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2—1575 【介绍】: 明江西新建人,字师说,号水洲。嘉靖二年进士。授松阳知县,迁刑科给事中,以敢言闻。因疏救南京御史马扬等,忤世宗,下诏狱。论赎还职,迁礼科都给事中。后劾大学士张孚敬、吏部尚书汪鋐,为两人所恨。十二年,再以疏救副都御史王应鹏,下诏狱。寻复职。张孚敬再起柄政后,竟坐不谨削籍归。隆庆初诏起废籍,即家拜太常少卿,致仕卒。天启初追谥忠简。与弟魏良政、魏良器皆受学于王守仁,崇致良知之说。有《水洲先生集》。
维基
魏良弼(1492年—1575年),字师说,一作师悦,号水洲,江西新建县(今属江西南昌)人。理学家、教育家。江西乡试第三十二名。嘉靖二年(1523年)成癸未科会试196名,三甲167名进士,授松阳县知县,历官刑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曾因直谏屡遭廷杖,然言之愈激。在家乡的丹陵书院讲学达四十二年之久,深得乡人尊重。隆庆初,进太常寺少卿,致仕。天启初年,追谥忠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4—1562 【介绍】: 明江西临川人,字惟浚,号竹亭,以居明水山,又号明水。正德九年进士。从王守仁游,授太常博士,以谏武宗南巡跪午门外,杖,除名。嘉靖时起为主客司郎中,正贡献名物,节犒赏费数万。群小怀恨,借故诬陷,下诏狱,谪戍,后复官。致仕后,周流讲学名山,以致良知为主,以格物为实下手处。有《明水先生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惟浚,临川人。正德甲戌进士,授太常博士历官主客郎中有明水集
维基
陈九川(1494年—1562年),字惟浚,号竹亭,又号明水,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正德九年(1514年)登甲戌科进士,为同进士出身。王守仁门生。其母梦吞星而娠,年十九为李崆同所知。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甲戌科进士,从王守仁游学。不久,授太常博士。明武宗南巡之争时,与舒芬、夏良胜、万潮连疏进谏,被绑跪午门五日,廷杖五十,削籍为民。再跟从王守仁完成学业。之后,在明世宗即位后,被朝廷召回并恢复官职,进礼部员外郎,再升主客郎中。当时天方国向大明进贡玉石,陈九川简去其中不好的,而该国所求蟒衣,不为奏覆,又怒骂通事胡士绅等人,被诬陷,下诏狱。当时恰逢张璁、桂萼欲排挤费宏,于是派人诬陷,并牵连陈九川。给事中解一贯论救,世宗仍不批准。陈九川被戍镇海卫,数年后放归。之后游览各地台宕、罗浮、九华、匡庐等各地名山,并讲学当地,诸公谓明水辨驳甚严,令人无躲避处。卒年六十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4—1539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德启,号水西、白贲子。嘉靖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兵部郎中。有《水西居士集》。
人物简介
华钥(1494-1539),字德启,又字水西,号白贲子,明无锡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户部主事,终职兵部郎中。博学工诗,书法似虞、柳。有《水西居士集》。
维基
华钥(1494年—1539年),字德启,号水西,直隶无锡县(今江苏无锡市)人。嘉靖壬午解元,癸未联捷进士。官至兵部郎中。嘉靖元年(1522年)中式壬午科应天乡试第一名举人。嘉靖二年(1523年)联捷癸未科会试一百五十二名,二甲第二名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兵部。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中,参与左顺门事件,被廷杖。累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因得罪汪鋐去官,卒年四十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9—1556 【介绍】: 明南京人,字全卿,号水田。嘉靖十一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知严州府。曾严禁溺女婴等陋俗。官至四川布政司左参政。
维基
杨成(1499年—1556年),字全卿,号水田,南京留守中卫军籍湖广桃源县人。嘉靖四年乙酉科应天府乡试第四十四名举人,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会试七十五名,廷试二甲七十名进士。礼部观政,授南京兵部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迁严州府知府,曾严禁当地溺杀女婴等陋俗。升广东按察司副使,官至四川布政司左参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1—1583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休承,号文水。文徵明次子。官和州学正。擅画山水,能诗善书,精于鉴别古书画。有《和州诗集》、《钤山堂书画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休承,彭弟。由岁贡仕为和州学政。
范希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荆州府松滋人,字水南。嘉靖间举人。闭户读书,不事干谒。有《水南集》。
闵煦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闵煦(1507年—1580年),字和卿,号水东,祖籍松江府上海县,直隶河间府任丘县人,官至刑部尚书。顺天府乡试第四十八名。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会试第二百三十五名,登第三甲第五十一名进士。授开封府推官,十八年二月擢授广西道御史,因是南京兵部右侍郎闵楷之侄,以引避例,二十一年四月改翰林院编修,二十九年六月升山西提学副使,累官山西右布政使,三十五年三月进本司左布政,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三十六年五月升户部右侍郎,调改兵部,三十九年三月升本部左侍郎,仕至刑部尚书,四十二年去职,四月南京科道官以考察拾遗纠劾,令闲住。闵煦历官三十年,所至有声,致仕卒,年七十四。

