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3,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溱洧
成皋
淮河
熊耳
蓬池
伊阙
弘农
虎牢
东河
泛水
结约
叶县
袁绍
黄池
李贺
《國語辭典》:溱洧  拼音:zhēn wěi
《诗经。郑风》的篇名。共二章。根据〈诗序〉:「溱洧,刺乱也。」或亦指赋情侣游乐之诗。首章二句为:「溱与洧,方涣涣兮。」
《国语辞典》:成皋  拼音:chéng gāo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项羽与刘邦曾对峙于此。
《国语辞典》:淮河  拼音:huái hé
河川名。为黄河和长江间的大川,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主流全长约九百公里,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也称为「淮水」。
《漢語大詞典》:熊耳
(1).山名。在 河南省 宜阳县 。 秦岭 东段支脉。《书·禹贡》:“导 洛 自 熊耳 。” 孔 传:“在 宜阳 西。”后汉书·刘盆子传:“ 樊崇 乃将 盆子 及丞相 徐宣 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积兵甲 宜阳城 西,与 熊耳山 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洛水 之北有 熊耳 ,双峦竞举,状同熊耳。在 宜阳 也。” 宋 陆游 《小出塞曲》:“明日受降处,甲齐 熊耳 高。”
(2).山名。在 湖南省 。史记·封禅书:“南伐至 召陵 ,登 熊耳山 以望 江汉 。”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记》:“ 耒阳 、 益阳 二县东北有 熊耳 ,东西各一峯,状如熊耳,因以为名。”
《漢語大詞典》:蓬池
(1).古泽薮名。即 逢泽 。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 战国 魏 地,本 逢忌 之薮。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二:“徘徊 蓬池 上,还顾望 大梁 。” 唐 韦应物 《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诗:“至今 蓬池 上,远集八方宾。” 明 何景明 《黄河篇》:“ 蓬池 已在 梁园 里,啸歌緑水洪波起。”
(2).即 蓬莱池 。在 陕西省 长安县 大明宫 蓬莱殿 附近。 唐 李德裕 《述梦诗四十韵》:“荷静 蓬池 鱠,冰寒 郢水 醪。”原注:“每学士初上赐食,皆是 蓬莱池 鱼鱠。” 明 李东阳 《镜川杨淑人寿》诗:“门临 杜曲 天相接,膾出 蓬池 手自调。”
《漢語大詞典》:伊阙(伊闕)
(1).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 。因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 晋 士鞅 会 成桓公 ,侵 郑 ,围 虫牢 ,报 伊闕 也,遂侵 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伊水 又北入 伊闕 。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 唐 张说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 ,丘陵对于 伊闕 。”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 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 ,辟 伊闕 ,析 底柱 ,破 碣石 。” 清 姚鼐 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有“西登 闕塞 眺 黄河 ”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 秦 将 白起 战败 韩国 ,斩首二十四万于 伊阙 。”
(2).古关名。在 伊阙 山上。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
《国语辞典》:弘农(弘农)  拼音:hóng nóng
地名。汉朝元鼎四年置郡,治弘农。故城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南四十里。
《漢語大詞典》:虎牢
古邑名。 春秋 时属 郑国 ,旧城在今 河南 荥阳 汜水镇 。形势险要,历代为军事重镇。 汉 初于此置 成皋县 。穆天子传卷五:“有虎在於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曰 高奔戎 请生搏虎,必全之,乃生搏虎而献之天子。天子命为柙,而畜之 东虢 ,是曰 虎牢 。”按, 唐 讳“虎”,曾改作“武牢”或“兽牢”,后复旧称。
《漢語大詞典》:东河(東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 东河 。与 晋 陕 间北南流向一段称 西河 相对。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东海 ,千里而遥。” 郑玄 注:“ 徐州 域。”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西河 ,千里而近。” 郑玄 注:“亦 冀州 域。”史记·夏本纪“ 禹 行自 冀州 始” 唐 张守节 正义:“ 黄河 自 胜州 东,直南至 华阴 ,即东至 怀州 南,又东北至 平州 碣石山 入海也。 东河 之西, 西河 之东, 南河 之北,皆 冀州 也。”参见“ 两河 ”。
(2). 清 雍正 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 河南 山东 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 河南 山东 两省境内 黄河 、 运河 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漢語大詞典》:两河(兩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东北流,经 山东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沧县 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 晋 陕 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吕氏春秋·有始:“ 两河 之间为 冀州 , 晋 也。”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晋 宋 二 萧 之世,其道大行; 齐 魏 两河 之间,兹风不坠。”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
《漢語大詞典》:泛水(汎水)
(1).古水名。故道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南。久湮。
(2).古水名。故道在今 山东省 曹县 北,从古 济水 分出,东北流至 定陶县 北。注入古 菏泽 。久湮。史记·高祖本纪:“甲午,乃即皇帝位 氾水 之阳。”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高祖 即位坛在 曹州 济阴县 界。 张晏 曰:‘ 氾水 在 济阴 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
亦作“泛水”。
(1).积水。《孙膑兵法·雄牝城》:“军食泛水者,死水也,可击也。”
(2).坐船在水上游玩。南史·梁衡山县侯恭传:“岂如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也。”
(3).瓷器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瑠黄椀:“ 元载 饮食,冷物用磂黄椀,热物用泛水甆器,器有三千事。”
《国语辞典》:结约(结约)  拼音:jié yuē
订立条约。唐。苏颋〈授白知慎河南少尹制〉:「任能结约,省费驰声。」
《国语辞典》:叶县(叶县)  拼音:shè xiàn
位于河南省中部的一县。境内地势颇高,农业不发达。
《国语辞典》:袁绍(袁绍)  拼音:yuán shào
人名。(西元?~202)字本初,东汉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人。曾起兵讨董卓,后据河北,与曹操战于官渡,大败,发病而死。
《國語辭典》:黄池(黃池)  拼音:huáng chí
1.城墙周围的水池。《文选。枚乘。七发》:「台城层构,纷纭玄绿。辇道邪交,黄池纡曲。」唐。李善。注:「黄当为湟,湟城池也。」
2.地名。位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春秋时吴王夫差盟诸侯于此。
《国语辞典》:李贺(李贺)  拼音:lǐ hè
人名。(西元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唐代诗人。自幼聪颖过人,七岁能辞章,工于诗文。为诗不先立题,喜用奇字异辞,想像力丰富,风格独特。宪宗时为协律郎。著有《昌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