楼。大智度论卷六:“ 犍闥婆 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櫓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 犍闥婆 城。”
《漢語大詞典》:干闼婆
1.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闼缚"、"犍闼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
2.古代西域对乐人的美称。
3.指海市蜃楼。
《國語辭典》:蜃楼海市(蜃樓海市)  拼音:shèn lóu hǎi shì
参见「海市蜃楼」条。如:「名利地位、荣华富贵,到头来也不过是蜃楼海市,一场幻梦而已。」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漢語大詞典》:蜃楼山市(蜃樓山市)
即海市蜃楼。 清 方以智 《东西均·扩信》:“ 何何氏 有扩信之密诀曰:‘……虚中见实,实中见虚,蜃楼山市,龙女施珠。’”参见“ 海市蜃楼 ”。
分類:海市蜃楼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國語辭典》:空中楼阁(空中樓閣)  拼音:kōng zhōng lóu gé
1.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比喻脱离现实的幻想,不能实现,没有意义。《孽海花》第二一回:「但在下这部孽海花,却不同别的小说,空中楼阁,可以随意起灭。」
2.比喻高明通达者。《二程遗书》卷七:「邵尧夫犹空中楼阁。」元。侯克中〈邵子无名公传〉诗:「醉里乾坤元广大,空中楼阁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