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齐州全节人,字洪范。崔融子。登进士第。玄宗开元中,为中书舍人。十年,应制作诗送张说巡边。卒谥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洪范,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西)人。崔融之子。高宗显庆三年(659)登进士第。玄宗开元中,为中书舍人。卒赠定州刺史,谥曰贞。事迹见新、旧《唐书·崔融传》,《唐诗纪事》卷一四。《全唐诗》存诗1首。
段洪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安乡人。性刚方寡合,不事生产。人或交非义,辄面叱之,故终身无所遇。柳宗元称其为畏友。
胡惠起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道士,字警俗,人称洪崖先生。幅巾布褐,身不甚长,处稠人中,有时独出,称长仙。武后以蒲轮召之,引见武成殿,问仙事,只陈帝王治化之原,遣使送归。长安中卒。谥洞员先生。
李洪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成都人。工画道释人物,驰誉当时。
廖洪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筠州人。事亲居丧著至行,旌表门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阳人,字浚川。先姓乌石兰,后独以石为氏。举明经。官黄州参军。后罢归东都,隐居不出。乌重胤镇河阳,具书币邀辟,洪以知已往。后诏授集贤校理。
释洪昉 朝代: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六
释洪昉。本京兆人。幼而出家遂證道果。志在禅寂而亦以讲经为事。门人常数百。一日昉夜初独坐。有四人来前曰。鬼王阎罗今为小女疾止造斋请师临赴。昉曰。吾人汝鬼。何以能至。四人曰。阇黎但行。弟子能致之。昉从之。四人乘马。人持绳床一足遂北行。可数百里。至一山。山复有小朱门。四人请昉闭目。未食顷。人曰。开之已到王庭矣。其宫阙室屋崇峻非常。侍卫严饰颇侔人主。鬼王具冠衣降阶迎礼。王曰。有小女久疾。今幸而痊。欲造少福修一斋。是以请师临顾。斋毕自令侍送无虑。于是请入宫中。其斋场严饰华丽。僧且万人佛像至多。一如人间事。昉仰视空中不见白日。如人间重阴状。须臾王夫人后宫数百人皆出礼谒。王女年十四五。貌独病色。昉为赞礼。愿毕见诸人持千馀牙盘食到。以次布于僧前坐。昉于大床别置名馔甚香洁。昉且欲食之。鬼王白曰。师若长住此当餐鬼食。不敢留师。请不食。昉惧而止。斋毕。馀食犹数百盘。昉见侍卫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昉请王赐之馀食。王曰。促持去赐之。诸官拜谢相顾喜笑。口开达于两耳。王因跪曰。师既惠顾无他供养。有绢五百匹奉师。请为受八关斋戒。师曰。鬼绢纸也。吾不用之。王曰。自有人绢奉师。因为受八关斋戒。戒毕。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昉忽开目已到所居。天犹未曙。门人但谓入禅不觉所适。昉忽开目命火照床。前五百缣在焉。弟子问之。乃言其故。昉既禅行素高声价日盛。顷到鬼所但神往耳。而其形不动。未几晨坐。有二天人其质殊丽。拜谒请曰。南天王提头赖吒请师至天供养。昉许之。因敷天衣坐昉。二人执衣举而腾空。斯须已到南天。王领侍从曲躬礼拜曰。师道行高远。诸天愿睹师讲诵。是以辄请师。因置高座坐昉。其道场崇丽殆非人间过百千倍。天人皆长大身有光明。其殿堂树木皆是七宝尽有光彩夺人目睛。昉初到天形质犹人也。见天王之后身自长大与天人等。设诸珍馔皆自然味。甘美非常。食毕王因请入宫。更设供具谈话款至。其侍卫天官兼鬼神甚众。后忽言曰。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议事。请师且少留。又戒左右曰。师欲游观所在听之。但莫使到后园。再三言而去。去后昉念曰后园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伺无人之际窃至后园。其园甚大泉流池沼。树木花药处处皆有。非人间所识渐渐深入。遥闻大呻叫声不可忍听。遂到其傍见大铜柱。径数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达。或以银铛锁其顶。或穿其胸骨者。至有数万。头皆夜叉也。锯牙钩爪身倍于天人。见禅师至叩头言饥曰。我以食人故为天王所锁。今乞免我。我若得脱但人间求他食。必不敢食人为害。为饥渴所逼。发此言时口中火出。问其锁早晚。或云毗婆尸佛出世时。动则数千万年。亦有三五辈老者。言诚志恳僧许解其缚。而遽还。斯须王至。先问师颇游后园乎。左右曰无。王乃喜坐定。昉曰。适到后园。见锁众生数万。彼何过乎。王怃然曰。师果游后园。然小慈是大慈之贼。师不须问。昉又固问。王曰。此诸恶鬼常害于人唯食人肉。非诸天防护。世人已为此鬼食尽。此皆大恶鬼。不可以理待。故锁之。昉曰。适见三五辈。老者颇诚言。但人间求他食请免之。若此曹不食之。馀者亦可舍也。王曰。此鬼言。何可信。昉固请。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来。俄而解至。叩头曰。蒙恩释放。年已老矣。今得去必不敢扰人。王曰。以禅师故放汝到人间。若更食人此度重来当令苦死。皆曰。不敢。于是释去。未久忽见王庭前有神至。自称山岳川渎之神。被甲面金色奔波。言曰。不知何处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间杀人食肉甚众不可制。故白之。王谓昉曰。弟子言何如。适语师小慈是大慈之贼。此恶鬼言宁可保任。语诸神曰。促擒之。俄而诸神执夜叉到。王怒曰。何违所请。命斩其手足以铁锁贯胸。曳去而锁之。昉乃请还。又令前二人送至寺。寺已失昉二七日。而在天犹如少顷。