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道士,号石泉。住金华赤松观。能诗。有《松花集》。
全宋诗
赵元清,号石泉,金华赤松观道士(《金华诗粹》姓氏传略)。
郭咸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建泉。幼嗜学,通经义,属文笔翰如流,精于法律,善草书篆隶。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改乾州观察推官,未几复除殿院,出为闽宪卒。有《拙庵文集》、《择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66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明允,号老泉。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遂闭门苦读,精通六经、百家之说。仁宗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赴试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士大夫争相传阅。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以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建隆以来礼书,名《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擅长古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子轼、辙合称三苏。有《谥法》、《嘉祐集》。
全宋诗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遂知名。为秘书省校书郎,灞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传世有《嘉祐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苏洵诗,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为底本(存诗一卷),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简称四部丛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苏老泉先生全集》(简称康熙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北宋文学家,与子轼、辙合称"三苏",均列"唐宋八大家"。洵长于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全宋文·卷九一八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遂绝意于科举,闭户读书为文辞。至和二年,知益州张方平访知其人,嘉祐元年荐于欧阳修。修上其书于朝,召试舍人院,辞不至。五年八月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六年七月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治平二年九月修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三年四月卒,年五十八。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存)、《谥法》三卷(存)、《易传》十卷。见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载《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谷泉,衡岳芭蕉庵住持,一号大道禅师(《五灯会元》卷一二),泉州(今属福建)人。受法汾阳善昭禅师,乃临济宗南岳下十世。朝归放浪湘中,参谒慈明禅师于道吾寺,住灵峰寺,后移住芭蕉庵。嘉祐中卒(《禅林僧宝传》卷一五),年九十二(《神僧传》卷九)。今录诗六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莂。南归放浪湘中。闻慈明住道吾。往省觐。慈明问曰。白云横谷口。道人何处来。泉左右顾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声。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绳床上。慈明亦作虎声。泉大笑。山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泉。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于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振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㘞。后登衡岳之顶灵峰寺(或云。云峰寺)。住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移居保真。大书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庵。盖衡湘至险绝处。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中夜不见。明日杖策。遍山寻之。衣带缠枯松上。盖松妖也。又自后洞。负一石像。至南台。像无虑数百斤。众僧惊骇。莫知其来。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传为飞来罗汉。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钵中。泉喜出望外。发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来山中。人问瓢中何物。曰大道浆也。自作偈曰。我又谁管你天。谁管你地。著个破纸袄。一味工打睡。一任金乌东上。玉兔西坠。荣辱何预我。兴亡不相关。一条拄杖一胡芦。闲走南山与北山。醉卧山路间。大雪起。作偈曰。今朝甚好雪。纷纷如秋月。文殊不出头。普贤呈丑拙。畜一奴名调古。日令拾薪汲涧。或呼对坐岩石间。赠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调古。不诵经。不礼祖。解般榾柮禦冬寒。随分衣裳破不补。会栽蔬。能种芋。千山万山去无惧。阿呵呵。有甚讨处。慈明迁住福严。泉又往省之。少留而还。作偈寄之曰。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谒泉。泉与语惊曰。五州管内。乃有此匾头道人耶。南公夏于法轮。泉因写偈。招之曰。一自与师论大道。别来罕有同人到。如今抛却老狂僧。却去𡵺嵝峰头坐。大雪漫漫。猿声寂寂。独吟咏。自歌曲。奇哉大道。知音难得。孤云何日却归山。共坐庵前盘陀石。南公讥其坦率。戏酬以偈曰。饮光论劫坐禅。布袋经年落魄。疥狗不愿生天。却笑云中白鹤。云峰悦公访之。泉以偈赠之曰。高才悦禅者。心如孩儿貌山野。特特扶筇远谒予。三年见之如初也。不参禅不问道。寻常只倡渔家傲。禅人见渠冷如灰。渠见禅人淡如皂。有结伴诣常宁。拜阿育王所藏舍利塔者。以偈赠之曰。诸禅结伴游玉塔。灵踪胜境将心劄。归来举似看如何。何似狂僧无缝塔。无缝塔。最难邈。岂同白玉受人踏。五湖四海尽云奔。踏破几多鞋共靸。无缝塔。甚匼匝。若遇同人方始答。忽然展手借样看。便与拦腮鼓一搭。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诛。泉坐清曾经由庵中。决杖配彬州牢城。盛暑负土经通衢。弛担说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气𡎺。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言讫微笑。泊然如蝉蜕。阇维舍利不可胜数。