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2,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元洪业
元洪业
赵洪庆
江洪
僧洪偃( 谢 )
高岳(字 洪略 清河郡王 )
韩洪(字 叔明 甘棠县侯 )
释洪献(别称 般若檀越 )
释洪满( 梁 )
僧洪遵( 时 )
僧道洪( 尹 )
和洪( 广武郡公 )
李铁拐( 洪水 拐儿 名 铁拐 )
释洪林
其它辞典(续上)
张普惠(字 洪赈 宣恭 )元洪业
元洪业
赵洪庆
江洪
僧洪偃( 谢 )
高岳(字 洪略 清河郡王 )
韩洪(字 叔明 甘棠县侯 )
释洪献(别称 般若檀越 )
释洪满( 梁 )
僧洪遵( 时 )
僧道洪( 尹 )
和洪( 广武郡公 )
李铁拐( 洪水 拐儿 名 铁拐 )
释洪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8—525 【介绍】: 北魏常山九门人,字洪赈。精《三礼》,兼善《春秋》。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为主书,为帝所知。转尚书都令史。宣武帝初,转积射将军。任城王元澄为雍州刺史,以普惠为府录事参军。后为步兵校尉,以本官领河南尹丞。胡太后临朝时,转谏议大夫。官至东豫州刺史。全后魏文·卷四十七
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太和末,为主书,带制局监,转尚书都令史。宣武初,转积射将军。历任城王澄安西录事参军,行冯翊郡事,随府转镇南主簿,加威远将军,又为安乐王诠长史。除扬烈将军、相州安北司马。迁步兵校尉,领河南尹丞免。熙平中,除宁远将军、司空仓曹参军。神龟中,为尚书右丞。正光中,除光禄大夫,出为左将军、东豫州刺史。孝昌元年卒,赠平北将尽Ⅻ幽州刺史,谥曰宣恭。
人物简介
简介
孝昌中贼帅,斩鲜于修礼来降,为贼党葛荣所杀。
人物简介
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洪业,孝昌中贼帅,斩鲜于修礼来降,为贼党葛荣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人,世业天文。官太史令。孝武帝永熙中,与通直散骑常侍孙僧化等于门下外省校比天文书籍。集甘、石二家《星经》及汉、魏以来二十三家经占,集为五十五卷。后集诸家撮要合为七十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64 【介绍】: 南朝陈僧。会稽山阴人,俗姓谢。少小出家,从龙光寺绰法师受业。昼读经论,夜习诗书,神悟绝伦。善诗,又善草隶书,故时人称其貌、义、诗、书为四绝。梁简文帝爱其才,欲令还俗,引为学士,不听。陈文帝天嘉中讲经于宣武寺。撰有《成实论疏》。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会稽山阴谢氏。祖茂恭。隐居弗仕。父藏。梁衡阳王僚友。偃弱龄出家。风神颖秀。习内外典籍。有誉州里。及长。游京邑。遍听数论。卒受业于龙光寺绰法师。阅三四载。能尽造其幽奥。众归之。盛弘成实。爰及诸部。披解无前。时宿齿方底滞。旧章莫之疏发。偃独扬清激浊。靡所挹让。由是来学以其矫讦而疏焉。遂养志閒房。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东朝。爱其俊秀。欲致其还俗。为学士。偃固恬退自守。会武帝悉徵大德于重云殿讲演。偃年腊最少。坐席尤远。然抗论入神。帝加赏识。俄以戎羯之难。饥馑相仍。因徙缙云。乐其泉石。未几。逃避山寇。罔或安堵。