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南海人,字元流。性廉洁,为尚书郎。熟习典章制度,为九卿所重。有向源行贿者,源便与绝交。后从司徒上书言事,触怒权贵,废于家,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8—303 【介绍】: 西晋巴西宕渠人,巴氐族,字玄通。李特弟。好学便弓马,兄庠为赵廞所杀,乃从李特攻廞,以功拜奋威将军。西晋惠帝永宁元年,与特起兵于绵竹,攻成都,与益州刺史罗尚相拒。特死,与侄李雄等收遗众还赤祖,自称益州牧。再击罗尚,围成都,病死。追谥秦文王。
戴洋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吴兴长城人,字国流。好道术,善风角,妙解占候卜数。吴末为台吏。入晋,扬州刺史、庐江太守等大官多问吉凶于洋。元帝将登阼,使洋择日。后为祖约中典军,迁督护。约败,往寻阳。桓宣以为参军。陶侃、庾亮时往咨访。庾翼以为占候,年八十余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乐。西国人也。弃家以精律著名。弘始七年。至关中。时弗若多罗已化久矣。庐山慧远。闻支善毗尼。愿竟其学。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自上国。分流已来。四百年于兹矣。然比丘根本。皆所未知。顷幸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方半而没。兹用追恨。窃闻仁者。亦赍此经。必蒙开施。勿伥愤发。果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此恩不赀。何以论报。支得书。乃与罗什。足多罗未尽之文。支住长安大寺。沙门慧观欲延居洛阳。支曰。洛中有人弘法。足以利世。吾当化律学未至之处。于是去。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摩流支。此云法乐。西域人也。弃家入道。偏以律藏驰名。以弘始七年秋达自关中。初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未竟而亡。庐山释慧远闻支既善毗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行上国。自分流以来四百馀年。至于沙门德式所阙尤多。顷西域道士弗若多罗。是罽宾人。甚讽十诵梵本。有罗什法师通才博见为之传译。十诵之中文始过半。多罗早丧中途而寝。不得究竟大业。慨恨良深。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甚欣所遇。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叩之有人。必情无所吝。若能为律学之徒。毕此经本。开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此则慧深德厚。人神同感矣。幸愿垂怀不乖往意。一二悉诸道人所具。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敦请。乃与什共译十诵都毕。研详考覈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烦未善。既而什化不获删治。流支住长安大寺。慧观欲请下京师。支曰。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当更行无律教处。于是游化馀方不知所卒。或云终于凉土未详。
刘绰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9 【介绍】: 南朝宋宗室,字子流。临川王刘义庆孙。父死嗣爵。官步兵校尉,宋顺帝升明三年反,伏诛。
王沈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东海人,字彦流。历仕钱塘、山阴、秣陵令,南平、长沙太守。为官清廉谨慎,居禄而处贫。死后无宅停尸,吏为之营棺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天竺人。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后随东魏迁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永平初。东臻洛都。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时梵僧七百。推为元匠。初翻十地。帝亲笔受。及孝静帝。迁都漳邺。历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沙门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其标拟流支尤悉。尝谓其所居之室。经论梵夹殆盈万。所翻藁本。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妙工祝术。尝漱灌。人无为汲者。因作梵语。以柳指并。才数遍。水上涌井栏。就酌用之。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来游东夏。宣武皇帝。下敕。引劳。供拟殷华。处之永宁大寺。四事将给七百梵僧。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中有九层浮图。架木为之。举高九十馀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出地千尺。去台百里已遥见之。初营基日掘至黄泉。获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以为嘉瑞。奉信法之徵也。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刹表置金宝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盘一十一重。铁锁角张。盘及锁上皆有金铎。如一石瓮。九级诸角皆悬大铎。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间。六窗三户。皆朱漆扉扇。垂诸金铃。层有五千四百枚。复施金铎铺首。佛事精妙。殚土木之工。绣柱金铺惊骇心目。高风永夜铃铎和鸣。铿锵之音闻十馀里。北有正殿。形拟太极。中诸像设金玉珠绣。作工巧奇冠绝当世。僧房周接千有馀间。台观星罗参差间出。彫饰朱紫缋以丹青。栝柏桢松异草丛集。院墙周匝皆施椽瓦。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赫奕华丽。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玉庄严焕烂。东西两门例皆如此。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其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渌水。京师行旅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景河内人。敏学博通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高祖擢为修律博士。有诏令刊定条格。永成通式。景乃商攉今古。条贯科猷。即魏律二十篇是也。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居室贫俭事若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所著文集百馀篇。给事中封炜伯。作序行世。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视宫中如掌内。下临云雨上天清朗。以见宫内事故。禁人不听登之。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皆曰。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大风拨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复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熙三年二月。为天所震。帝登淩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来救。于斯时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八级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其焰相续经馀三月。入地刹柱乃至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有人从东莱郡至云。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同睹非一。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西奔长安。至十月。而洛京迁于漳邺。先时流支奉敕。创翻十地。