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加沙
【佛学大辞典】
(杂语)Kas!a%ya,又作迦沙。袈裟。色名。译曰不正色,染色,浊色。又曰乾陀。加沙野,赤色之义。(参见:袈裟)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加沙野
【佛学大辞典】
(杂语)kas!a%ya,译曰赤色。百一羯磨九曰:「乾陀色,梵云加沙野,译为赤色。」
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真言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别行翻译。不入于正经。
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为降伏敌国祈念毗沙门天之法式。仪轨曰:「昔五国大乱,有八个月。经月行多法,遂无法验。行此法降伏五国五万军,自平安故名随军护法。」
吉庆阿利沙偈
【佛学大辞典】
(杂语)行灌顶时,贺受者吉事所唱之伽陀名。又曰吉祥伽陀。阿利沙偈者,古圣主所作伽陀之通称。(参见:阿利沙)。大日经疏八曰:「经云吉祥伽陀等广多美妙言者,此颂凡有三种:一名曰吉庆,二名曰吉祥,三名曰极吉祥,皆是阿利沙偈。用之庆慰其心,仍有加持用,阿阇梨当自说之。次于次文,且出吉庆一种。」疏中出十一段吉庆偈梵汉二种,疏示其梵赞之出所曰:「吉庆阿利沙偈,出缚驷啰阿避廋经中,译云金刚起经也。」
阿利沙
【佛学大辞典】
(术语)A^rs!a,旧作阿黎沙。译曰古圣主。演密钞五曰:「梵语阿利沙,秦言古圣主。即自利利他殊胜功德,古仙圣道也。」(即佛也)。
在家沙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沙弥以持十戒为法,故断淫,绝生计,全为出家之分,然有但剃发而家有妻子者,是曰入道或在家沙弥。虽然,入道之称不正。(参见:入道)
入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灰沙
【佛学大辞典】
(譬喻)斥声闻缘觉之悟也。此二乘之人,得悟则称为灰身灭智,火化色身,都灭心识,终归于空寂之涅槃。灰沙者,言火化五蕴也。
名字沙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十岁已上为沙弥者,以其为可作大僧之年岁故也。行事钞下四曰:「从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弥。」同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名字者本是僧位,缘未及故。」
【三藏法数】
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伊沙
【佛学大辞典】
(地名)I^sa山名。译曰自在。见增一阿含二十三。【又】(天名)伊沙那之略。(参见:伊舍那)
伊舍那
【佛学大辞典】
(天名)I^s/a%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于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于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论五十六曰:「伊馀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系髑髅璎珞,左手持器盘,右手矛镴。」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瑜伽伦记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伊沙天,此云众生主。」案,摩醯首罗天居色界之顶,即第四禅,伊舍那天为其化身,居欲界之顶,即第六天。
伊沙那
【佛学大辞典】
(地名)聚落之名。华严经六十四曰:「聚落名伊沙那。」探玄记十八曰:「依天竺,本名伊舍那,此云旷野,亦名怖求。」慧苑音义下曰:「伊沙那者,此云长直也。」
伊沙驮罗
【佛学大辞典】
(地名)I^s/a%dhara又作伊沙陀罗。山名。俱舍光记十一曰:「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此山能持,故名持轴。」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伊沙驮罗,旧言伊沙陀罗,此言自在持,亦言持轴。」
伊梨沙掌拿
【佛学大辞典】
(杂名)生殖器病之名。译曰妒黄门。因见他淫,方有妒心,而起淫根之病也。出名义集二。I^rs!ya%pan!d!aka(参见:五种不男)
污道沙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沙门之一。破戒无惭之沙门而污正道者。
伐里沙
【佛学大辞典】
(流派)Vars!a,数论外道部主之名。译曰雨。唯识述记一本曰:「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为雨。雨时生故,即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外道。」
仳疏梨沙
【佛学大辞典】
(真言)陀罗尼名。译曰无染著。见金光明经慧沼疏五。梵Vis/l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