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谷泉。未详其姓氏。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莂。南归放浪湘中。闻慈明住道。吾往省觐。慈明问曰。白云横谷口。道人何处来。泉左右顾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声。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绳床上。慈明亦作虎声。泉大笑。山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泉。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于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振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㘞(音祸)后登衡岳之顶灵峰寺住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移居保真。大书壁曰。余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庵。盖衡湘至险绝处。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中夜不见。明日杖策遍山寻之。衣带缠枯松上。盖松妖也。又自后洞负一石像至南台。像无虑数百斤。众僧惊骇莫知其来。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传为飞来罗汉。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盆中。泉喜出望外发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化于嘉祐十五年六月六日。阅世九十有二。坐六十四夏。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阳奇之。密受记莂。南归放浪。湘中数来往。道吾访慈明。道吾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与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于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震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㘞。后住南岳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复移保真。大书芭蕉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明日杖策寻之。衣带[联-耳+糸]松枝上。盖松妖也。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钵中。泉喜出。望外感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来山中。人问瓢中何物。曰。大道浆也。作偈曰。我又谁管你天。谁管你地。著个破纸袄。一味工打睡。一任金乌东上。玉兔西坠。荣辱何预我。兴亡不相关。一条柱杖。一葫芦间。走南山与北山。畜一奴名调古。日令拾薪汲涧。或呼对坐岩石间。赠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调古。不诵经不礼祖。解般榾柮禦冬寒。随分衣裳破不补。会栽蔬能种芋。千山万山去无惧。阿呵呵有甚讨处倚。遇上座来参。问庵主在么。泉曰。谁。曰行脚僧。曰作甚么。曰礼拜庵主。曰恰值庵主不在。曰你聻泉。曰向道不在。说甚么你。我拽棒趁出。次日来。又趁出。一日又来。泉拦胸扭住曰。我这里虎狼纵横尿床。鬼子三回两度。来讨甚么。曰人言庵主亲见汾阳来。泉解衣抖擞曰。你道我见汾阳来。有多少奇特。再访慈明。作偈寄之曰。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谒泉。泉与语。惊曰。五州管内。乃有此匾头道人耶。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诛。泉坐清曾经由庵中。决杖配郴州牢城。盛暑负土经通衢。弛担说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气𡎺。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言讫微笑。泊然蝉蜕。阇维。舍利不可胜数。郴人塔而祠焉。
释惠泉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六六三
惠泉,熙宁间杭州僧,与苏轼游。见《罗湖野录》卷三。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惠泉。彭城人。住南台阁子院。性孤洁。不妄与人交。知名士多就见之。与之语落落可喜。数亲之。则拒而弗应。且义学超洽。能诗。清永有世外趣。大平兴国末年。曹彬。缘弭德超之谮。出领节制。闭阁谢客。孙何自京师来。久不得见。以诗自诮。云欲谒元戎无介绍。薛能诗版在雕堂。异日登南台。闻泉高槩扣其门。一见如旧相识。馆于其庐。馈劳加厚。将归赆以裘马。后二年。何。为进士举首。同年。路振官彭门。何。盛称泉好义甚笃。不求人知。振。下车携僚客诣焉。其徒曰。吾师闻公来。已去浙矣。振叹慕。留诗壁间曰。汉公尝说惠泉师。解讲楞严解赋诗。今日我来师已去。草堂风雨立多时。若泉之志。可谓善行其所学。无忝吾宗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彦发。仁宗嘉祐六年进士。知河南县。以文彦博荐擢知泉州,改建州,以治最闻。官终司农卿。
全宋文·卷一七○一
黄伸,字彦发,邵武军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嘉祐六年进士,知河南县,以文彦博荐擢知泉州,改建州,以治最闻。元祐中知全州。元符元年,以朝散大夫为度支员外郎。官终司农卿。见《万姓统谱》卷四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四,《宋诗纪事补遗》卷一四。
释法泉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四○二
法泉,宣和中苏州灵岩山秀峰寺传法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5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伯充,一作伯克。苏辙长子。高宗建炎初,以右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婺州,奏减税额,父老为立生祠。后知泉州、处州。官至工部侍郎,以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
全宋诗
苏迟(?~一一五五),小名梁(《苏轼诗集》卷二三《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自注),字伯充,号涌泉先生(《待制集》卷一九《题坡翁书寄邓道士诗》),眉山(今属四川)人。辙长子。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官登封县丞(《栾城三集》卷四《送迟赴登封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直秘阁。出知高邮军,寻改婺州,遂家于此。四年,召为中书门下检诸房文字,擢太常少卿。绍兴元年(一一三一),知处州。三年,召权刑部侍郎,改工部。五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二年,致仕。二十五年,卒,年八十馀。事见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六、二○、三四、三七、三八、四八、六八、六九、八四、一四五、一六八,明《金华贤达传》卷四、清《宋史翼》有传。
全宋文·卷二九一五