梁长沙王韶填。郢。邀之渚宫施。而渚宫倾覆。上流阻乱。便尔东归。若耶云门乃遍游历。尝登吴升平亭。赋诗以纪其兴。语见别集。陈天嘉初。聚徒设筵于武宣寺。每讲隙。必游钟山之开善定林。以息心宴坐。所赋诗不录。诏馆伴北齐聘使崔子武。称指。凡赐赉皆固辞。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以疾终于宣武寺。寿六十有一。以其月二十九日。奉全身。尸陀于开善之东冈。从治命也。文集二十卷。行世。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洪偃。俗姓谢氏。会稽山阴人。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父藏博综经史善属文藻。梁衡阳王闻而器之。引为僚友。偃风神颖秀弱龄悟道。昼读经论夜讽诗书。良辰华景未尝废学。自尔幼而聪敏。州里称焉。及长游听京邑遍闻数论。后值龙光寺绰法师。便委心受业。特加赏接。以为绝伦。由是学侣改观转相推伏。二三年中便尽幽奥。乃开筵聚众阐扬成实。举厝闲雅词吐抑扬。后学旧齿稽疑了义。横经荷笈虚往实归。由此仰膺法轮总持诸部。勇气无前任其披解。宿望弘量因循旧章。偃属思云霄曾无接对。见忤前达不能降情。自是来学有隔。听者疏焉。遂闭志闲房高尚其道。间以寻缃阅史。广求多见。秋水春台清文迥出。壮思云飞英词锦烂。又善草隶见称时俗。纤过芝叶媚极银钩。故貌义诗书号为四绝。当时英杰皆推赏之。梁太宗之在东朝。爱其俊秀。欲令还俗引为学士。偃执志不回故弗能致。会武帝发讲重云。延德肆问。而年非宿老座第甚远。抗言高论精理入神。帝赏叹久之。莫不瞩目。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佥服其高亮也。及引进后堂。加优其礼。属戎羯陵践兵饥相继。因避地于缙云。眷眄泉石。又寇斥山侣。遂越岭逃难。落泊驰滞曾无安堵。梁长沙王韶镇郢。闻风叙造俄而渚宫陷覆。上流阻乱。便事东归。因怀自静有顾林泉。乃杖策若耶云门精舍。历览山水。美其迁迟。登吴升平亭赋诗曰。萧萧物候晚。肃肃天望清。旅人聊杖策。登高荡客情。川源多旧迹。墟里或新名。宿烟浮始旦。朝日照初晴。独游乏徒侣。徐步寡逢迎。信矣非吾托。赏心何易并。遂汎浪岩峰。有终焉之志。葺修寺宇结众砺业。逮陈武廓定革命惟新。京辅旧僧累相延请。乃顾山众曰。吾勤苦积学五十馀年。事故流离未遑敷说。今时来不遂。何谓为法亡身乎。以天嘉之初出都。讲于宣武寺。学徒又聚莫不肃焉。虽乐说不疲。而幽心恒结。每因讲隙游钟山之开善定林。息心宴坐。时又引笔赋诗曰。杖策步前岭。褰裳出外扉。轻萝转蒙密。幽径复纡威。树高枝影细。山昼鸟声希。石苔时滑屣。虫网乍粘衣。涧旁紫芝晔。岩上白云霏。松子排烟去。常生寂不归。穷谷无还往。攀桂独依依。会齐使通和舟车相接。崔子武等。擅出境之才。议其瞻对。众莫能举。世祖文皇。以偃内外优敏可与杭言。敕令统接宾礼。枢机温雅容止方棱。敷述皇猷光宣帝德。才词宏逸辩论旁驰。润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顶受诰命衔佩北蕃。帝嗟赏厚惠更倍恒度。皆推以还公。一无所纳。是岁旧疾连发。听者复疏。止于小室许有咨问。怀不能已情有斐然。乃著成论疏数十卷。剖发精理构思深剧。疾转沈笃功不剋就。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渐。神气不昧。命弟子曰。众生为贪心之所暗也。贪我则惜落一毛。贪他则永无厌足。至于身死之后。使高其坟重其郭。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笑。而皇甫谧杨王孙。微得我意。虽知会归丘壤。而未知初度之心。今冥目之后。以此脯腊鄙形。