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4,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9 50 下一页
赵济民
仲中(字 达民 )
谢济民
爱仁(字 泽民 )
吴荫培(字 树百 号 颖芝、云庵、平江遗民 )
赵尔萃(字 公庆 号 小鲁、筱鲁、傲来山民 )
孔祥霖(字 少沾 号 达吾、恫民 )
金蓉镜(名 鼎元 字 养寿、学范、香严 号 子篯、甸丞、殿丞、闇伯、潜庵、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 蓉镜 )
郑鹏云(字 毓丞、毓臣、毓宸、育臣 号 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
丘逢甲(字 仙根 号 蛰仙、蛰庵、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召抗日、沧海君、仲阏、仓海 )
叶德辉(字 焕彬、渔水 号 郋园、直山、朱亭山民、丽廔主人 别称 叶麻子 )
惺伯民
杨钟羲(字 子晴、子勤、梓琴、芷晴、芷庼、慏盦 号 留垞、圣遗居士、梓励、雪桥、雪樵、南湖鲜民 钟广 文敬 )
罗振玉(字 坚白、叔蕴、式如、叔言 号 雪堂、松翁、贞松老人、永丰乡人、仇亭老民 )
其它辞典(续上)
叶敬常(字 梦序 号 镜民 )赵济民
仲中(字 达民 )
谢济民
爱仁(字 泽民 )
吴荫培(字 树百 号 颖芝、云庵、平江遗民 )
赵尔萃(字 公庆 号 小鲁、筱鲁、傲来山民 )
孔祥霖(字 少沾 号 达吾、恫民 )
金蓉镜(名 鼎元 字 养寿、学范、香严 号 子篯、甸丞、殿丞、闇伯、潜庵、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 蓉镜 )
郑鹏云(字 毓丞、毓臣、毓宸、育臣 号 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
丘逢甲(字 仙根 号 蛰仙、蛰庵、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召抗日、沧海君、仲阏、仓海 )
叶德辉(字 焕彬、渔水 号 郋园、直山、朱亭山民、丽廔主人 别称 叶麻子 )
惺伯民
杨钟羲(字 子晴、子勤、梓琴、芷晴、芷庼、慏盦 号 留垞、圣遗居士、梓励、雪桥、雪樵、南湖鲜民 钟广 文敬 )
罗振玉(字 坚白、叔蕴、式如、叔言 号 雪堂、松翁、贞松老人、永丰乡人、仇亭老民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叶敬常,字梦序,号镜民,广东顺德人。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仲中,字达民,江苏泰县人。
人物简介
维基
谢济民,广西省浔州府桂平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8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维基
爱仁(19世纪—?),汉姓向,字泽民,蒙古正黄旗人。清朝官员。爱仁为光绪乙酉举人,丙戌贡士,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补殿试,成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改选河南罗山县知县,调补夏邑、内黄,历署河内、修武、确山、柘城、虞城等县知县,加花翎知府衔,候补直隶州。
人物简介
维基
吴荫培(1851年2月26日—1930年12月30日),字树百,号颖芝、云庵、平江遗民,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市)人。清末官员。吴荫培生于咸丰元年(1851年2月26日)正月廿六日。天资颖异,18岁补博士弟子员,20岁孝廉。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费前往日本考察,归国后,上疏创办女子师范幼稚园、水产农林讲习所等五事,经两江总督端方转奏,获得采纳。后历官广东廉州、潮州、贵州镇远府知府。辛亥革命爆发后回乡。从事慈善事业,亦曾捐资创立“吴中保墓会”,保护古墓以防盗掘。民国五年(1916年)总纂《吴县志》。民国十九年(1931年)12月30日夜点灯前(傍晚)卒于苏州,葬于枫桥白马涧祖茔。 有《岳云庵诗文稿》等。
人物简介
维基
赵尔萃(1851年—1917年),字公庆,号小鲁,又作筱鲁,晚号傲来山民,汉军正蓝旗人,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76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补夏津县知县。初到任时,适逢连日降雨不停,致使大运河夏津段决口,洪水顺西沙河北流至武城县甲马营入卫河,淹没两岸大片农田,武城县为保农田,便筑堤防水。但是洪水不泄,夏津县的农田与房舍就会受灾,所以夏津县便有人扒堤泄水。武城筑堤,夏津扒堤,双方村民反复以此对抗,最后武城县乡户武装巡堤,双方斗争随暂时中断,但事态已然升级。夏津县境内洪水越积越多,县民涌向县衙,赵尔萃遂出衙乘舟视灾。武城方面不知其为夏津知县,便用鸟铳威胁来人,赵尔萃则大呼:“我是夏津知县,你们朝我开铳,不要打百姓!”之后赵尔萃登岸与武城方面的主事者商讨,最终平毁堤坝,从而顺利泄洪。夏津县数十村庄得以保全,武城方面村庄也安然无事,继而,又督工庀材堵塞运河决口,派人日夜巡视。后以三品道员身份任直隶候补道,旋即辞官。辞官后在泰安居住,在泰城南关曾有赵家公馆,1917年卒于泰安,终年66岁。有文章《天然池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一
孔祥霖,字少沾,曲阜人。光绪丁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河南提学使,兼署布政使。有《强自宽斋遗稿》。维基
孔祥霖(1852年7月4日—1917年),字少沾,号达吾,晚号恫民,山东省兖州府曲阜县(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第七十五代孙,进士出身。孔祥霖是孔子世家大宗户凝远堂后裔,其曾祖孔宪圭是袭封衍圣公孔昭焕的第三子。光绪元年,中举;光绪三年,登进士。光绪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十四年。任甘肃乡试正考官。光绪十七年,任湖北学政。光绪二十九年,任山东省总理学务处、派赴日本考察各项要政、兼办农工商务局事宜。光绪三十二年,署理河南提学使。次年任河南按察使、一等咨议官。宣统元年,任河南提学使。
人物简介
维基