昉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寺极崇丽远近道俗归者如云。则为释提桓因所请矣。昉晨方漱。有夜叉至其前。左肩头施五色毯。而言曰。释迦天王请师讲大涅槃经。昉默然还坐。夜叉遂搩绳床置于左膊。曰请师合目。因举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请师开目。视之已到善法堂。禅师既至天堂天光眩目开不能得。天帝曰。师念弥勒。昉遽念之。于是目开不眩。而人身卑小仰视天形不见其际。天帝又曰。禅师又念弥勒佛。身形当大。如言念之。三念而身三长遂与天等。天帝与诸天礼敬言曰。弟子闻师善讲大涅槃经。为日久矣。今诸天钦仰敬设道场。因请大师讲经听受。昉曰。讲经之事诚不为劳。然昉病坊之中病者数百。恃昉为命。常行乞以给之。今若留连讲经。人间动涉年岁。恐病人馁死。今也固辞。天帝曰。道场已成斯愿已久。因请大师勿为辞也。昉不可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数倍于天。天帝敬起迎之。大天人言曰。大梵天王有敕。天人既去。天帝怃然曰。本欲留师讲经。今梵天有敕不许。然师已至。岂不能暂开经卷少讲宗旨令天人信受。昉许之。于是置食。食器皆七宝饮食香美精妙倍常。禅师食已。身毛孔皆出异光。毛孔之中尽能观见诸物。方悟天身胜妙也。既食设金高座敷以天衣。昉遂登座。其善法堂中诸天数百千万。兼四天王各领徒众同会听法。阶下左右则有龙王夜叉诸鬼神人非人等。皆合掌而听。昉因开涅槃经。首讲一纸馀。言辞典畅备宣宗旨。天帝大称赞功德。开经毕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弟子已失昉二十七日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常氏。未详何许人。居岷蜀间。嘿持金刚般若经。昼夜不辍。时沙门守贤。与邻房。偶夜坐不能寐。闻隔壁声。若有二人相语者。其一曰。我受命摄洪正柰何其旁有善神拥护。虽欲近傍。不可得。然而违限之罪。其何计以免之。其一曰。我知免矣。东门之地。有姓名相类者。今固民也。且尝为僧。必将摄之以塞责。既而皆寂然。贤遽出门遍索。无所见。明日贤以语正。复往东门讯常氏。常氏之名洪正者。果昨夜死。贤始专业弥陀经。至是亦改从金刚般若矣。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洪正。俗姓常氏。未详何许人也。居于岷蜀间兰若。往因有疾所苦沈绵从复平宁。发誓恒诵金刚般若经。日以二十过为准。精持靡旷。时邻僧守贤夜坐见二鬼使。手操文牒私相谓曰。取摄僧洪正。一使曰。为其默念般若。傍有大奇荷护。无计近得。又患责限迟延。今别得计。见有直府东门者。姓常。又与僧同名。复曾为僧来。供尔摄去以塞违殿也。守贤闻之惊异。且志其事。明日密问门子常洪正已死。守贤先持弥陀经。后改业焉。洪正后不测其终。 系曰。宁有同名异实者可互死耶。业不可移此。可移也。与其俗巫画肖己形言可以代衰厄同也。通曰。琰摩王或是菩萨。以同名善者则舍。不善者摄之。此或是罪霜倏晞正增年寿。故得舍旃。又其恶器方满。复当终期。故斯取也。苟以互实而取者。行教化焉。舍斯之外非常理所能知也已。
释洪陟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洪陟禅师。西堂藏禅师法嗣。
伍洪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宁化人。伍正己子。兄伍泳、伍演、伍浚皆以父荫补官,洪独不肯仕,隐武陵原,自号抱朴居士。
王玄览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6—697 【介绍】: 唐道士。广汉绵竹人,名晖,法号玄览。初携乡友往访茅山,行至中路而归。坐起行住,唯道是务,尤重心證。武周神功元年,奉召入京,行至洛州,卒。赐号洪元先生。著有《玄珠录》、《遁甲四合图》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682 【介绍】: 唐僧。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京兆长安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十七岁出家,为玄奘弟子。受瑜伽唯识宗,又从学因明学。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师”、“百部疏主”。性豪侈,出必三车,亦号“三车法师”。从玄奘译经于慈恩寺之翻经院,勤著述,后人呼为慈恩法师,后尊为法相显理宗。有《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弥勒上生经疏》、《法华经疏》等。
全唐诗续补遗
窥基,姓尉迟,字洪道,长安人。玄奘弟子。入慈恩寺随师译经,著作甚多。世称慈恩大师。永淳元年卒,年五十一。诗一首。(《全唐诗》无窥基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洪道。姓尉迟氏。裔出拓拔魏之尉迟部。今为京兆人。祖罗迦。隋代州西镇将。考宗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恭则诸父也。母裴氏梦吞月轮而孕。及生与群儿异。其自序云。九岁丁内艰。渐疏浮俗。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师事玄奘法师。学五天竺语。始住广福寺。寻迁大慈恩寺。明敏绝人。其犍度跋渠。过目即忆。年二十五。诏入译馆。时奘师方译唯识论。诏基与昉尚光寺。同职润色。基慨然请独任其责。奘许之。而辞其佗。于是随译随疏。旦夕讲说。即欲流通。而西明寺测法师者。俊快才也。赂阍者窥瞰得之。乃于其寺鸣犍稚。集僧开演。基闻之而惭。奘勉之曰。测公未达因明。那足弘演。遂为披究陈那三枝纵横立破述义命章等指。而基进矣。且尝谓之曰。瑜伽五性宗法。惟汝知之。后登太行。历五台。夜宿西河古佛宇中。梦身居半岩。觉无量人唱苦恼声。