布施上飞下走一切众生。若前身相负仍以相偿。如无相对则生我檀善。此之微心亦趣菩提。物莫不共矣。言毕合掌。终于宣武寺焉。春秋六十有一。知与不知咸怀恻怆。即以其月二十二日。尸陀于钟山开善寺之东岗焉。然偃始离俗迄于迁化。唯学是务。俭节扫衣弗事华广。每缘情触兴辄叙其致。而文彩洒落罕有嗣者。缀述篇章随手散失。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馀卷。值乱零失犹存八轴。陈太建年。学士何俊上之。封于秘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2—555 【介绍】: 北齐宗室,字洪略。高欢从弟。欢起兵信都,除散骑常侍、镇东将军。累积战功,历冀、晋二州刺史、西南道大都督,有绥边之称。欢死,与慕容绍宗大破梁军于彭城,俘梁将萧渊明;败侯景于涡阳。又败西魏王思政,克颍川。高洋出抚晋阳,岳以本官兼尚书左仆射,入北齐,封清河郡王。以累积军功,威名诸王莫及,卒为文宣帝(高洋)所忌,被鸩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11 【介绍】: 隋河南东垣人,字叔明。骁勇善射,膂力过人。在北周以军功拜上开府。隋初进爵甘棠县侯。平陈,猎于蒋山,驰射猛兽应弦倒,加柱国,即拜蒋州刺史。突厥扰边,授代州总管以备御。文帝仁寿元年突厥犯塞,众寡不敌,坐除名。炀帝时拜陇西太守,大业六年镇压王万昌起事,师未旋,病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邺人。素禀律检。住相州之大慈寺。蚤年以听涉之劳。遂双瞽。动须扶导。人亦厌之。以故常处一房。旦夕礼诵不辍。开皇十四年。忽空中有声。其语自称般若檀越。来从受戒。自尔数与谈话。如世常态。僧纲禅师。素于献为同房。一日纲上堂中食。般若以衣一幞嚫献云。劳陈法事。为益不少。必受之。已而纲还怪失衣幞。遍寺搜之。乃具得于献之箧中。献殊愧为索言般若所嚫。纲终莫之信。俄而纲之房内狼藉。奁匮颠倒。衽席竿扇称尺摧折弃掷。空中诟纲曰。汝平生未尝供养三宝。今姑小警。后当大祸汝在。献虽瞽。然共般若语历历如睹。尝谓献曰。我伴侣极多。皆在紫陌河上。兹相随者仅三十人。可今寺家设食。食讫且于空中誇美其饮食以谢。又以纲不设斋。会欲祸纲。纲不得已乃营办如法。空中报曰。既能尔。吾助汝喜。仍以两缣遗献。使一以施大众。一以酬纲。而献赖之以益进所业云。后竟卒于寺。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洪献。邺人。少履道门早明律检。听涉劳顿。遂两目俱暗。住相州大慈寺。既无前导常处房中。礼诵为先不辍晨夕。开皇十四年。忽感一神。自称般若檀越来从受戒。数致谈话。同房僧纲禅师。上堂中食。般若乃将纲一襆衣来嚫献云。劳陈法事。利益不少。辄奉衣物。愿必受之。献纳于匮中。后纲食还怪失衣襆。搜求寺内。乃于献所得之。具以告语。纲终不信。神遂发撤纲房衣物被案。狼藉满庭。竿扇秤尺摧折数段。神于空中语曰。僧纲不好设斋会供养三宝。我会祸汝未央。献虽目冥乃与般若言及事同目睹。神语献曰。伴众极多悉在紫陌河上。惟三十人相随。可令寺家设食。众僧便于西院会之。神曰。大好饮食。劳费师等。虽然僧纲不赴斋供。后会使知。纲无奈之何。恐迫不已。便私费财物营诸斋福。般若乃曰。既能行福。今相放矣。仍以绢两匹付献云。当以一匹。施大众一匹赠纲师。献对众受得具皆闻见。仍依付领。于后弥勤本业。遂卒于所住。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洪满。咸亨中潞州法兴寺沙门。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梁。安定人。