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分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之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胜进道者,犹增进之意也。)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之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胜进道者,犹增进之意也。)
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烦恼也。是有四种:一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谛,生深为厌患之念也。二断对治,谓无间道,于无间道缘四谛而正断烦恼也。三持对治,谓解脱道,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更缘四谛,摄持彼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之烦恼不更起也。四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于解脱道后,入于胜进道,更缘四谛使所断之惑转更远也。其中正对治为第二之无间道断。
【佛学常见辞汇】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既求脱离世间而得解脱,故有对治世间系缚,获得解脱之法。广说甚繁,兹略标义,详参见下章。
(术语)断烦恼也。是有四种:一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谛,生深为厌患之念也。二断对治,谓无间道,于无间道缘四谛而正断烦恼也。三持对治,谓解脱道,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更缘四谛,摄持彼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之烦恼不更起也。四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于解脱道后,入于胜进道,更缘四谛使所断之惑转更远也。其中正对治为第二之无间道断。
【佛学常见辞汇】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既求脱离世间而得解脱,故有对治世间系缚,获得解脱之法。广说甚繁,兹略标义,详参见下章。
对治助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七。若修正观时,邪倒之心,起而为障,因而不能前进,则行相应之法而对治之,以助彼正道,开前进之道也。
【三藏法数】
对即对待,治即攻治。谓行人正修观时,忽或邪倒心起,障于正行,不能前进。随所著心,须以相应之法而对破之。著心既息,则正行可进,实理可显。如世医治病之术,药必对病而用。其患冷病者,必以热药治之;患热病者,必以冷药治之;患不冷不热者,必以温和之药治之。药力若效,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即安康。今论对治之法,亦犹是也。而言助开者,盖由邪倒之心,障蔽正行,而使解脱之门不开。今修此对治助道之法,助于正观之行,开彼解脱之门,故名对治助开。试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而悭贪忽起,激动观心,于身命财守护保著,当用舍施之法而对治之。若破戒心起,乖违净禁,当确持戒律而对治之。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若放逸懈怠,恣纵闲荡,当用精进而对治之。若浮掉驰骋,散乱不定,当用禅定而对治之。若沉昏闇塞,愚痴迷惑,当用智慧而对治之。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名为助道。涅槃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是也。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七。若修正观时,邪倒之心,起而为障,因而不能前进,则行相应之法而对治之,以助彼正道,开前进之道也。
【三藏法数】
对即对待,治即攻治。谓行人正修观时,忽或邪倒心起,障于正行,不能前进。随所著心,须以相应之法而对破之。著心既息,则正行可进,实理可显。如世医治病之术,药必对病而用。其患冷病者,必以热药治之;患热病者,必以冷药治之;患不冷不热者,必以温和之药治之。药力若效,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即安康。今论对治之法,亦犹是也。而言助开者,盖由邪倒之心,障蔽正行,而使解脱之门不开。今修此对治助道之法,助于正观之行,开彼解脱之门,故名对治助开。试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而悭贪忽起,激动观心,于身命财守护保著,当用舍施之法而对治之。若破戒心起,乖违净禁,当确持戒律而对治之。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若放逸懈怠,恣纵闲荡,当用精进而对治之。若浮掉驰骋,散乱不定,当用禅定而对治之。若沉昏闇塞,愚痴迷惑,当用智慧而对治之。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名为助道。涅槃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是也。
对治悉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悉檀之一。如为破常见说空教,为破断见说有门,为对治彼此之执,说种种之法以成就破执之益也。悉檀者成就也。
【三藏法数】
谓如众生贪欲多者,教观不净;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对此等诸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
(术语)四悉檀之一。如为破常见说空教,为破断见说有门,为对治彼此之执,说种种之法以成就破执之益也。悉檀者成就也。
【三藏法数】
谓如众生贪欲多者,教观不净;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对此等诸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
对治秘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种秘密)
【三藏法数】
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治之。如人有病,则应病与药而治疗之,即获安适,是名对治秘密。
(术语)(参见:四种秘密)
【三藏法数】
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治之。如人有病,则应病与药而治疗之,即获安适,是名对治秘密。
摈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摈斥恶比丘而治罚之也。此有三种:一摈出,从本处驱出之,待彼忏悔乃许还来。二默摈,一切之人不与之交语。三灭摈,极恶之比丘犯重罪而不忏,灭除彼名,永由本处驱出。
(术语)摈斥恶比丘而治罚之也。此有三种:一摈出,从本处驱出之,待彼忏悔乃许还来。二默摈,一切之人不与之交语。三灭摈,极恶之比丘犯重罪而不忏,灭除彼名,永由本处驱出。
禅要秘密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治禅病秘要法之异名。
(经名)治禅病秘要法之异名。
