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高消费(高消費)
高额的消费;水平高的消费。《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8.16:“在高消费的 日本 , 中国 自费留学生十有九人是在勤工俭学的形式下进行顽强学习的。”《新华日报》1992.9.29:“另外物价因素、有奖销售、社会上高消费也波及了大学生们的生活本身,诱使他们走出校门。”
《漢語大詞典》:跟趟儿
〈方〉①赶上一般人的水平:他学习跟上趟儿了ㄧ他的认识有点儿跟不上趟儿。②来得及:吃完饭再去看电影还~。
《漢語大詞典》:动物心理学
又称“比较心理学”。研究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任务是对动物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和分类,比较不同种动物的行为的生物学特征并确定和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漢語大詞典》:分子生物学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的科学。主要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漢語大詞典》:基面
透视图中的水平投影面
平行于横向或水平轴的平面
《漢語大詞典》:挂镜线
钉在室内四周墙壁上部的水平木条,用来悬挂镜框、画幅等。也叫画镜线。
《國語辭典》:不识一丁(不識一丁)  拼音:bù shì yī dīng
丁,比喻极易认识的字。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也作「目不识丁」、「目不识字」、「一丁不识」、「未识一丁」。
《國語辭典》:一丁  拼音:yī dīng
1.一个成年男子。《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夏五月辛酉,制荆、徐、兖、豫、雍、青、冀七州统内,家有马一匹者,蠲复一丁。」唐。白居易〈新乐府。新丰折臂翁〉:「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
2.一个的󻾹误。《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國語辭典》:不识之无(不識之無)  拼音:bù shì zhī wú
之无,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见《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清。黄景仁 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一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國語辭典》:不像样(不像樣)  拼音:bù xiàng yàng
1.不像个样、不合理,指某事物不符正常标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只是众人看见一双脚,却大得不像样。」也作「不像话」、「不是话」。
2.不成体统。用来贬损某人或事物坏到极点,无以形容。如:「这小孩既会喝酒又会赌博,真不像样。」也作「不像话」、「不是话」。
《國語辭典》:半开化(半開化)  拼音:bàn kāi huà
虽已具有部分文明生活型态,但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的生活模式。常用于贬抑未臻文明的状态。
《國語辭典》:地平线(地平線)  拼音:dì píng xiàn
向水平的方向望去,大海或陆地与天空的分隔线,称为「地平线」。
《漢語大詞典》:道德境界
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自私自利”,就是人们对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
《漢語大詞典》:道德修养
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國語辭典》:代表作  拼音:dài biǎo zuò
足以代表艺术家最高造诣或艺术风格的创作作品。如:「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
《漢語大詞典》:底梁
构成框架或支撑结构(为房屋、桥梁、织机、矿井设备或卡车车身)最低的构件或最低的构件之一的水平构件(如一块木料)
上安间壁立筋的水平梁;底板,支承铸模的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