年十五时。未出家。忽患双足挛躄。百药不能已。独念观音经以祈效验。阅三年。偶有僧持澡瓶前立而不言。满问曰。师何从来。曰以檀越帝见召故来耳。满因扣头问曰。弟子宿生何业。今报此挛躄也。僧曰。以汝尝拘缚他人。是以报然。汝但闭目吾为汝疗之。满从言但觉两膝轻爽。各如拔去。六七寸长钉然。即开目致礼以谢。遂失僧所在。于是满行步如常。乃寤。其僧寔观音已。自尔满愈益劝厉誓不娶。以终其身。能禅坐动入三日七日定。开皇初。始薙落。住救度寺大业间。徙居法海。贞观十三年卒。寿八十三。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洪满。姓梁。安定人。在俗年十五遇时患。双足挛躄。常念观音经三年。忽有僧执澡罐。在前立不言。问曰。师从何来。答曰。以檀越常唤所以来。满扣头问曰。弟子往何罪报。今施此挛躄。僧曰。汝前身拘缚物命。馀殃致尔。汝但闭目。吾为汝疗之。满随言冥目。但觉两膝上各如拔六七寸。丁却既了。开目将欲谢恩。失僧所在。起行如故。满乃悟是观音。因尔精诚誓不妻娶。后忽自通禅观。安坐不动。乃经三日七日者。开皇初元变俗从道。住救度寺。大业融并入居法海。贞观十三年卒。春秋八十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608 【介绍】: 隋僧。相州人,俗姓时。八岁出家,专攻律学。后游方各地,咨求深义。历三年,遂知大旨。在北齐为断事沙门。入隋,文帝开皇中召住兴善寺,与天竺僧共译梵文。后奉敕为讲律众主。炀帝大业初升知寺,寻卒。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相州时氏子。八岁出家。从师受业。即有声。既受具。专务律部。每曰。住持遗法。尚有赖于此耳。三夏咨询。仅知大旨。初依嵩高少林寺资云公。习律之外。兼听华严大论。时邺下晖公。方弘四分。因负笈造焉。徒众五百。顾莫出其右者。晖亦蔽于巧佞。不能知也。一日晖盛集。遵尽束晖所制疏。捧入堂中。置案上曰。碌碌论下久矣。凡覆讲竖论。都未尝见试。是则师资之道。拥而不通。敢以此疏还之。后往云所。云即令升座。吐述微妙。迥出常流。因卒学大论。以发明慧解。俄入禅林。造诣不可测。时踰十稔。及归犹以毗尼弘化。四远趋风。徒盈千数。齐文宣诏以为断事沙门。如五众有坠宪纲。使据律断之。青齐久诤讼。上命遵和解之。且惩治其无赖者。曲当物情。法侣欣服。齐季之乱。偕名僧慧远等。隐于白鹿岩中。周既浑一。举居嵩岳。开皇七年诏俱五大德赴阙。尉劳勤至。令并弟子十人。居兴善寺。有司为致四事供养。十一年。诏偕天竺沙门译经。十六年。诏充律众主。就崇敬寺讲律。先是关内素奉僧祇。于四分则鲜听禀。遵乃为设权机。卒致流通。仁寿二年。诏送舍利于卫之福聚寺。红赤二光。照灼近远。四年诏曰。朕秪承肇命。抚育生民。遵奉圣教。重兴像法。而如来大慈。覆护群品。感见舍利。开导含生。朕已分布近远。皆起灵塔。其间诸州犹有未遍。令更请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依前起塔。所请之僧。必须德行。可遵善解法相。庶能宣扬佛教。感悟遇迷。宜集诸寺三纲。详共推择。录以奏闻。当与一切苍生。同斯福业。遵乃承命搜举。颇叶时论。又诏三十馀州。起塔函藏舍利。一时入塔。遵复送至隆圣寺。瑞相具别录。俄诏知寺任厥绩允懋。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卒于兴善。寿七十九。其著述有大统钞五卷行世。 当隋之初。道洪法腾法渊等。并有声之士。正像之纲维也。后皆不知所终。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洪遵。姓时氏。相州人也。八岁出家。从师请业屡高声驾。及受具后专学律部。心生重敬。