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8,分60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下一页
李永圭(字 春史 )
冯永图
方恒(字 子永 号 果斋 )
林永升(字 钟卿 )
陈永寿
祁永膺
陈伯陶(字 象华 号 砺道人、九龙山人 永焘 )
陈永昌
朱永观(字 逊轩 号 光甫 )
崔永安(字 书孙 号 磐石 )
刘永清
李永镇(字 恺人 )
释永光(字 海印 张 释永光 号 憨头驼 )
王永和
其它辞典(续上)
高永孝李永圭(字 春史 )
冯永图
方恒(字 子永 号 果斋 )
林永升(字 钟卿 )
陈永寿
祁永膺
陈伯陶(字 象华 号 砺道人、九龙山人 永焘 )
陈永昌
朱永观(字 逊轩 号 光甫 )
崔永安(字 书孙 号 磐石 )
刘永清
李永镇(字 恺人 )
释永光(字 海印 张 释永光 号 憨头驼 )
王永和
人物简介
维基
高永孝,安徽省六安直隶州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59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二○○
李永圭,字春史,朝鲜人。光绪十七年充贡使。
人物简介
维基
冯永图,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74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后改雷州府教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子永,号果斋。方履篯孙。光绪十九年举人。先是以积学名动京师,教授天津水师学堂,积资保举知县。中举后分发江西,治牙厘局,有清操。权石城知县卒。治《三礼》,精小学,工书法。有《说文铨雅》、《果斋文集》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3—1894 【介绍】: 清福建侯官人,字钟卿。早年入福州船政学堂习驾驶。毕业后以千总留任教习。光绪三年留学英国习海军。回国后任守备调直隶。十三年与邓世昌等赴英接收定购之致远、经远诸舰。后任经远舰管带。十五年以功署理副将,旋升总兵。二十年甲午黄海海战爆发,正率舰护送军队赴朝鲜。战役中舰受创,但仍奋勇督战,击伤日舰多艘,后中炮身亡,舰中水雷沉没。
人物简介
维基
陈永寿,直隶省保定府清苑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三甲51名。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
人物简介
维基
祁永膺,广西省郁林直隶州博白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03名。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
人物简介
维基
陈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华,子砺,号九龙真逸,别署砺道人、九龙山人,晚更名永焘,广东东莞县(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乡人。 清末政治人物、学者。光绪十八年探花及第。官至江宁提学使,署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况,移居香港。陈伯陶之父陈铭圭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 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陈伯陶生于东莞县城家中。五岁启蒙,六岁时,其父故交、学者陈澧主讲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陈伯陶拜陈澧为师,后来其经学词章受陈澧影响颇大。十岁,通晓五经。 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 光绪五年(1879年)中解元(广东乡试考取第一名)。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伯陶外派往云南、贵州、山东出任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陈伯陶携眷返回东莞安顿妥当后,随即赶赴西安追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辛丑条约》签订后,陈伯陶跟随光绪帝回京,并入值南书房任行走,充当皇帝的近身文学侍从。南书房行走虽无实务,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向往的荣誉;事实上陈伯陶后来亦非常缅怀这段在皇帝身边的岁月。光绪三十二年,陈伯陶外调江宁提学使,开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他曾经到日本考察教育发展,回国后在南京推广实业高等学堂。他创办了方言学堂和暨南学堂;前者是外语学校,后者是华侨学校,亦即暨南大学的前身。光绪三十四年,陈伯陶迁任江宁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际,光绪帝遽然去世。陈伯陶受此打击,复见政局日渐紧张,遂于宣统二年弃官回归东莞。