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讫尽论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从传授孜孜如也。帝又敕清信士李廓。撰众经录。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雅有标拟。故其录云。三藏流支自洛及邺。爰至天平二十馀年。凡所出经。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并沙门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笔受。具列唐贞观内典录。廓又云。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万甲。所翻新文笔受藁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尝坐井口。澡罐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加诵咒才始数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栏。即以钵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见莫测其神。咸共嘉叹大圣人也。流支曰。勿妄褒赏。斯乃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谓为圣耳。惧惑世网遂秘不宣。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博瞻之富理事兼通。诵一亿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禅法意存游化。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元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流支传本。馀僧参助。其后三德乃徇流言。各传师习不相询访。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烦。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见宝唱等录。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领牒魏词偏尽隅隩。帝每令讲华严经。披释开悟精义每发。一日正处高座。忽有持笏执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讫经文当从来命。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可请令定。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既而法事将了。又见前使。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奄然卒于法座。都讲等僧亦同时殒。魏境闻见无不嗟美。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意长者问经一卷。虽阙传对而是正文。见法上录。又熙平元年。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姓瞿昙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年至兴和末。于邺城。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又期城郡守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五卷。故其序略云。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至如一乘二谛之言。六通三达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毫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如晋室永嘉寺。惟有四十二。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皆帝王士庶笃信经营。名僧异瑞纷纶间起。今采摘祥异者。具以注之。文多不载。时西魏文帝大统中。丞相宇文黑泰。兴隆释教崇重大乘。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第内常供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又令沙门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尽融门。每日开讲。即恒宣述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香火梵音礼拜唱导。咸承其则。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仪表有归未能逾矣。至周文帝二年。有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耶舍崛多等。译五明论。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并沙门智仙笔受。建武帝天和年。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又令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周言藏称。共弟子阇那崛多等。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沙门圆明道辩。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有弟子三人。相与居于相之鼓山。不行分卫。而炉火黄白医药以自给。高帝尝过而问之。应对不思。随事而当。帝因赐酒并蒸豚。即饮啖。至醉饱无所让。帝既去。丰召弟子谓曰。为我屏除床下物。及发床。乃见向之蒸豚酒等具在。传以为异。 时石窟寺有一僧。自以坐禅获證悟。每至日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其僧私喜。谓灵像独为己现。他人不能知也。阅两月馀。夜卧房中。闻枕间语声曰。天下别无佛。今汝已成道矣。即是佛也。汝当自珍重。佛身切莫轻脱。其僧于是骄慢矜持。视侪辈如草芥。语辄指𮌎顾众曰。汝等亦识真佛否。泥龛画像。其于说法度人之事。既莫施设。皆以为佛而妄加礼敬。汝又焉识真者哉。此堕阿鼻地狱业也。然眸子尽赤。动呼无常。一寺以为狂。舁诣丰所。使治之。丰遽问曰。汝见东山上金佛乎。曰然。又问。汝闻枕间语声乎。曰然。丰曰。此风动失心耳。不早疗。且难制。因针三处良已。及丰将终。指示其弟子灶旁地曰。吾久劳汝谷汲。今报汝以此。正可用之无竭也。随于其地去一方石。而玄泉澄映。虽历旱潦。不盈涸。至今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道丰。未详氏族。世称得道之流。与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养。或云。练丹黄白医疗占相。世之术艺无所不解。齐高往来并邺。常过问之。应对不思随事标举。帝曾命酒并蒸肫。敕置丰前令遣食之。丰聊无辞让。极意饱啖。帝大笑。亦不与言。驾去后谓弟子曰。除却床头物。及发撤床。见向者蒸肫犹在都不似啖嚼处。时石窟寺有一坐禅僧。每日至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现。此僧私喜谓睹灵瑞。日日礼拜如此可经两月。后在房卧。忽闻枕间有语谓之曰。天下更何处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尔当好作佛身。莫自轻脱。此僧闻已便起特重。傍视群僧犹如草芥。于大众前侧手指胸云。尔辈颇识真佛不。泥龛画像语不能出唇。智虑何如。尔见真佛不知礼敬。犹作本日欺我。悉堕阿鼻。又眼精己赤叫呼无常。合寺知是惊禅。及未发前舆诣丰所。径即谓曰。汝两月已来常见东山上现金像耶。答曰实见。又曰。汝闻枕间遣作佛耶。答曰实然。丰曰。此风动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难制。便以针针三处。因即不发。及丰临终谓弟子曰。吾在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劳。今去无以相遗。当留一泉与汝。既无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业。便指灶旁去一方石。遂有玄泉澄映。不盈不减。于今见存。
神僧传·卷第三
