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胪言(臚言)
传言;流言;群体之言。国语·晋语六:“风听臚言於市,辨祅祥於謡。” 韦昭 注:“风,采也。臚,传也。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飞语一发,臚言四驰。”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原叙》:“爰取昔日所藏,詮次成帙,坿陈肊见,以当臚言,藉备异日史家之采择。”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总统之选,非能自庸妄陵猎得之,必其尝任方面与为国务官者,功伐既明,才略既著,然后得有被选资格,故虽以全国人民臚言推举,不至怐瞀而失其伦也。”
《漢語大詞典》:翻语(翻語)
(1).即反切。见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孙炎始为翻语
(2).流言。 唐 韩偓 《妬媒》诗:“多为遇防成后悔,偶因翻语得深猜。”
分類:流言反切
《漢語大詞典》:蜚言
流言。多指诽谤。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又闻蜚言,谓公沽名,收银有缩无盈。” 清 程麟祥 《此中人语·阿土》:“君听蜚言,竟离鸳偶,忍心哉。”
分類:流言诽谤
《漢語大詞典》: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处 费 ,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慄。”亦作“ 三夫之对 ”。《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 曾参 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國語辭典》:游尘(游塵)  拼音:yóu chén
比喻极轻贱的事物。《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也作「游尘」。
《国语辞典》:非言  拼音:fēi yán
流言,无根据的话。《红楼梦》第七四回:「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
《國語辭典》:非语(非語)  拼音:fēi yǔ
1.蜚语,流言。唐。白居易 与杨虞卿书:「其不与者,或诬以伪言,或构以非语。」
2.不合理、不正经的言语。唐。元稹《莺莺传》:「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
《国语辞典》:机儿不快,梭儿快(机儿不快,梭儿快)  拼音:jī ér bù kuài,suō ér kuài
比喻事主并不计较,但却流言四处传播,妨碍事情的解决。《金瓶梅》第一六回:「常言:『机儿不快,梭儿快。』我闻得人说,他家房族中花大,是个刁徒泼皮的人。倘或一时有些声口,倒没的惹虱子头上挠。」
《漢語大詞典》:蜚谗(蜚讒)
流言谗语。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剿抚异同:“ 王忬 普佗山 之捷, 张经王 江涇 之捷,中枢蔽嫉,中以蜚谗,论者惜之。”
分類:流言
《國語辭典》:曾参杀人(曾參殺人)  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
曾参在费地时,有一个与他姓名相同的人杀了人,误传为曾参杀人,曾母起先不信,但经人再三的传告,便信以为真,丢下手中正在织布的杼,吓得逃跑了。典出《战国策。秦策二》。后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的灾祸。唐。韩愈 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二出:「这冤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也作「曾母投杼」。
分類:流言可畏
《漢語大詞典》:三告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处 费 ,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鲁迅 《书信集·致荆有麟》:“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分類:流言言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