旋陟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至此。顷之。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其声。不见其形也。童子投与之剑曰。汝剖腹当见矣。基剖之。有光二道出腹中。辉映山下无数受苦之人。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委之而去。且尤未决其梦。是夕寺光发藏中。探之得弥勒上生经。始寤前梦。必慈氏俾之造疏耳。援毫之次。得舍利。如含挑如黄梁粒。相连而陨。皆红润可爱者无数。初奘公之发西竺也。从尼犍子卜之。曰吉。弟子生矣。则知奘公之业。而基承之。夫岂其偶然哉。自博陵出法华大疏以扬化。而归京师。常与翻译。旧人律师宣公往来。宣公者不测人也。每日中则诸天送供。一日基往。送供者久不至。基去乃至。宣问之。答曰。适以大乘菩萨在。善神翼卫者多。我曹无路而入。故迟耳。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经馆。寿五十一。葬樊村。祔三藏奘法师之莹。基平生造弥勒像。日对其像。诵菩萨戒一遍。复于五台。琢玉石文殊菩萨像。书金字般若经。生则体发光明。烂然不可正视。死而迁塔。则见齿四十根。如玉。不小坏。噫异哉。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魏平东将军说。六代孙孟都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诞。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犍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父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今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即贞观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览无差。宁劳再忆。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奘所译唯识论。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数朝之后基求退焉。奘问之。对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遂为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徙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一云。行至太原传法。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于路间遇一老父。问乘何人。对曰。家属。父曰。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翛然独往。老父则文殊菩萨也。此亦卮语矣。随奘在玉华宫。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基随处化徒。获益者众。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故尔。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法腊无闻。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馀外执绋。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光焉。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迁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系曰。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也。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盖功德被物。广矣。大矣。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开天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故书有之。厥父菑厥子乃肯播。矧能肯穫。其百本疏主之谓欤。
神僧传·卷第六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初基之生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诸佛法。后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徒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一剑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及笔投捧而去。基极惊异。明日于寺中得弥勒上生经。以为弥勒化现。欲开广之。遂援毫而授。笔端舍利累累而下。尝造玉文殊像及金写大般若经。皆获瑞应。初宣律师以弘律感天厨供馔。每薄基三车之玩不甚为礼。基尝访宣。其日过午。而天馔不至。及基辞去天神乃降。宣责以后时。天神曰。适见大乘菩萨在此。翊卫严甚。故无自而入。宣闻之大惊。于是遐迩增敬焉。先是奘公亲搜西域戒贤瑜伽师地论惟识宗。而师尽领其妙。世谓之慈恩教。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晋州人,一名蕴,字藏真,号洪崖子。学道不娶,尝寓李峤家十余年。后隐居洪崖古坛。