宣统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发的同年,陈伯陶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武昌起义后,广东变天,革命军一度包围东莞陈宅,陈伯陶于是携眷逃往香港红磡暂避。未几宣统逊位,陈伯陶遂迁往九龙城,打算以此地为长居之所,并以秦朝东陵侯召平于秦亡后种瓜自给的典故,署其小楼名为「瓜庐」,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陈伯陶来港后不剪辫,不易服,以前清遗老面目示人;又自号「九龙真逸」,决心以隐逸度其馀生。其间龙济光入主广东,曾力邀陈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设广东省志局为名,请其主持修志。陈伯陶始终不为所动,坚拒不就;反而应东莞同乡叶湘南之邀,就地于九龙设局纂修《东莞县志》。六年后志书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书一百卅十馀万字,于时堪称巨著。《东莞县志》是陈伯陶的专业制作,颇得学界好评。他又著手编纂宋元以来广东遗民传记资料,写成《胜朝粤东遗民录》、《宋东莞遗民录》、《元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等书,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1922年溥仪大婚,陈伯陶携一万元巨款入京祝贺,以尽为臣之礼。陈伯陶去国多年后重回昔日入值的南书房,感慨万分,不胜唏嘘。陈伯陶隐居的九龙城,曾经是南宋末二帝的栖身之所。此地有宋王台及侯王庙两处遗址;前者为纪念二帝而设,后者则来历不详。此段亡国史事不但惹起陈伯陶的遗民思绪,更引起其寻根探低的兴趣,最后考订侯王乃宋末杨淑妃亲弟杨亮节。未几港府计划收回宋王台遗址转售,事件为一众遗老上书陈情劝止;结果港府不但撤回计划,更容许遗老于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为屏护。风波平息后,陈伯陶特此撰写《九龙宋王台新筑石垣记》以表庆贺。陈伯陶不时邀约遗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国之思。陈伯陶一生埋首经籍,著述甚丰。来港之前曾经参与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两传;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遗民传记之外,尚有《瓜庐文剩》、 《瓜庐诗剩》、《孝经说》、《袁督师遗稿》、《东江考》等多种。另外,陈伯陶亦不忘薪传后代,与一众遗老于学海书楼设坛讲学,光大孔门事业。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陈伯陶亲题对联志庆。其联云:「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对金文泰来港主政颇有赞许之意。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卒于香港九龙城寓所。溥仪闻讯后赐予谥号「文良」,为遗老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女婿乃淩鸿勋之侄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淩崇熙 (Samuel C.H. Ling)。
人物简介
维基
陈永昌,江西省南昌府靖安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70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维基
朱永观(?—?),字逊轩,号光甫,广西横州人,清朝翰林、官员。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恩科广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二甲第二十七名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改刑部主事,复改广东清远县知县。
人物简介
维基
崔永安(1858年—?),字书孙,号磐石,广州驻防汉军正白旗人。光绪五年(1879年)广东乡试举人。次年联捷庚辰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任翰林院编修、协办院事、本衙门撰文。次年,任功臣馆纂修官。光绪十一年,改国史馆协修官。光绪十二年,任玉牒馆纂修官。光绪十四年,兼功臣馆总纂官、奏办院事、庶常馆提调官、广西乡试副考。光绪十五年,任会典馆详校官,次年改方略馆协修官。光绪二十二年,任会典馆帮总校官。次年改乡试磨勘官。光绪二十四年,任会典馆总校官、功臣馆提调官、国子监司业。光绪二十五年,升任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光绪二十五年,任文渊阁校理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国史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出为山东运河道。光绪二十八年,任浙江杭嘉湖道;委署浙江按察使。光绪二十九年,委署浙江布政使。次年,委署浙江盐运使。