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分类词汇(续上)
子口税
总税务司
验货单
关饷
查关
保税区
税厘
厘税
《漢語大詞典》:子口税
旧 中国 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 中国 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 中 英 《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 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有代用护照包送无运照之土货者。且同一土货,由 香港 来,则准其报半税,无釐捐,若由 粤 省来,则不准报子口税,必报釐捐……无异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漢語大詞典》:总税务司(總税務司)
旧 中国 各口岸主管海关税务的官员称税务司;统管全国海关的官员称总税务司。 咸丰 九年(1859年) 英国 人 李泰国 任总税务司,此后九十年间,总税务司一职始终为帝国主义分子所把持。解放后, 中国 人民自己掌握了海关,取消总税务司和税务司。《清会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为总理衙门所派,其各关税务司则由总税务司酌设,及各项办公外国人等均责成总税务司管理,凡关税由税务司经徵。”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 奕訢 掌握了总理衙门以后,与外国侵略者有了更多的交往,而且任命 英国 人为总税务司。”
《国语辞典》:验货单(验货单)  拼音:yàn huò dān
为进口报关时应填送海关单子之一。于船舶抵埠时,与进口报单、提货单等一并送关,备作验关时的纪录。
《國語辭典》:关饷(關餉)  拼音:guān xiǎng
领取薪水。如:「又到了月底关饷的时候。」
《漢語大詞典》:查关(查關)
海关人员检查过往行人和货物。 鲁迅 《而已集·再谈香港》:“第二天午后,茶房匆匆跑来了,在房外用手招我说:‘查关!开箱子去。’……他一动手,我立刻觉得 香港 和 广州 的查关的不同。”
《漢語大詞典》:保税区
一国设置并经海关批准的对外国进口商品可暂不缴纳进口关税的地区。存放在保税区的商品如输入国内市场,须补缴进口税;再出口则不必缴纳出口税。进口商品在保税区内可否进行加工,各国规定不一。
《漢語大詞典》:税厘(税釐)
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徵而度支充,海市有禁而闤闠足。”《清会典事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搉税》:“其完清税釐之洋药,即又拆改包装,於每箇上黏贴印花,以为已完税釐之据。”
《漢語大詞典》:厘税(釐税)
晚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因税率按货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税”。又叫“厘捐”、“厘金”。 咸丰 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窃闻与 日本 议和,有割 奉天 沿边及 台湾 一省,补兵餉二万万两,及通商 苏 杭 ,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
指厘捐及海关税。 清 李鸿章 《复蒋芗泉书》:“惟 沪 上……釐税所入,尽供 湘 淮 全军, 东豫 数省剿 捻 之用。”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其餘釐税,除海关外,一律裁撤,曾经晓諭在案。”参见“ 釐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