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7,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鞯汗
汗栗
汗颗
石汗
揩汗
盗汗
汗涔涔
牛汗
颡汗
克汗
烂汗
虚汗
阳汗
惕汗
血汗钱
《漢語大詞典》:鞯汗(韉汗)
鞍鞯。其饰垂于马的汗沟处,故称。 唐 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之二:“ 韩嫣 金丸莎覆緑, 许公 韉汗杏黏红。”
分類:鞍鞯
《漢語大詞典》:汗栗
亦作“ 汗慄 ”。因恐惧而出汗。 唐 柳宗元 《对贺者》:“夫为天子尚书郎,谋画无所陈,而羣比以为名,蒙耻遇僇,以待不测之诛。苟人尔,有不汗栗危厉偲偲然者哉!”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思乃父为吏本县,时常畏长官汗慄。”
分類:恐惧出汗
《韵府拾遗 哿韵》:汗颗(汗颗)
秦略诗请君沿路看担夫汗颗多于所担米
《漢語大詞典》:石汗
因空气湿度大而凝聚在石上的水珠。 唐 鲍溶 《禅定寺经院》诗:“石汗知天雨,金泥落圣言。” 元 贡奎 《和戴剡源同史宪使游三天洞》:“海声通屈曲,石汗洗尘埃。”
《国语辞典》:揩汗  拼音:kāi hàn
擦拭汗水。如:「他因为马上要上台表演,因此十分紧张,不停的在揩汗。」
分类:擦拭汗水
《國語辭典》:盗汗(盜汗)  拼音:dào hàn
一种不自觉流汗的症状。大多是因阴虚内热,或情绪紧张迫汗而出的结果。
分類:中医病症
《國語辭典》:汗涔涔  拼音:hàn cén cén
形容流很多汗的样子。如:「他汗涔涔地跑来,告诉我这个天大的喜讯。」
《骈字类编》:牛汗
后汉书方术传王乔为叶令天下玉棺于堂前乔寝其中宿昔葬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
《漢語大詞典》:颡汗(顙汗)
额上冒汗。表示惭愧、惶恐。 宋 文同 《夏日闲书墨君堂壁》诗之一:“冠带坐大暑,顙汗常涓涓。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 明 方孝孺 《吴氏二贤母哀辞》:“彼何人兮艳妇,夫尸在牀兮笑言詡詡,倾人宗兮殞人祀,地下逢之兮顙汗犹泚。”参见“ 顙泚 ”。
分類:惭愧惶恐
《漢語大詞典》:颡泚(顙泚)
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视。” 赵岐 注:“顙,额也。泚,汗出泚泚然也。见其亲为兽虫所食,形体毁败,中心慙,故汗泚泚然出於额。”后因以“顙泚”表示心中惭愧、惶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隆友道》:“岂其英爽,犹累形躯,同时之人,能不顙泚。”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闻之犹鼻酸,见者宜顙泚。”
《國語辭典》:克汗  拼音:kè hán
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国对君主的称呼。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俺大魏拓跋克汗下郡徵兵。军书络绎,有十二卷来的,卷卷有俺家爷的名字。」《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俺家头目,要买去进奉克汗哩!」也作「可汗」。
《漢語大詞典》:烂汗(爛汗)
光辉灿烂貌。 晋 张协 《七命》:“兰宫秘宇,彫堂綺櫳。云屏烂汗,琼璧青葱。”晋书·张协传作“烂旰”。
分類:光辉灿烂
《國語辭典》:虚汗(虛汗)  拼音:xū hàn
由于身体虚弱或患病而引起的不正常出汗现象。
《骈字类编》:阳汗(阳汗)
素问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漢語大詞典》:惕汗
惶恐而汗出。 唐 沈亚之 《与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书》:“伏维俯赐终笔,书辞再陈,无任惕汗,谨再拜。”
分類:惶恐
《国语辞典》:血汗钱(血汗钱)  拼音:xiě hàn qián
流血流汗赚来的钱。比喻辛劳工作所得来的报酬。如:「既然缴学费来上课,就要好好听讲,别浪费父母的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