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变化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法身之一。(参见:五种法身)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五分法身香
【佛学常见辞汇】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瞋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證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五类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宗所说,谓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毗卢遮那法身所摄,包无不尽。一、自性法身,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皆名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法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皆名受用身法。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證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名变化法身。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名等流法身。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自性五分法身香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分法身香)
五分法身香
【佛学常见辞汇】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瞋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證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五蕴──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三藏法数】
(出请观音经疏)
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耳、鼻、舌、身,诸根积聚之名。戒,防止身三、口四之法。谓众生若能持戒坚固,得身清净,则戒体成就,无持无犯,此即转色蕴而成戒身也。(身三者,杀、盗、淫也。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也。)
〔二、转受蕴成定身〕,受蕴者,即六识领纳六尘积聚之名。定即正定也。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离诸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转想蕴成慧身〕,想蕴者,即意识思想六尘积聚之名。慧即智慧也。谓众生若能悟诸妄想皆是虚妄生灭,则意地明净,照了无碍,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身〕,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五、转识蕴成解脱知见身〕,识蕴者,即和合积聚之名。解脱知见者,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谓众生若能照了识心,皆是虚妄分别,则无生之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也。
智相法身
【三藏法数】
谓具足智慧,方能演说诸法,是则说法为智慧之相,由此智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智相法身。
法身行施
【三藏法数】
谓菩萨舍生身已,得法身时,能于十方世界,以种种珍宝、衣服、饮食,给施一切众生,又能一时之顷,随众生音声,普为说法,是名法身行施。
法身如虚空遍
【三藏法数】
谓法性之身,本体周遍如太虚空,无有障碍,诸佛众生,平等具足,故名法身如虚空遍。
法身,毗卢遮那如来
【三藏法数】
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以法为身,故名法身。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无碍故也。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也。
法身寿量
【三藏法数】
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强指法性为法身耳。言寿量者,此非报得命根,亦非连持之寿,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经云: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等。是也。
法身德
【三藏法数】
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翻苦身成法身德
【三藏法数】
谓于生灭无常之身,若能观察五蕴本空,不生不灭,即成法身,故名翻苦身成法身德。(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转根本心得法身
【三藏法数】
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识转时,一切烦恼断灭已尽,即得法身。
法身依法性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之身,非心非色,犹如虚空,遍一切处;所依之土,即是常寂光土,是为法身依法性土。
法身依色相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之身,遍于刹尘之土,虽身土相摄,事理交互,色即非色,相即非相,而不离刹尘之土,是为法身依色相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