人物简介

维基
曹科,字淑四,号水峪,山西太原府石州宁乡县人,军籍。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山西乡试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进士。工部观政,授直隶三河县知县,升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四十三年(1564年)为河南汝宁府知府。历任山东按察司天津兵备副使,隆庆二年二月以荐边才,十二月升四川右参政,四年三月致仕归。起复山东左参政,五年五月升陕西按察使,十二月升山东右布政使,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升山东左布政使,二年闰十二月升顺天府府尹,三年三月致仕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9—1574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淳父。黄省曾子。少有文名,学书于祝允明,传其笔法。中年以避倭寇徙家南京。晚年还乡,诗名益盛。有《贫士传》、《白下集》、《高素斋集》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9—1605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与吉,号平泉,初冒姓林。嘉靖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历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以励诸生。万历初,官至礼部尚书。性恬退不趋附权要。卒谥文定。有《长水日钞》、《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嘉靖辛丑会试第一,殿试赐进士出身,改庶吉士。历国子祭酒,吏部右侍郎,终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有集。
维基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一字维吉,号平泉,又号无诤居士、长水渔隐、适园主人、九山山人、大歇生等,直隶华亭朱家村(今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人,进士出身。本姓林,少时种田,有空便读书,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式庚子科应天乡试第五名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联捷会试第一,殿试位列二甲第四名,复姓陆。改庶吉士,二十四年十二月服阕授编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回乡,后被起用为南京国子监司业,四十三年五月升左春坊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十月回坊,仍兼翰林院侍读、管理诰敕,四十四年十月升太常寺卿、管南京国子监祭酒事,四十五年十一月升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以疾不能赴任,乞在籍调理。二年三月起原职,七月称病不能赴任,三年四月准回籍调治养病,十二月起复,恢复陆姓,以原官掌詹事府事,教习庶吉士,四年四月称疾不能赴官,仍赐之告假。万历即位,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起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万历元年(1573年)赴任,十二月五疏乞休,赐驰驿回籍,病痊起用。万历三十三年七月卒,享年九十七,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人物简介

维基
翁世经(1509年—?),字可贞,号一水,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人,军盐籍。福建乡试第六十六名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式乙未科会试第一百六十一名,登第三甲第二百零六名进士。历官赣州府知府、湖广按察司荆南道副使、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广西按察使,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升本省右布政使。
何惟憼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何惟憼(1514年—1558年),字汝一,号水南,直隶凤阳府寿州蒙城县人,军籍。应天府乡试第九十一名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二百五十七名进士。刑部观政,授福建莆田知县,升都察院经历,三十七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70 【介绍】: 明浙江归安人,著籍延安,字子正,号活水。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多有建白。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改总督南京粮储。
维基
杨宗气(1514年—1570年),字子正,号钟山,陕西延安卫官籍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官至山西巡抚。陕西乡试第二十一名。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会试第二百九十四名,登进士第三甲第七十八名。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二年十一月授工科给事中。二十六年三月升兵科右,九月升工科左,十二月升礼科都,称病归里。二年后服补刑科都,累擢山东左参政,升本省按察使,丁外艰,服阕,补山东,升山西右布政使。四十年闰五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四十三年五月考满,加升右副都御史,六月以原职总督南京粮储。四十四年三月坐事被弹劾,回籍听勘。隆庆四年(1570年)卒。享年五十七。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三六六
黄在衮,字公补,号水南。顺德人。著子,民表甥。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经魁。官缙灵教谕,擢广西贺县知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九、清吴道镕《广东文徵作者考》卷四等有传。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三六六
黄在素,字水濂,一字幼璋。香山人。佐子。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