光绪三十一年,任浙江督粮道。三十二年,改浙江盐运使。光绪三十三年,任浙江按察使。光绪三十四年,任直隶布政使。宣统元年(1909年),暂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兼管长芦盐政。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永清,甘肃省秦州直隶州秦安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光绪丙戌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2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宣统二年,担任桂林府知府。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李永镇(1860—?),字恺人,四川华阳县(今双流华阳镇)人。有《负园诗存》四卷,集中言曾上奏清廷,然终不知其何官。卷末署庚戌,则一九一○年尚在人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释永光(1860-1924年),字海印,湖南益阳县瑶华乡杨溪江人。俗姓张,法名释永光,自号憨头驼。自幼聪敏好学,十六岁在南岳祝圣寺出家,从师默庵,潜研禅理,习诗书画,尤擅画兰。又以其飘然超脱,广结贤士,相与唱和。被人誉为“今人齐已也”。民国初年主长沙碧浪湖开福寺,继组碧湖诗社,王湘绮、程颂万、曾广钧、吴雁舟、陈天倪、刘善泽等诸先生皆与焉。推王湘绮先生为社长,主其事者实为上人及刘善泽先生,诗社名满海内。海印上人先后主南岳祝圣寺、益阳白鹿寺、长沙开福寺、沅江景星寺诸寺。民初白鹿寺被学校占用,景星寺被毁。海印上人为恢复重建,曾七上首都北京,两行蒙古求助,终得如愿。自蒙古归来,有诗句云:“十年瓢笠遗民老,万里边沙老衲归。”著有《碧湖集》及其弟编辑的《曼陀罗室遗稿》四卷。碧湖集·溥儒序
昔东晋之乱。慧远,雁门僧也。抱道遐游,杖锡南渡,开社东林,阐扬象教。契元亮之高举,识灵运之不终,君子所谓明哲之士也。及其玄览物表发为至言,蕴道隐机,孤搴善藏,美哉渊乎。海印上人以慧远之道,游于京师,与余邂逅西山,赋诗相答。当时公卿,方草禅表、上征车、负物望者皆傅亮、颜延之之徒,上人伤之。乃归长沙,与湘中遗民结碧湖诗社。登衡岳、望苍梧,临三湘之表、揽七泽之胜,吊屈原、贾谊以寄匪风之悲。其为五言,近辋川、襄阳,高俊及于沈、宋。自诗教之衰,宇宙雷同,风驰云趋,逶迤凌颓。上人际遇阳九,迍邅艰瘁,咏兴亡之事,以变风雅。若出仕于朝,必能尽忠致身,似屈原、贾谊之所为者。晦是懿德,入于浮屠,然能独善自守,不磷于乱者其幸与?其不幸与?辛未秋,长沙刘隐居腴深,元亮之俦也。寄上人遗稿四册,属序而行之。惧其湮没,以负平生之言,乃论次卷帙,列叙梗概,庶俾后世罔因文词以盖其忠贞。壬申暮春之初溥儒书于萃锦园中碧湖集·刘善泽序
吾湘多高僧,唐以来,南岳、石霜、沩山、道吾、药山、云岩,尊宿相望,惟阐禅宗,独齐己以诗鸣于乾宁、龙德之间。三唐缁流诗集传者,齐己外如皎然、贯休辈可指数也。《四库提要》称齐已五言律诗风格独遒,有大历以还遗意。予读《白莲集》,睪然想见其人,以不并时为憾。及予得交海印上人,则深引为幸,以为今之齐己也。 海印籍益阳,习儒业,与齐己同。幼祝发,长而历名山亦同。晚值革除,运丁百六,惓惓有所思亦同。其耽吟咏,与士大夫游,亦莫不同。此意予为海印言之,为之愀然。而天下后世之不知海印者,以知齐己者知之,不必泥其为齐已为海印可也。国变后,海印续倡碧湖诗社于会春园遗址,旧志所谓碧浪湖者,葺舍数椽。人多河汾之俦,社则月泉之比。以予沉冥孤往,相招㞚㞏其中,沆瀣之投,殆逾夙分。每制一章半偈,必示予推敲而后快。自后行迈羁旅,时获与俱。其诗虽不必袭前贤之迹,以篇句相高,而自有其所以为诗者。故五律攀王、孟,七绝亦追大历诸子,皆出于机杼之自然,斯又疑齐己未逮者矣。昔钟伯敬谓齐己诗有一种高浑灵妙之气翼其心手,予于海印亦云然。 顷者西山逸士为订遗稿付剞劂,书来督序,盖去海印之没且十稘矣。回忆湖社之雅,旷若隔世。曩日俦侣,经乱离老死,存无二三,予亦不复自放于诗。而海印之诗之卓尔可传,则终有不能泯灭如齐己者在。要其性情意趣、悲欢歌哭,非诗何以传海印哉。其传不传,海印无容心,后死者固不得不尸其传之之责也。抑予夷考齐己生平,与司空图缔交尤挚。海印可拟齐己,予虽不敢拟表圣,而襟契之深,则无不及。即阳九之厄,似又过之,是不能不重发予愧,增予喟己! 壬申孟春刘善泽谨序于长沙之天隐庐曼陀罗室遗稿·柳敏泉序
癸未、甲申间,余避寇资阳,得识白鹿寺僧烛冥、弘畅。烛冥年已髦,恒瞑坐无片语。话及寺之兴废,津津道之,而归功于海印上人为多。无何,烛冥圆寂,弘畅出海印诗抄,嘱删订,曰:“海印所为诗,不自珍惜,北平溥心畬居士曾节刊之。示寂后,烛老常以念,今又西归,将理而梓行,以成其志。”时寇氛方炽,乱离中恐散佚,偶一翻阅,仍归之。乙酉秋,余返长沙,弘畅复申前请,因即原本校雠,更就正于天隐居士。居士,海印老友也。 海印与余同为南社友,其诗曾一再见之,清逸澹永,涵养功深。闻烛冥言,知为清修所得。盖海印初不知诗,尝出定,忽琅琅成韵,故多性情语。佛之六行,而有大般若,不我诳也。晋唐之际,僧以诗名者众,足与庾鲍、元、白相颉颃。其时入空门者,深修梵行,诗思清醇,不期然而然。迨后僧教日隳,求安心性于斋鱼钟磬中,亦不多得,乌足以言诗?然则海印以诗传,海印不徒以诗传也。曼陀罗室,海印清修之地也,因以名之,而序之如此。
人物简介
维基
王永和,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68名。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