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00,分127页显示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
七流
九流
三等流
上流
上流般
上流般涅槃
中流
四流
四瀑流
末流
本觉流转
玄流
生死流
有流
佛类词典(续上)
二流七流
九流
三等流
上流
上流般
上流般涅槃
中流
四流
四瀑流
末流
本觉流转
玄流
生死流
有流
二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顺流,流即生死之流,六道之众生,起惑造业,顺生死之流,而背涅槃之道,即流转之因果也。二、逆流,由初果须陀洹,断已后三界之惑,渐逆生死之流,而趣涅槃之道,即还灭之因果也。见涅槃经三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名数)一、顺流,流即生死之流,六道之众生,起惑造业,顺生死之流,而背涅槃之道,即流转之因果也。二、逆流,由初果须陀洹,断已后三界之惑,渐逆生死之流,而趣涅槃之道,即还灭之因果也。见涅槃经三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七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见思之二惑使众生漂流而流转,华严孔目章说七流:一、见谛所灭流,初果之人见真谛,而断欲界之见惑。二、修道所灭流,二果三果之人,修四谛之观,而断欲界之见惑。三、远离所灭流,第四果之人,修四谛之观,断尽见思之惑而无馀。四、数事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事之法为空寂。五、舍所灭事,第四果之人,以数事为空,所空之法既无,则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则一味平等。六、护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尽而證无学,恐已于所證有退失,善加守护,使见思之习气不再起。七、制伏所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缚已断,色身之果缚犹有之,故制伏见思之习气而不使起。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不流转三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谛所灭流〕,谓初果之人,见真谛理,能断欲界见惑;因灭此惑,不流转欲界,故云见谛所灭流。(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二、修道所灭流〕,谓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能断欲界思惑,因灭此惑,不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灭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
〔三、远离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而于见、思之惑断尽无馀,则能远离三界,不复流转,故云远离所灭流。(四果,即阿罗汉果也。)
〔四、数事所灭流〕,数事,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也。谓第四果之人,能观五蕴等法皆悉空寂;而见、思之惑俱尽,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数事所灭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五、舍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已空五蕴等法。所空之法既无,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一味平等,證于无学,不复流转三界,故云舍所灭流。(无学者,谓阿罗汉见、思惑尽,无法可学也。)
〔六、护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尽,而證无学,于己所證,恐有退失,善加守护,令见、思习气更不再起,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护所灭流。(见、思习气,谓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七、制伏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缚已断,色身果缚犹在,应须制伏,令见、思习气永不复起,三界流转即得止息。故云制伏所灭流。(缚,犹束系也。谓由色身所系,不得自在也。)
(名数)见思之二惑使众生漂流而流转,华严孔目章说七流:一、见谛所灭流,初果之人见真谛,而断欲界之见惑。二、修道所灭流,二果三果之人,修四谛之观,而断欲界之见惑。三、远离所灭流,第四果之人,修四谛之观,断尽见思之惑而无馀。四、数事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事之法为空寂。五、舍所灭事,第四果之人,以数事为空,所空之法既无,则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则一味平等。六、护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尽而證无学,恐已于所證有退失,善加守护,使见思之习气不再起。七、制伏所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缚已断,色身之果缚犹有之,故制伏见思之习气而不使起。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不流转三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谛所灭流〕,谓初果之人,见真谛理,能断欲界见惑;因灭此惑,不流转欲界,故云见谛所灭流。(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二、修道所灭流〕,谓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能断欲界思惑,因灭此惑,不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灭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
〔三、远离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而于见、思之惑断尽无馀,则能远离三界,不复流转,故云远离所灭流。(四果,即阿罗汉果也。)
〔四、数事所灭流〕,数事,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也。谓第四果之人,能观五蕴等法皆悉空寂;而见、思之惑俱尽,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数事所灭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五、舍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已空五蕴等法。所空之法既无,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一味平等,證于无学,不复流转三界,故云舍所灭流。(无学者,谓阿罗汉见、思惑尽,无法可学也。)
〔六、护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尽,而證无学,于己所證,恐有退失,善加守护,令见、思习气更不再起,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护所灭流。(见、思习气,谓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七、制伏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缚已断,色身果缚犹在,应须制伏,令见、思习气永不复起,三界流转即得止息。故云制伏所灭流。(缚,犹束系也。谓由色身所系,不得自在也。)
九流
【佛学大辞典】
(杂名)或云九孔、九入、九疮。两眼两耳两鼻口大小便之九穴也。(参见:九入)
(杂名)或云九孔、九入、九疮。两眼两耳两鼻口大小便之九穴也。(参见:九入)
九入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人之身上眼耳鼻各二,及口大便小便之九孔,由内流漏,曰九漏,由外通入,曰九入,又名九疮九孔。见行事钞中之二。
(杂名)人之身上眼耳鼻各二,及口大便小便之九孔,由内流漏,曰九漏,由外通入,曰九入,又名九疮九孔。见行事钞中之二。
三等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等流,以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与因性真实同者,故名为真等流。二假等流,如前世杀生,令他命短,今世自命亦短,有相似之义,故假名等流,谓之假等流。三分位等流,眼等诸识,各随自类转变。如眼识。(中略)身识皆从第八识之种子而生,对于色等诸尘,名等流果。若第六识从种子识而生,起诸分别,亦名等流果。而识与尘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说详宗镜录七十一。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等流者,等即平等;流即流类也。
〔一、真等流〕,谓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果与因性真实是同,故名真等流。
〔二、假等流〕,谓前世杀生,令他命短;故感今世自亦短命,有相似义,假名等流,故名假等流。
〔三、分位等流〕,谓眼等诸识,各随自类转变。如眼识乃至身识,皆从第八种子识而生;对于色等诸尘,名等流果。若第六识从种子识而生起诸分别,亦名等流果。而识与尘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种子识即藏识也。等流果者,谓眼识与色尘乃至身识与触尘各为等流,而识与尘皆名果也。第六识即意识也。)
