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于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于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三、施他,以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也。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不释手也。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禀受,持而勿失也。七、开演,于如来所说之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也。八、讽诵,于如来所说之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使人乐闻也。九、思惟,于如来所说之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而不忘也。十、修习,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而成道果也。出辩中边论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三藏法数】
(出辩中边论)
〔一、书写〕,谓于佛所说经律论文,书写流通,使不断绝也。
〔二、供养〕,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
〔三、施他〕,谓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谛听〕,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
〔五、披读〕,谓于诸佛所说之经,时常披阅看读不释手也。
〔六、受持〕,谓于诸佛所说教法,从师禀受,持而弗失也。
〔七、开演〕,谓于如来所说正法,时常开示演说,令人信解也。
〔八、讽诵〕,谓于如来所说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令人乐闻也。
〔九、思惟〕,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不忘也。
〔十、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
十种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法行)
十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于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于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三、施他,以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也。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不释手也。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禀受,持而勿失也。七、开演,于如来所说之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也。八、讽诵,于如来所说之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使人乐闻也。九、思惟,于如来所说之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而不忘也。十、修习,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而成道果也。出辩中边论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三藏法数】
(出辩中边论)
〔一、书写〕,谓于佛所说经律论文,书写流通,使不断绝也。
〔二、供养〕,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
〔三、施他〕,谓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谛听〕,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
〔五、披读〕,谓于诸佛所说之经,时常披阅看读不释手也。
〔六、受持〕,谓于诸佛所说教法,从师禀受,持而弗失也。
〔七、开演〕,谓于如来所说正法,时常开示演说,令人信解也。
〔八、讽诵〕,谓于如来所说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令人乐闻也。
〔九、思惟〕,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不忘也。
〔十、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
法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行人之一。自思如法而行,谓之法行人。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人,观门为法行人。」
阿毗昙五法行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后汉安世高译,一卷。释四谛五行。
真福田十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首楞严三昧经下曰:「有十法行,名为真福田,一住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云云。」
称法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入四种之一。(参见:二入)
【三藏法数】
谓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故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三空者,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相皆空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理入,众生深信本具之理性,于理无所疑,谓之理入。二行入,依理起行,依行入理,谓之行入也。金刚三昧经上曰:达摩所说有理行二入。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等一,与理冥符而无分别,寂然无为,名曰理入。行入则有四者: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冤苦之时,当念我往昔劫中,舍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之果熟,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二、随缘行,众生无我,皆缘业转,苦乐齐受,若受胜报荣誉之事,皆是过去宿因之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不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谓之随缘行。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悭贪,顺之而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闇,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名为称法行。见少室六门第三门二种入。
【佛学常见辞汇】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鍊意志。
随法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见道之圣者而为利根者。对于随信行之钝根而言。自思惟法而成行之人也。(参见:随信行)
【三藏法数】
谓利根之人,自以智力,依法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法行。
【三藏法数】
随法行者,谓此人根利,自以智力,随法修行,进趣于道也。
利根名随法行
【三藏法数】
婆沙论云:由彼依法随法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利故,不信他言,但自披阅教典,而得悟道,故名随法行。
善法行
【三藏法数】
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法随法行
【三藏法数】
法随法行者,谓菩萨说法,令一切众生,如说而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