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沉 → 沈沉”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273,分15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蜀庄沉冥
燕可伐欤
玉书征
珠沉海
珠沉月死
捉月沈江
醉翁吟
休文
沈谢
词典
沈沈
沉沉
浮沉
沉吟
沈吟
浮沈
典故
蜀庄沉冥


《法言义疏》卷九〈问神〉~200~
楚两龚之絜,其清矣乎?[蜀庄沈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晋·李轨注:「蜀人,姓庄,名遵,字君平。」
《遵生八笺·尘外遐举笺·历代高隐姓氏·严遵》~03~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
典故
燕可伐欤

相关人物
沈同


《孟子注疏》卷四下〈公孙丑章句下〉~80~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典故
玉书征

相关人物
沈羲


晋·葛洪《神仙传》卷八
沈羲者,吴郡人,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不知服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羲与妻贾共载,诣子妇卓孔宁家,还逢白鹿车一乘,青龙车一乘,白虎车一乘,从者皆数十骑,皆朱衣仗矛带剑,辉赫满道。问羲日:「君是沈羲否?」羲愕然不知何等,答曰:「是也,何为问之!」骑人曰:「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自少小以来,履行无过。受命不长,年寿将尽,黄老今遣仙官来下迎之。」……须臾,有三仙人羽衣持节,以白玉简、青玉介、丹玉字授羲,羲不能识,遂载羲升天。

例句

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徵。 陈子昂 题李三书斋(崇嗣)

典故
珠沉海


《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三〈蛮夷四·拘弥国〉~3980~
顺宗即位年,拘弥之国贡却火雀,一雌一雄,履水珠,常坚冰,变昼草。其却火雀,纯黑,大小类燕,其声清亮,不并寻常禽鸟,置于烈火中,而火自散。上嘉其异,遂盛于火精笼,悬于寝殿,夜则宫人并蜡炬烧之,终不能损其毛羽。履水珠,色黑类铁,大如鸡卵。其上鳞皴,其中有窍。云将入江海,可长行洪波之上下。上始不谓之实,遂命善游者,以五色丝贯之,系之于左臂。毒龙畏之,遣入龙池,其人则步骤于波上,若在平地,亦潜于水中,良久复出,而遍体略无沾湿。上奇之,因以禦馔赐使人。至长庆中,嫔禦试弄于海池上,遂化为异龙,入于池内。俄而云烟暴起,不复追讨矣。常坚冰,云其国有大凝山,其中有冰,千年不释。及至京师,洁冷如故,虽盛暑赫日,终不消。嚼之,即与中国冰冻无异。变昼草,类芭蕉,可长数尺,而一茎千叶,树之则百步内昏黑如夜。始藏于百宝匣,其上缄以胡画。及上见而怒曰:「背明向暗,此草何足贵也。」命并匣焚之于使前。使初不为乐,及退,谓鸿胪曰:「本国以变昼为异,今皇帝以向暗为非,可谓明德矣。」
典故
珠沉月死


《庾子山集》卷十二〈思旧铭〉
麟亡星落。月死珠伤。

例句

珠沉百泉暗,月死群象闭。 孟郊 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

典故
捉月沈江


《李太白年谱》
五代·王定保《摭言》:「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容斋随笔》卷三〈李太白〉~33~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典故
醉翁吟

相关人物
欧阳修
 
沈遵


《渑水燕谈录》卷七〈歌咏〉~85~
庆历中,欧阳文忠公谪守滁州,有琅琊幽谷,山川奇丽,鸣泉飞瀑,声若环佩,公临听忘归。僧智仙作亭其上,公刻石为记,以遗州人。既去十年,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闻而往游,爱其山水秀绝,以琴写其声,为醉翁吟,盖宫声三叠。后会公河朔,遵援琴作之,公歌以遣遵,并为醉翁引以叙其事。然词不主声,为知琴者所惜。后三十馀年,公薨,遵亦殁。其后,庐山道人崔闲,遵客也,妙于琴理,常恨此曲无词,乃谱其声,请于东坡居士子瞻,以补其阙。然后声词皆备,遂为琴中绝妙,好事者争传。其词曰:「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有醉翁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篑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弦!』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渊,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閒,试听徽外两三弦」。方其补词,闲为弦其声,居士倚为词,顷刻而就,无所点窜。遵之子为比丘,号本觉法真禅师,居士书以与之,云:「二水同器,有不相入;二琴同手,有不相应。沈君信手弹琴而与泉合,居士纵笔作词而与琴会,此必有真同者矣。」
《苏轼词集·醉翁操词序》
琅琊幽谷,山川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馀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馀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典故
休文
 