(名数)一真等流,以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与因性真实同者,故名为真等流。二假等流,如前世杀生,令他命短,今世自命亦短,有相似之义,故假名等流,谓之假等流。三分位等流,眼等诸识,各随自类转变。如眼识。(中略)身识皆从第八识之种子而生,对于色等诸尘,名等流果。若第六识从种子识而生,起诸分别,亦名等流果。而识与尘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说详宗镜录七十一。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等流者,等即平等;流即流类也。
〔一、真等流〕,谓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果与因性真实是同,故名真等流。
〔二、假等流〕,谓前世杀生,令他命短;故感今世自亦短命,有相似义,假名等流,故名假等流。
〔三、分位等流〕,谓眼等诸识,各随自类转变。如眼识乃至身识,皆从第八种子识而生;对于色等诸尘,名等流果。若第六识从种子识而生起诸分别,亦名等流果。而识与尘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种子识即藏识也。等流果者,谓眼识与色尘乃至身识与触尘各为等流,而识与尘皆名果也。第六识即意识也。)
上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上流般涅槃之略。
(术语)上流般涅槃之略。
上流般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上流般涅槃之略。
【三藏法数】
流即流行之义。谓此人次第上行,色界诸天受生,而断欲界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术语)上流般涅槃之略。
【三藏法数】
流即流行之义。谓此人次第上行,色界诸天受生,而断欲界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上流般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不还之一。(参见:不还果)
【三藏法数】
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术语)五种不还之一。(参见:不还果)
【三藏法数】
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中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譬烦恼也。以众生为烦恼,在生死之中流故也。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注曰:「生曰: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结使也。」
(术语)譬烦恼也。以众生为烦恼,在生死之中流故也。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注曰:「生曰: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结使也。」
四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也。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三界。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见科本辅行一之三。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缚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瞋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名数)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也。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三界。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见科本辅行一之三。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缚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瞋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四瀑流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瀑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瀑流。欲界之贪瞋痴,各有五种(四谛修道),合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经,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二,有瀑流。色界无色界之贪与慢,各有五种,故为二十(上界总无瞋),疑有八,故总有二十八物,谓之有瀑流。三,见瀑流。三界之见惑也,先于欲界苦谛下有身见等五见,于集谛灭谛下各有邪见见取二见,于道谛下有邪见,见取,戒禁取三见,合为十二见,上二界之见惑亦同。因而三界合有三十六见,此名现瀑流。四,无明瀑流,三界之无明,各有五四谛修道之五部无明也,因有三界合有十五无明,此名无明瀑流。见俱舍论二十。
(杂语)(参见:瀑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瀑流。欲界之贪瞋痴,各有五种(四谛修道),合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经,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二,有瀑流。色界无色界之贪与慢,各有五种,故为二十(上界总无瞋),疑有八,故总有二十八物,谓之有瀑流。三,见瀑流。三界之见惑也,先于欲界苦谛下有身见等五见,于集谛灭谛下各有邪见见取二见,于道谛下有邪见,见取,戒禁取三见,合为十二见,上二界之见惑亦同。因而三界合有三十六见,此名现瀑流。四,无明瀑流,三界之无明,各有五四谛修道之五部无明也,因有三界合有十五无明,此名无明瀑流。见俱舍论二十。
瀑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之烦恼。能漂流善品。故名瀑流。俱舍论二十曰:「极漂善品,故名瀑流。」瀑或作暴误。
(术语)三界之烦恼。能漂流善品。故名瀑流。俱舍论二十曰:「极漂善品,故名瀑流。」瀑或作暴误。
末流
【佛学大辞典】
(杂语)枝末之流派。法流之末。
(杂语)枝末之流派。法流之末。
本觉流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法身)附录「法身流转。」
(术语)(参见:法身)附录「法身流转。」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玄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玄者缁也。被缁衣之流派也。谓僧徒。辅行序曰:「津导玄流。」
(术语)玄者缁也。被缁衣之流派也。谓僧徒。辅行序曰:「津导玄流。」
生死流
【佛学大辞典】
(譬喻)生死能使人漂没,故名为流。无量寿经下曰:「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佛学常见辞汇】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没。
(譬喻)生死能使人漂没,故名为流。无量寿经下曰:「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佛学常见辞汇】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没。
有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者三界之果报。流者四种之惑。三界之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没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一见流,二欲流,三有流(与今之有流异),四无明流也。止观一下曰:「横截死海,超度有流。」辅行一之四曰:「有谓三有,流谓四流。于此三处,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为此四法,漂溺不息,故名为流。见流,三界欲也。欲流,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有流,上二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无明流,三界痴也。」【又】四流中之(参见:流。见四流)
【佛学常见辞汇】
有是指三界的果报,流是指四种之惑。三界的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流于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即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
【三藏法数】
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术语)有者三界之果报。流者四种之惑。三界之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没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一见流,二欲流,三有流(与今之有流异),四无明流也。止观一下曰:「横截死海,超度有流。」辅行一之四曰:「有谓三有,流谓四流。于此三处,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为此四法,漂溺不息,故名为流。见流,三界欲也。欲流,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有流,上二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无明流,三界痴也。」【又】四流中之(参见:流。见四流)
【佛学常见辞汇】
有是指三界的果报,流是指四种之惑。三界的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流于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即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
【三藏法数】
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