释道丰。未详氏族。世称得道之流。与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养。世之术艺无所不解。齐高帝往来并邺常过问之。应对不思随事标举。帝曾命酒并蒸肫。敕置丰前令遣食之。丰略无辞让极意饱啖。帝大笑。亦不与言。驾去后谓弟子曰。除却床头物。及发撤床见向者蒸肫犹在。都不似啖嚼处。时石窟寺有一坐禅僧。每日至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现。此僧私喜谓睹灵瑞。日日礼拜。如此可经两月。后在房卧。忽闻枕间有语。谓之曰。天下更何处有佛。汝今成道即是佛也。尔当好作佛身莫自轻脱。此僧闻已便起持重。傍视群僧犹如草芥。于大众前侧手指胸云。尔辇颇识真佛不。泥龛画像语不能出唇。知虑何如。你见真佛不知礼敬。犹作本目期我悉堕阿鼻。又眼精已赤叫呼无常。合寺知是惊禅。及未发前舁诣丰所。径问曰。汝两月已来常见东山上现金像耶。答曰。实见。又曰。汝闻枕间遣作佛耶。答曰。实然。丰曰。此风动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难制。便以针针三处。因即不发。及丰临终谓弟子曰。吾在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劳。今去无以相遗。当留一泉与汝。既无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业。便于灶傍去一方石。遂有玄泉。澄映不盈不减。于今见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727 【介绍】: 唐僧。南天竺国人,姓迦叶氏。年十二出家,博通有声。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玄宗开元中住长寿寺。传卒年一百五十六岁。译有《佛境界》、《宝雨》、《大宝积》等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年十二。事波罗奢外道出家。学声明僧祛等论。年逾耳顺。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永淳二年。高宗遣使迎其来。天后尤加敬礼。诏居东洛福先寺。出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译大宝积经于京兆崇福寺。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磨證梵义。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沙门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学士卢粲。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侍中崔璩润文。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监护。睿宗景云初。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则佛四十九会所说也。四月八日进上。御序以冠之。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寿一百五十六。帝闻轸悼。谥开元一切遍知三藏。丧事给内府物。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遣内侍杜怀信监护。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勒碑。礼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也。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罗奢罗学声明僧祛等论。历数咒术阴阳谶纬靡不该通。年逾耳顺方乃回心。知外法之乖违。悟释门之渊默。隐居山谷积习头陀。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其后游历五天遍亲讲肆。高宗大帝。闻其远誉挹彼高风。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复加郑重。令住东洛福先寺。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属孝和厌代睿宗登极。敕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翻度云毕。御序冠诸。其经旧新凡四十九会。总一百二十卷。先天二年四月八日进内。此译场中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润文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事中崔璩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儒释二家构成全美。宝积用贤既广。流志运功最多。所慊者古今共译一切陀罗尼末句云莎嚩诃。皆不窃考清浊。遂使命章有异。或云萨婆诃。或云馺皤诃等。九呼不伦。楷定梵音悉无本旨。此非梵僧传诵不的。自是执笔之误。故剋取莎(桑巴反)嚩(无可反)诃(呼个反)为正矣。志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嘱诫弟子五日斋时。令侍人散去。右胁安卧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闻轸悼。敕试鸿胪卿。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遣内侍杜怀信监护丧事。出内库物务令优赡。用卤簿羽仪幡幢花盖阗塞衢路。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勒石志之。 系曰。西域丧礼其太简乎。或有国王酋长倾心致重者。勿过舁之火葬。若东夏僧用卤簿导丧身罕闻之矣。呜呼道尊德贵。不言而邀。此不其盛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雍州泾阳人,字茂之。李大亮族孙。及进士第,又中英才杰出科。累转考功员外郎。武后爱其才,甚宠待之,迁凤阁舍人,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坐赃出为庐州刺史。张易之诛,贬衡州长史。中宗即位,授将作少监,累迁鸿胪卿、修文馆学士。雅有文才,广交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终兵部尚书。卒年五十,赠侍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茂之,一说字茂实,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人。进士及第。弱冠中英材杰出科,调相州参军事。累转考功员外郎,迁凤阁舍人,进天官(吏部)侍郎。武后长安元年(701)以夏官(兵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四年,贬为庐州刺史。再贬衡州长史。中宗即位,召授将作少监。景龙中,累转鸿胪卿,修文馆学士。约睿宗景云二年(711),迁兵部尚书。玄宗先天元年(712),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旋卒于官。赠侍中。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新唐书》之《武后本纪》、《中宗本纪》、《宰相世系表二上》,《唐诗纪事》卷九。迥秀雅有文才,时称风流之士。《全唐诗》存诗4首。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
迥秀。赠秦州都督大宽族孙。弱冠应英材杰出举。长安初历天官夏官二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出为庐州刺史。景龙中累转鸿胪卿修文馆学士。持节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终兵部尚书。赠侍中。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德宗贞元中登进士第。《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四
左流。(英华注总目作九流)贞元十二年进士。

人物简介

简介
本名吴真流,常乐吉利乡(今越南北宁省威灵市)人。少业儒,及长,投开国云峰寺受具,精研佛典,年甫四十,即名满天下,为越南“无言通”派第四代传人。丁朝太平二年(971),丁先皇召对,称旨,拜为僧统,赐号匡越大师。据《大越史记全书·黎记》载,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李觉出使越南,返汴之夕,匡越禅师按李后主《阮郎归》制曲《王郎归》以饯。此词是越南现存最早的一首汉字词,匡越禅师能填写这样水准较高的词作确属难能可贵。
流珠 朝代:南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嫔御。性通慧,工琵琶。煜追念昭惠后,理其所作《邀醉舞》、《恨来迟》等旧曲,乐籍多忘之,独能追忆无失。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狄流,字端叔,生平不详,与赵鼎臣、杨适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