沈休文
 
沈侯
  
沈隐侯
  
相关人物
沈约
 
鲍照


《梁书》卷十三《沈约传》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邑千户,常侍如故。又拜约母谢为建昌国太夫人。奉策之日,右仆射范云等二十馀人咸来致拜,朝野以为荣。俄迁尚书左仆射,常侍如故。寻兼领军,加侍中。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起为镇军将军、丹阳尹,置佐史。服阕,迁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关尚书八条事,迁尚书令,侍中、詹事、中正如故。累表陈让,改授尚书左仆射、领中书令、前将军,置佐史,侍中如故。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九年,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少傅如故,给鼓吹一部。……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馀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及闻赤章事,大怒,中使谴责者数焉,约惧遂卒。有司谥曰文,帝曰:「怀情不尽曰隐。」

例句

忽见隐侯裁一咏,还须书向郡楼中。 刘言史 处州月夜穆中丞席和主人

待到秋深好时节,与君长醉隐侯家。 吴仁璧 南徐题友人郊居

沈生隐侯胤,朱子买臣孙。 孟浩然 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

何必东南守,空传沈隐侯。 孟浩然 陪独孤使君同与萧员外證登万山亭

江山婺女分,风月隐侯诗。 张循之 婺州留别邓使君

赋诗忙有意,沈约在关东。 朱长文 宿新安江深渡馆寄郑州王使君

休文虽即逃琼液,阿鹜还须掩玉闺。 李縠 醉中袭美先月中归

名僧康宝月,上客沈休文。 权德舆 与沈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会宿二首

诗轻沈隐侯,赋拟王仲宣。 权德舆 酬穆七侍郎早登使院西楼感怀

当年潘子貌,避病沈侯诗。 秦系 赠乌程杨蘋明府

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 郑谷 蔡处士

紫泥何日到沧州,笑向东阳沈隐侯。 钱起 赠张南史

中丞违沈约,才子送丘迟。 韩翃 李中丞宅夜宴送丘侍御赴江东便往辰州

典故
相关人物
沈约
 
谢灵运

参考典故
沈约
 
谢康乐


《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瑍,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以为记室参军。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毅伏诛,高祖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梁书》卷十三《沈约传》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邑千户,常侍如故。又拜约母谢为建昌国太夫人。奉策之日,右仆射范云等二十馀人咸来致拜,朝野以为荣。俄迁尚书左仆射,常侍如故。寻兼领军,加侍中。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起为镇军将军、丹阳尹,置佐史。服阕,迁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关尚书八条事,迁尚书令,侍中、詹事、中正如故。累表陈让,改授尚书左仆射、领中书令、前将军,置佐史,侍中如故。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九年,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少傅如故,给鼓吹一部。……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馀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及闻赤章事,大怒,中使谴责者数焉,约惧遂卒。有司谥曰文,帝曰:「怀情不尽曰隐。」