武则天及唐玄宗屡召不赴。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45 一名蕴,字藏真,号洪崖子,晋州神山(今山西浮山)人。道士。曾隐洞中15年,熟读仙书秘典、九经百氏。后历游名山,善金丹、易形之术。武后圣历间被召,不赴。后居洛阳李峤家中13年。玄宗开元七年(719)召见于湛露殿,不久,仍听其归山。事迹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〇、《三洞群仙录》卷七。著有《高士传》10卷、《神仙记》20卷、《阿东记》30卷等,皆不存。《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 【介绍】: 唐兖州瑕丘人,名洪,以字行。以对策擢第。七岁能文,结庐太行山下。累授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嵩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武则天时,为给事中,迁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中宗复位,改太常少卿,以修《武后实录》劳,封高平县子。未几,出为卫州刺史,以善政闻。官终太子宾客。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4 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西南)人。少以文章闻名,薛元超表荐之,对策高第。授永寿县尉,转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皓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文辞雅美,时人谓之“河东三绝”。武后圣历中,进给事中。武后选天下文士撰《三教珠英》,彦伯与李峤居首。以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中宗神龙元年(705),迁太常少卿。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高平县子。未几,出为卫州刺史,转蒲州刺史。景龙三年(709),上《南郊赋》,文辞典美。四年,迁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历右常侍、太子宾客。玄宗开元二年(714)卒。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诗纪事》卷九。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好强涩之体,颇为后进所效。《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徐彦伯前集》10卷、《后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徐彦伯(?—714),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人。少以文辞知名,对策棹第,累转蒲州司兵参军,以文词雅美,与司户韦皓、司士李亘并称“河东三绝”。圣历中,自职方员外郎累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历宗正卿、齐州刺史。中宗复位,改太常少卿,预修《武后实录》。后官至工部侍郎、大子宾客。有《徐彦伯前集》十卷、又《后集》十卷,均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彦伯名洪。以字显。兖州瑕邱人。对策高第。累擢职方员外郎。奉迎中宗房州。既践位。进太常少卿。修武后实录。封高平县子。历卫州蒲州刺史。擢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开元二年卒。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彦伯)少以文章擅名……景龙三年,中宗亲拜南郊,彦伯作《南郊赋》以献,辞甚典美。……自晚年属文,好为强涩之体,颇为后进所效焉。
新唐书本传
时司户节皓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武后撰《三教珠英》,取文辞士,皆天下选,而彦伯、李峤居首。……晚为文稍强涩,然当时不及也。
唐诗纪事
中宗与修文馆学士宴乐赋诗,每命彦伯为之序,文彩华缛。……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鹓阁,龙门为虬户,金谷为铣溪,玉山为琼岳,竹马为筱骖、月兔为魄兔,进士效之,谓之“徐涩体”。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沈休文,古体亦托傅咸遗咏,错采镂金,端可宝。《唐书》称其典缛,可谓知言。虽谢风雅之清尘,亦修文之嚆矢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睿宗时官侍御史。姜晦时为中丞,劝子舆劾韦安石,不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舒城(今属安徽)人。武则天神功元年(697)中绝伦科。初任监察御史内供奉,累迁著作佐郎。中宗景龙三年(709)前后转起居舍人,后任侍御史内供奉。性刚正不阿,常慕直臣之气节。玄宗开元二年(714)御史中丞姜晦挟私隙,欲陷害韦安石,令其举劾之,子舆不从。事迹散见新旧《唐书·韦安石传》、《唐会要》卷七六、苏颋《授洪子舆起居舍人制》。善文词,能诗。苏颋称其“学探微旨,词造幽典”、“书法无隐,可称良史之才”(《授洪子舆起居舍人制》)。《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