内自惟曰。出家基趾其存戒乎。住持万载。被于遗教。谅非虚矣。更辞师友游方听习。履涉相京咨访深义。有所未喻决问罕通。三夏将满遂知大旨。初住嵩高少林寺。依资云公开胸律要。并及华严大论前后参听并扣其关户涣然大明。承邺下晖公盛弘四分。因往从焉。听徒五百。多以巧媚自通。覆讲坚论了无命及。晖寔律学名匠。而智或先图。遵固解冠时伦。全不以曲私在虑。后因盛集异学充堂。遵乃束晖制疏。捧入堂中曰。伏膺有日都未见知。是则师资两亡。敢以文疏仰及。便置之坐上往覆。云所既属舍见来降。即命登座覆述。吐纳纤隐众仰如山。自后专预正时结徒毕业。以戒律旁义有会他部者。乃重听大论毗昙。开沃津奥。又以心使未静。就诸禅林学调顺法。年踰十腊方归律宗。四远望风堂盈千计。时为荣大也。齐主既敞教门。言承付嘱。五众有坠宪网者。皆据内律治之。以遵学声早举。策授为断事沙门。时青齐诸众。连诤经久。乃彻天听。无由息讼。下敕令往。遵以法和喻。以律科惩曲感物情。繁诤自弭。由是更增时美。法侣欣之。及齐历将季擅名逾远。而非类不交惟道同辙。名儒大德见辄慕从。常与慧远等名僧通宵造尽。周平齐日隐于白鹿岩中。及宣政搜扬。被举住于嵩岳。德不孤峙众复屯归。大隋廓定招贤四海。开皇七年。下敕追诣京阙。与五大德同时奉见。特蒙劳引令住兴善。并十弟子四事供养。十一年中。又敕与天竺僧共译梵文。至十六年。复敕请为讲律众主。于崇敬寺聚徒成业。先是关内素奉僧祇。习俗生常恶闻异学。乍讲四分人听全稀。还是东川赞击成务。遵欲广流法味。理任权机。乃旦剖法华晚扬法正。来为开经说为通律。屡停炎澳渐致附宗。开导四分一人而已。迄至于今僧祇绝唱。遵为人形仪儒雅。动据现猷。而神辩如泉。声相钟鼓。预升法位罕有昏漠。开悟之绩寔难嗣焉。仁寿二年。敕送舍利于卫州之福聚寺。将出示众。乃放红赤二光。晃发远近照灼人目。道俗同睹大生庆悦。仁寿四年。下诏曰。朕祇受肇命抚育生民。遵奉圣教重兴象法。而如来大慈覆护群品。感见舍利开导含生。朕已分布远近皆起灵塔。其间诸州犹有未遍。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依前造塔。所请之僧必须德行可尊善解法相。使能宣扬佛教。感𥧝愚迷。宜集诸寺三纲详共推择录以奏闻。当与一切苍生同斯福业。遵乃搜举名解者用承上命。登又下敕。三十馀州一时同送。遵又蒙使。于博州起塔。初至州西。有白鹄数十头。当于舆上旋绕数匝。久之而逝。及至城东隆圣寺置塔之所。夜有白光数十道。道如车轴住于基上。边有鸟巢树上。及光之洞明众鸟惊散。又雨银花委地光耀如雪。掘基五尺获粟半升。夜降神仙八十四人。持华绕塔久乃方隐。又妇人李氏患目二十馀年。及来礼拜两目齐见。后行道之夕。又放赤光照寺东房。见卧佛及坐佛说法之像。复见梵僧对架读经。有一十四字。皆是梵书。时人不识。及四月八日当下塔时。感黑蜂无数衔香绕塔。气蔚且熏不同人世。又见白莲花在塔四角高数百丈。花叶分布下垂于空。时间五彩莲花厕填其内。又见天人烧香而左转者。于是总集而观叹未曾有。属目不见者非无一二。及下覆讫诸相皆止。遵于京邑盛开律仪名骇昔人。而传叙玄宗其后盖阙。又著大纯钞五卷。用通律典。寻又下敕令知寺任。弼谐僧众亟光徽绩。以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卒于兴善。春秋七十有九。隋初又有道洪法胜洪渊等。并以律学著名。洪据相州绍通云胤。容止沈正宣解有仪。学门七百亟程弘量。故诸经论之士将欲导世者。皆停洪讲席。观其风略采为轨躅。胜博涉有功。而言行无副。神志高卓时共潜推。但身令未广。故听徒简略。渊学承遵统化被中山。纲维正象有声幽冀。年代非远。并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河东人,俗姓尹。从昙延法师学,博通内外,驰誉门序。太宗贞观中,为律藏寺大总持。宏福译经,召为證义。