苏迟(?——一一五五),字伯充,号涌泉先生,小名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辙长子。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建炎元年六月直秘阁知高邮军,既而改婺州。四年六月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九月直龙图阁知泉州,十月改太常少卿。绍兴元年十月以集英殿修撰知处州,三年九月权尚书邢部侍郎,十月权工部侍郎。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二十五年卒。见《柳待制文集》卷一九《题东坡翁寄邓道士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六、三四、三七、三八、四八、六八、六九、八四、一六八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0 【介绍】: 宋严州人,祖籍南昌,字子才,一作子材,号湍石,又号玉泉。高宗建炎二年进士。赵鼎都督川陕、荆襄,辟为僚属。绍兴中,以赵鼎荐授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因反对与金议和,忤秦桧,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出知蕲州。孝宗立,提举浙东常平。生平慕伊洛之学,受业于杨时,常谓“六经”之义,不外“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十字。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等。
全宋文·卷四五八二
喻樗(?——一一八○),字子才(一作材),号湍石,又号玉泉。其先南昌人,后徙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信州玉山尉。赵鼎都督川陕荆襄,辟为属。绍兴初,劝鼎起用张浚。以鼎荐,援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出知蕲州。孝宗立,提举浙东常平。淳熙七年卒。著有《大学解》一卷、《玉泉论语学》四卷、《丰公逸事》一卷及《玉泉语录》、《绍兴甲寅奏对录》等。见《宋史》卷四三三本传、卷二○二、二○三《艺文志》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子渊,号若水。从陆九渊学,九渊论及门人,以为第一。孝宗淳熙二年进士。任衡阳教授。历宁都县令,邑号称难治,而以道化之,不逾年,俗大变。迁清江通判,卒于官。尝讲学曾潭之浒,学者称曾潭先生。
全宋诗
傅梦泉,字子渊,新城(今江西黎川)人。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为衡州教授。宁宗庆元间历知宁都、清江县,卒于官。清道光《清江县志》卷五有传。
全宋文·卷六三六四
傅梦泉,字子渊,号若水,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陆九渊高弟。淳熙二年进士,教授衡阳。庆元初知宁都,有政声。迁清江判,卒于官。尝讲学曾潭之浒,学者称曾潭先生。见《絜斋集》卷八《跋子渊兄弟行实》,《敝帚稿略补遗》《傅子渊祠堂记》,《宋元学案》卷七七,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嘉靖《赣州府志》卷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处州龙泉人,字嗣宗,号靖逸。其学出于叶适,与真德秀最为友善。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全宋诗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四朝闻见录》自署龙泉(今属浙江)。从叶适学,与真德秀、葛天民交甚密。仕历不详,后弃官居西湖。有《四朝闻见录》五卷,诗多散佚,仅《江湖小集》中存《靖逸小稿》一卷。 叶绍翁诗,以汲古阁影宋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3—1229 【介绍】: 宋郑州人,徙居信州玉山,字昌父,号章泉。赵旸孙。以荫入仕。为太和主簿,以诗受知于杨万里。调辰州司理参军,为辨冤狱与郡守力争,因罢。理宗即位,以为太社令、直秘阁召,皆辞不拜。诏予祠,依前直秘阁致仕。初受学于刘清之,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喜作诗,与周必大唱酬颇多。卒谥文节。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
全宋诗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全宋文·卷六三五○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居玉山之章泉,故世号章泉先生。以曾祖旸致仕恩入仕,为太和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奉祠归,积祠庭之考至三十有三。理宗即位,以太社令召,三辞不拜,特改奉议郎、直秘阁、主管建昌军仙都观。越三年,差主管华州云台观。绍定二年四月,转承议郎,依前直秘阁。阅月而卒,年八十七。景定三年谥文节。受知于杨万里,著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均有辑本)。见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集》卷三二),《宋史》卷四四五《文苑传》七。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八一九
刘淮,字叔通,号泉翁,又号溪翁,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尝游学于朱熹之门,绍熙元年进士及第。博学能文,尤工于诗。著有《嘉禾县图经》。见《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蒲城人,字吉甫,号兰泉。有诗名。章宗时,由绛州教官累迁同知华州防御使。有诗集。
中州集
建字吉甫,蒲城人。明昌初,举才行,授绛州教官,召为宫教,应奉翰林文字。以老乞身,道陵爱其淳素,不欲令去,左右眷眷。久之,超同知华州防禦使事,仍赐诗,有从今昼锦莲峰下,三乐休誇荣启期之句,士林荣之。吉甫自号兰泉老人,有集行于世。其论诗云:作诗不论长萹短韵,须要词理具足,不欠不馀,如荷上洒水,散为露珠,大者如豆,小者如粟,细者如尘,一一看之,无不圆成,始为尽善。吉甫诗虽不能尽如所言,然亦未为无所得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阳榖人,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与姜夔等相唱和。曾官溧阳县丞。有《方泉先生集》。
全宋诗
周文璞,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原籍阳谷(今属山东)。宁宗庆元间为溧阳丞(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与姜夔、葛天民、韩淲等多唱和。有《方泉诗集》传世。 周文璞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六八三
周文璞,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又号山楹,郓州阳谷(今山东阳谷)人。工诗,与姜夔、葛天民、韩淲等有唱和。宁宗朝曾官溧阳县丞,又为内府守藏史。旋以事去官,卜居于吴县凤山,山有方泉,因以自号。着有《方泉先生诗集》四卷(存)。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六二,《图绘宝鉴补遗》、《宋诗纪事》卷五、嘉庆《溧阳县志》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