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恒河沙数
【俗语佛源】
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大智度论》卷七说:「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超)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数等?』答曰:『恒河沙多,馀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此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后来用以形容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顾自古及今,遭丧者恒河沙数,何以独示兆于是夜?」(宽忍)
象渡河
【三藏法数】
象渡河者,喻菩萨之人也。谓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见、思惑,及断习气尽,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其底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曰思惑。习气者,即见、思馀习之气分也。)
马渡河
【三藏法数】
马渡河者,喻缘觉之人也。谓缘觉修十二因缘,断见、思惑,虽兼断习气,未能净尽,而證真空之理。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兔渡河
【三藏法数】
兔渡河者,喻声闻之人也。谓声闻修四谛法,断见、思惑,未能除断习气,而但證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过,不能深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殑伽河
【三藏法数】
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以见其从高处而来也,又名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围八百里,金银琉璃玻璃铜铁等以饰其岸也。)
缚刍河
【三藏法数】
梵语缚刍,华言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徙多河
【三藏法数】
梵语徙多,华言冷河。此河从阿耨达池北面颇胝迦师子口流出,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为中国之河源也。(梵语颇胝迦,华言水精,即玻璃也。)
在摩伽陀园泥连河边
【三藏法数】
梵语摩伽陀,华言善胜。梵语泥连,未见翻译。佛于此河边菩提树下而成正觉,故建塔于此,以供养焉。(梵语菩提,华言道。)
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
【三藏法数】
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令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无有异,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慧,正等无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