生平讲《涅槃经》八十七遍。卒年七十九。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尹姓。世居河东父嚁仕隋江陵令子五人洪其三也。开皇六年。十三岁出家。事京邑昙延法师专究涅槃。覆述通畅。复受地论于愿法师傍贯馀经。德器崇振。文帝崩。诏居禅定道场。自尔弘演无暇日。贞观初。诏为律藏寺上座。居无何。诏任大总持寺主。十四年。赴宝昌寺。涅槃之请。时有白雉训狎不去。以至终席弘福寺译经。诏證义讲涅槃八十七遍。季年以疾卒。寿七十九。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道洪。姓尹氏。河东人也。父曜仕隋历任江陵令。有子五人洪其第三矣。聪敏易悟。深厌形有。年在十三。以开皇六年出家。事京邑大德昙延法师。博通内外驰誉门序。虽广流众部。偏以涅槃为业教之极也。故敷演之。所以师资传道声绩逾远近。亦于法众亲喻覆述。后于愿法师所学穷地论傍通经数德器崇振。及隋祖升遐禅定构立。乃召处之。自尔专事弘经。周轮无辍。贞观伊始弘护道张。凡寺纲维无非令达。乃敕为律藏寺上座。缉谐理事允副朝委。立性清悫无竞荣辱。故使厚供殊礼鳞接邀延。致令二宫树福妙资搜举物议所及莫不推先。寻又下敕任大总持。本居寺主。春宫异供随时荐及。以追受戒之礼也。贞观十四年。宝昌寺众请讲涅槃。时感白鸡随人听法。集散驯狎终于讲会。相从传授迄于暮齿。凡讲涅槃八十七遍。依承宗旨罕坠彝伦。及弘福译经。选充證义。慈恩创起。又敕徵临。以贞观末年微觉轻贬。才经一旬奄尔长逝。春秋七十有九。初染疾之始。全无别痛少食不语用乖常候。而数以手撝拨于空。侍问其故。答曰。有二衣冠者。数来礼拜。故以止之。又曰。红花渌池鲜荣可玩。寻尔合掌。目送于空曰。大德罗睺罗来辞去也。因尔潜逝。殊香满院。洪形器端伟七尺有馀。沈简仁爱慈济存没。喜愠莫显操节不形。传者目其梗概。要妙固多略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汝南人。少勇武有力,北周时数以战功拜柱国,封广武郡公。入隋,东南初定,人情未洽,乃拜洪领冀州事。在州甚得人和。征还朝,旋拜泗州刺史。又以突厥扰边,为北道行军总管,击走之。迁徐州总管,卒于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为隋时人。名洪水,小字拐儿,又名铁拐。常行丐于市,人皆贱之。后传以铁拐掷空化为龙,乘龙而去。一传李本伟丈夫,遇老君得道。一日,出神往朝老君,与其徒约以七日不返,焚其身。后六日,其徒以母疾,遽焚其身而去。李还,附一丐者尸起,故足跛而貌丑。后人列为八仙之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太原人。氏族则未详也。少入道。住并州大兴国寺。一室独处。积五十年。除饮食便利外。其馀将迎足未尝踰阈。然气貌都雅。操履静退。见者严惮之。故其寺僧虽多。莫不仰以为模楷焉。武德间卒。寿八十。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洪林。未详氏族。太原人也。少履释门禀受清化。率志都雅言晤精穆。住并州大兴国寺。履操栖静退屏人物。而住房连匝与众比居。整畟贞严希言寡涉。高众盛德皆敬而奉之。游至林房。莫不捻履潜步啬然趣越也。其为世重如此。独居一室积五十年。宾客送迎足不踰阈。至于僧法制度道俗二食。身先座首励力行奉。不以道德用亏时众。馀则端坐房中俨然卓立。瓶衣什物周正方所。故登其门者不觉毛竖。有问其故则从容谈论。词义审当。而不测其心造也。故兴国大寺百有馀僧。敬异崇仰有如天岸。以武德年中终于所住。春秋八十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