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沙门日用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古云重编。
沙门头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二头陀经之略名。
沙波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苏波诃)
沙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恒河沙之世界也,恒河沙者多数之喻。
【佛学常见辞汇】
恒河沙数的世界。恒河沙数是形容数目很多。
沙迦懑囊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沙门)
沙曷比丘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即莎伽陀比丘也。彼降伏须耶国毒龙后,分卫饮酒,醉卧于道。佛赞其降龙之功德,且说实其非醉。
沙婆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娑嚩诃,娑嚩贺Sva%ha。(参见:苏波诃)
沙婆婆瑟
【佛学大辞典】
(行事)S!ad!-vas/a,法会名。译曰六岁会。十诵律五曰:「沙婆婆瑟会。」注:「六岁会也。」
沙诃
【佛学大辞典】
(界名)Saha%,又作娑诃、索诃,世界名,(参见:娑婆)。【又】(术语)Sva%ha,又作莎诃、娑诃,是惊觉义,又警发义也。(参见:苏波诃)
娑婆
【佛学大辞典】
(界名)Saha%,又作沙诃,娑诃楼陀。新云索诃。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瞋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又作杂恶。杂会。以是为三恶五趣杂会故也。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法华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区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探玄记四曰:「娑婆者此云堪忍,悲华经云:此中众生贪瞋痴等过,梵王忍之,故为名也。」西域记一曰:「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玄应音义三曰:「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杂会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沙喝
【佛学大辞典】
(职位)掌喝食之沙弥也。
沙摩帝
【佛学大辞典】
(流派)Sammati^ya,小乘十八部之一,译曰正量部。见四分开宗记一本。
沙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S/ra%man!era,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云室罗摩拿洛迦,室末那伊洛迦等。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云室罗摩尼罗,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是男子出家受十戒者之通称。行事钞上一曰:「沙弥是梵语,此云息慈,息其世染,慈济群生。」嘉祥法华义疏八曰:「沙弥,此云息恶行慈,谓息恶行慈。」俱舍光记十四曰:「室罗摩拿洛伽,唐言勤策,谓为苾刍勤加策励,洛是男性,旧云沙弥,讹也。」俱舍颂疏业品二曰:「勤策律仪,勤为大僧之所策励,旧云沙弥。」饰宗记四曰:「唐三藏云:室罗摩拿洛迦,翻为勤策男,勤谓苾刍,勤人所策故也。」寄归传三曰:「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圆寂之处。旧云沙弥者,言略而音讹,翻为息慈,意准而无据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言室末拿伊洛迦,此云劳之小者也,亦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义译也。旧言沙弥者讹略也。」日本但剃发有妻子之修行者谓之沙弥。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持十戒。
【三藏法数】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盖出家之人,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三藏法数】
梵语沙弥,又云室利摩理洛迦,华言息慈。谓止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以初入佛法之时,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沙弥著香为龙
【佛学大辞典】
(传说)有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沙弥使洗,钵中有残食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以两手捉绳床脚,其师去时与绳床同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师言不觉。沙弥得饭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著,即作恶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宫殿。龙言后此沙弥莫将来。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是时绕寺从足下出水,自知必得作龙。径至师原入处之大池边,以袈裟覆头,入即死,变作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悉赤。见智度论十七,西域记一。
沙弥爱酪为虫
【佛学大辞典】
(传说)有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酪于僧,时沙弥得残分,每爱著心中,喜乐不离,命终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之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贪爱残酪。坐此之故,生于瓶中。
沙弥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谓之勤策律仪。十戒也。(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