断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无间道者,观道相续无有间断也。)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无间道者,观道相续无有间断也。)
难治机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参见:难化三机)
(地名)(参见:难化三机)
难治三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谤法与阐提及五逆难化度之三机,如不治之重病也。
(名数)谤法与阐提及五逆难化度之三机,如不治之重病也。
治魔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凡治魔障者,或念三归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见小止观,起信疏等。又以念佛治之。在止观九之二。净土修證仪云:十乘之理观,能发九境之魔事,以五蕴生死迷暗之法为境故,净土之事观,以弥陀果人清净之功德为境故,永绝魔事,心无邪念时,则圣境现前,光明发显。
(修法)凡治魔障者,或念三归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见小止观,起信疏等。又以念佛治之。在止观九之二。净土修證仪云:十乘之理观,能发九境之魔事,以五蕴生死迷暗之法为境故,净土之事观,以弥陀果人清净之功德为境故,永绝魔事,心无邪念时,则圣境现前,光明发显。
四对治
【佛学次第统编】
俱舍论云四种对治,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 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患,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 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
三、持对治 谓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则能摄持所断烦恼,不令更起。故名持对治。
四、远分对治 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三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
俱舍论云四种对治,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 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患,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 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
三、持对治 谓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则能摄持所断烦恼,不令更起。故名持对治。
四、远分对治 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三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
治病
【佛学次第统编】
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
一、止 用止治病,略说四种:
一、安心止在病处。 二、止心丹田。
三、止心足下。 四、不取病相,寂然观空。
二、观
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
一、吹 二、呼 三、嘻
四、呵 五、嘘 六、呬
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
二、有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
一、上息 治沉重 七、煖息 治冷
二、下息 治虚悬 八、冷息 治热
三、满息 治枯瘠 九、冲息 治壅塞不通
四、焦息 治肿满 十、持息 治战动
五、增长息 治羸弱 十一、和息 通治四大不通
六、灭坏息 治增盛 十二、补息 资补四大衰
三、有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患。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等。经中有广说。
四、有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瘥。
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若是鬼病,当用彊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
一、止 用止治病,略说四种:
一、安心止在病处。 二、止心丹田。
三、止心足下。 四、不取病相,寂然观空。
二、观
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
一、吹 二、呼 三、嘻
四、呵 五、嘘 六、呬
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
二、有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
一、上息 治沉重 七、煖息 治冷
二、下息 治虚悬 八、冷息 治热
三、满息 治枯瘠 九、冲息 治壅塞不通
四、焦息 治肿满 十、持息 治战动
五、增长息 治羸弱 十一、和息 通治四大不通
六、灭坏息 治增盛 十二、补息 资补四大衰
三、有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患。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等。经中有广说。
四、有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瘥。
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若是鬼病,当用彊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六种治魔法
【佛学次第统编】
凡治魔障者,或念三皈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又或以念佛治之,贤首五教仪开为六门:
一、觉悟无惑 二、善识诃责 三、止观破除
四、经咒加持 五、永固正念 六、增进功行
以上六门,或渐次用而销,或一时用而灭,或少分用而止,或全分用而破,如是不遭邪虑,发明圆定,方名为善修者矣。
凡治魔障者,或念三皈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又或以念佛治之,贤首五教仪开为六门:
一、觉悟无惑 二、善识诃责 三、止观破除
四、经咒加持 五、永固正念 六、增进功行
以上六门,或渐次用而销,或一时用而灭,或少分用而止,或全分用而破,如是不遭邪虑,发明圆定,方名为善修者矣。
治心病
【佛学次第统编】
治心病亦二:
一、粗 谓真实修行。亦二:
一、于诸过非,并不覆藏,深怀惭愧,忏悔往罪,不敢复作。
二、于所修行,不杂巧伪,皆质直柔软,作下下意,不显己德。
二、细 谓不存执见。亦二:
一、修诸行时,知无我人,尽未来际,不计疲苦。
二、观察诸法,平等不二,一相无相,入理究竟。
若通说者,但住于法界,深观诸法平等之时,于上诸病,无不治尽。
治心病亦二:
一、粗 谓真实修行。亦二:
一、于诸过非,并不覆藏,深怀惭愧,忏悔往罪,不敢复作。
二、于所修行,不杂巧伪,皆质直柔软,作下下意,不显己德。
二、细 谓不存执见。亦二:
一、修诸行时,知无我人,尽未来际,不计疲苦。
二、观察诸法,平等不二,一相无相,入理究竟。
若通说者,但住于法界,深观诸法平等之时,于上诸病,无不治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