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5,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蛮氏
脩鱼
泰室
西亳
襄城县
武胜关
偃师县
虎头关
吕蒙正
殷虚
厄台
合赙
三槐堂
洺河
锁南枝
《漢語大詞典》:蛮氏(蠻氏)
(1).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説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
(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國語辭典》:蛮触(蠻觸)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篇》中假设的两小国。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诗:「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
分類:小事争斗
《漢語大詞典》:脩鱼(脩魚)
(1).地名。在今 河南 原武县 东。史记·韩世家:“十六年, 秦 败我 脩鱼 。”
(2).复姓。 秦 之先祖有 脩鱼 氏。见史记·秦本记
《漢語大詞典》:泰室
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三十里,曰 泰室之山 。” 郭璞 注:“即中岳 嵩高山 也,今在 阳城县 西。” 袁珂 校注:“ 嵩高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 清 顾炎武 《北岳辨》:“古之帝王,其立五岳之祭,不必皆於山之巔……东岳 泰山 於 博 ,中狱 泰室 於 嵩高 。”
《漢語大詞典》:西亳
古邑名。 商 三 亳 之一。在今 河南省 偃师县 西,相传 帝喾 及 汤 在此建都。 春秋 时为 周 尸氏 邑,又名 尸乡 。《史记·殷本纪》“ 汤 始居 亳 ” 唐 张守节 正义:“ 河南 偃师 为 西亳 , 帝嚳 及 汤 所都, 盘庚 亦徙都之。”
《国语辞典》:襄城县(襄城县)  拼音:xiāng chéng xiàn
县名。位于河南省中部,濒汝水东北岸,盛产烟草。
《国语辞典》:武胜关(武胜关)  拼音:wǔ shèng guān
位于河南省信阳县南,湖北省应山县东北山上的关隘。形势雄峻,平汉铁路凿隧道经此。
《国语辞典》:偃师县(偃师县)  拼音:yǎn shī xiàn
县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县东,黄河之南。伊洛两水交会于县境西南,陇海铁路经此。
《国语辞典》:虎头关(虎头关)  拼音:hǔ tóu guān
地名。位于湖北省和河南省交界的大别山间,是湖北与河南间的重要隘道。
《国语辞典》:吕蒙正(吕蒙正)  拼音:lǚ méng zhèng
1.人名。(西元946~1011)字圣功,宋河南(今洛阳县境)人。为人宽正,遇事敢言。太宗时累擢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卒谥文穆。
2.戏曲剧目。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
《漢語大詞典》:殷虚
(1). 殷墟 。 商 代后期都城的遗址。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乃与期 洹水 南 殷虚 上。” 裴駰 集解:“《汲冢》曰:‘ 殷虚 南去 鄴 三十里。’是旧 殷虚 ,然则 朝歌 非 盘庚 所迁者。”
(2).指 朝歌 。在今 河南省 淇县 。左传·定公四年:“﹝ 康叔 ﹞封于 殷虚 。” 杜预 注:“ 殷虚 , 朝歌 也。”
《國語辭典》:厄台(厄臺)  拼音:è tái
地名。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南里许。相传为孔子在陈绝粮处。也称为「弩台」、「弦歌台」。
分類:古迹河南
《漢語大詞典》:合赙(合賻)
古地名。 战国 时属 韩 ,在今 河南 西平 西。以产利剑著称。史记·苏秦列传:“ 韩 卒之剑戟皆出於 冥山 、 棠谿 、 墨阳 、 合賻 、 邓师 ……皆陆断牛马,水截鵠鴈。” 司马贞 索隐:“战国策作‘合伯’,《春秋后语》作‘合相’。”
《國語辭典》:三槐堂  拼音:sān huái táng
宋代兵部侍郎王祐,多阴德,手植三槐于庭,自言子孙必有为三公的。其子旦后果为相,世称为「三槐王氏」,子孙因建三槐堂。《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祐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國語辭典》:三槐  拼音:sān huái
周代宫庭外植有三棵槐木,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周礼。秋官司寇。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后用以比喻三公。《晋书。卷七五。列传。荀崧》:「生有三槐之望,没无鼎足之名,宠不增于前秩,荣不副于本望,此一时愚智所慷慨也。」
《国语辞典》:洺河  拼音:míng hé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辽县太行山,东南流经河南武安县,再东流至河北省大名县,会卫水入运河。也称为「漳水」。
《漢語大詞典》:锁南枝(鎖南枝)
(1).曲牌名。属南曲双调,共九句。其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三、三、七、五、五、三、三、三、三。第四句可变为四字或六字。可用作小令,或用作过曲。
(2).民间曲调名。开始流行于 明 代中叶。 河南省 传唱尤盛。有两种调子:一种字句短而较零碎,一种长短夹杂。歌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