例句

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 任华 寄杜拾遗

新文生沈谢,异骨降松乔。 杜甫 哭王彭州抡

从骑尽幽并,同人皆沈谢。 韩翃 祭岳回重赠孟都督

《漢語大詞典》:沈沈
亦作“沉沉”。 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 涉 之为王沉沉者!’”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也。”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沉沉 蓬莱阁 ,日久乡思多。”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张敦梦医》:“﹝ 张敦 ﹞尝侨寓 潮州 ,梦人邀去,大屋沉沉如王居,立俟门左,吏导之使入。”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红楼一角沉沉,那厢灯火秋娘院。” 朱锡梁 《白门咏史》:“沉沉殿影照 秦淮 , 后主 词场亦霸才。”
《國語辭典》:沉沉  拼音:chén chén
1.盛大的样子。《淮南子。俶真》:「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2.宫室深邃的样子。唐。魏徵 暮秋言怀诗:「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二。张敦梦医》:「大屋沉沉如王居,立俟门左,吏导之使入。」
3.形容水深的样子。唐。刘禹锡〈怀妓〉诗四首之四:「三山不见海沉沉,岂有仙踪更可寻。」
4.形容声音悠远而深沉。唐。李商隐〈河内〉诗二首之一:「鼍鼓沉沉虬水咽,秦丝不上蛮弦绝。」
5.形容夜深的样子。宋。苏轼 春夜诗:「歌管楼台声细细,鞦韆院落夜沉沉。」
6.形容心事沉重。唐。王建〈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沉沉百忧中,一日如一生。」
7.形容音信杳然。唐。杜牧 诗:「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8.形容深隐沉静的样子。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國語辭典》:浮沉  拼音:fú chén
1.随波逐流。比喻追随世俗。《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金。元好问〈石州幔。击筑行歌〉词:「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儿女。」
2.比喻盛衰。南朝宋。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笃顾弃浮沉,寒荣共偃曝。」
3.书信没有寄到。如:「烽火连天的岁月,纵使只相距咫尺,书信也易浮沉。」
分類:浮沉
《漢語大詞典》:浮沈
亦作“ 浮沉 ”。
(1).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绅 《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艾青 《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病免居家,与閭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 清 龚自珍 《对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汉 班倢伃 《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篤顾弃浮沉。” 李善 注:“ 高诱 《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 唐 刘复 《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5).埋没;沉沦。 宋 苏轼 《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陆嵩 《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懣。”
(6).出现和消失。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閒清浄,与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书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 清 孙枝蔚 《淮渎庙楼寓作》诗:“ 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國語辭典》:沉吟  拼音:chén yín
1.迟疑、犹豫。《后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邯得书,沉吟十馀日,乃谢士众,归命洛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李方哥见程朝奉要收拾起银子,便呆著不开口,尽有些沉吟不舍之意。」
2.深思。汉。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西游记》第一四回:「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
3.低声吟咏。唐。杜甫〈寒夜溪行舟中作〉诗:「沉吟登楼赋,中夜起三复。」
4.沉重。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小姐病转沈吟,待我扶他消遣。」
《漢語大詞典》:沈吟
亦作“沉吟”。
(1).深思。《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躑躅。” 宋 秦观 《满园花》词:“一向沉吟久,泪珠盈襟袖。” 杨朔 《海罗杉》:“这段史实, 邹文楷 老人家说得那么清晰,那么动心,听了,使人沉吟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2).谓深深的思念。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之一:“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宋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词:“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3).迟疑,犹豫。后汉书·隗嚣传:“ 邯 得书,沉吟十餘日,乃谢士众,归命 洛阳 。”晋书·刘曜载记:“ 準 自以杀 曜 母兄,沉吟未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李方哥 见 程朝奉 要收拾起银子,便呆着眼不开口,儘有些沉吟不舍之意。” 许杰 《改嫁》:“她父亲想到这一层,便有些沉吟起来了。”
(4).低声吟味;低声自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舖辞,莫先乎骨。” 唐 独孤及 《寒夜溪行舟中作》诗:“沉吟《登楼赋》,中夜起三復。”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春晚梅发元帅席上》曲:“谁感慨 兰亭 故纸,自沉吟罗扇新词。”《再生缘》第二一回:“娘娘见説沉吟道,凉药调和或者安。”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 姮娥 ﹞渴涩的歌喉,早就澜漫沉吟,醉呓依微。”
(5).沉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转沉吟,待我扶他消遣。”
《漢語大詞典》:浮沈
亦作“ 浮沉 ”。
(1).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绅 《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艾青 《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病免居家,与閭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 清 龚自珍 《对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汉 班倢伃 《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篤顾弃浮沉。” 李善 注:“ 高诱 《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 唐 刘复 《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5).埋没;沉沦。 宋 苏轼 《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陆嵩 《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懣。”
(6).出现和消失。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閒清浄,与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书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 清 孙枝蔚 《淮渎庙楼寓作》诗:“ 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國語辭典》:沈约(沈約)  拼音:shěn yuē
人名。(西元441~513)字休文,南朝梁武康人(今浙江省武康县)。笃志好学,博通群书,撰四声谱,分字为平上去入四声,为声韵学上一大变迁。累官尚书仆射、尚书令,卒谥隐。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纪》等,有文集百卷。
分類:沈约文学
《漢語大詞典》:沈鲍(沈鮑)
南朝 宋 鲍照 与 南朝 梁 沈约 的并称。两人均为著名的文学家。 唐 杜甫 《寄高使君适岑长史参》诗:“ 高 岑 殊缓步, 沉 鲍 得同行。”
《漢語大詞典》:隐侯(隱侯)
南朝 梁 沈约 的谥号。 沈约 字 休文 ,善诗文, 高祖 受禅,为尚书仆射,封 建昌县 侯,邑千户。卒谥“隐侯”。 唐 吴仁璧 《南徐题友人邻居》诗:“待到秋深好时节,与君长醉 隐侯 家。”按, 沈约 居处俭素,立宅 东田 ,瞩望郊阜。 隐侯 家,泛指郊野居处。
《漢語大詞典》:沈谢(沈謝)
(1).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 南朝 梁 沈约 的并称。两人均为著名文学家。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新文生 沉 谢 ,异骨降 松 乔 。” 仇兆鳌 注:“ 沉 谢 、 沈约 、 谢灵运 。”
(2).为 沈约 和 南朝 齐 谢朓 的并称。 宋 张孝祥 《南歌子·赠吴伯承》词:“人物 羲皇 上,诗名 沉 谢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