金蓉镜(1855年—1929年),初名鼎元,字养寿,又字学范,号子篯,后更名蓉镜,字香严,号甸丞、殿丞,又号闇伯、潜庵,晚号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光绪戊子举人,十五年(1889)己丑进士,历任工部铅子库都水司主事,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顺府知府,工部窑厂监督,军机处章京。民国后,曾任浙江通志局分纂,嘉兴县农会会长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日,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因率学生迎接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灵枢安葬,又领导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在长沙被捕,移解靖州。时金蓉镜任靖州知州,对禹之谟施用酷刑,被割舌,遭杀害。辛亥革命前夕,辞官回嘉兴。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兴光复,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时,企图活动担任分府民政长,被革命党人抵制。民国8年(1919)太湖水患,金蓉镜等人在嘉兴发起请愿修浚太湖。同年,又筹办嘉兴城区公共阅报处,进行社会教育。9年曾呈请北洋政府对嘉兴、嘉善、平湖、祟德、吴兴、德清6县实行减赋获准。善书画,师事沈曾植,所作山水,简略荒率,不求工致,有书卷气。诗有名,亦宗沈曾植,上承秀水诗派。富藏书,卒后遗嘱将图书1364部、6228册捐于高士词(辞官回乡后,创立高士祠于南湖畔,以祭枢嘉兴历代乡贤),后转归嘉兴图书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鹏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任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授佩绅章,十一月担任新竹厅嘱托,十二月东渡日本旅游。后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1901年往北京谒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未果。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台参加诗社活动,与台地文士多所唱和。大正元年(1912)西渡厦门,转至福州主事「瀛侨会馆」,1915年病殁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郑鹏云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员,亦屡受邀为「栎社」上宾,可惜无个人诗集传世。明治三十年(1897)与曾逢辰合纂《新竹县志》,对保存文献颇具贡献。曾编撰《师友风义录》,网罗闽台一百馀位诗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内、外、附篇,为晚清闽台诗坛之重要资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绛雪斋书局出版。阮圣谟认为此书:「内编与附编多乡贤之作,吟闽台时事,咏闾里佳话;外编则感时兴作及东游纪实,均存府志别集未收之罕见史料。」王国璠则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同年又与王人骥、郑以庠等合编《送米溪先生诗文》,收录乙未割台后西渡厦门台籍士人之诗作。〖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今郑氏作品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广台湾诗乘》、《台湾诗钞》、《台湾诗录拾遗》等编校辑录。(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台湾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人物简介
维基
叶德辉(1864年—1927年4月11日),字焕彬,一字渔水,号郋园,一号直山,自署朱亭山民、丽廔主人。因出过天花又称叶麻子。湖南湘潭人,籍贯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为清末至中华民国初期的著名学者,也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守旧派——“翼教派”的领袖。叶德辉的父亲叶雨村于太平天国时从江苏吴县迁居湖南长沙经商,为了应考科举,叶家捐银200两取得湘潭县籍。叶家世居于坡子街,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据《申报》在1913年报导,坡子街为叶氏父子营业的地方,叶父任本街团总。父殁,族人推举叶德辉接替,并任全城商团团长。叶德辉八岁入学,学习《四书》、《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古学。十七岁就读岳麓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授吏部主事,但他到任不久,便以乞养为名,要求开缺回籍,从此不再任官。叶德辉曾与他的太老师王先谦一起反对维新变法,赞成复辟君主制。1915年8月,当筹安会发起讨论改变国体,叶德辉即在湖南长沙组织筹安会分会,鼓吹恢复帝制。1927年4月11日,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在长沙召开「农民协会公审大会」,以「封建馀孽、豪绅领袖」的罪名,将叶在浏城桥门外的识字岭枪决。然认为,叶德辉是由受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授权成立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的。其子叶尚农写给日人松崎柔甫的信(刊桥川时雄编「文字同盟」第5号)道出其父死因: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惺伯民(1865—?),四川名山县人。不详身世。有《斗酒吟》一卷。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杨钟羲(1865-1940) 字子晴,号留垞、圣遗居士。正黄旗汉军籍。光绪十一年举人。1933年受溥仪命入奉天"国立博物馆"馆长。有《圣遗诗集》、《学桥词》、《学桥诗话》、《白山词介》。维基
杨钟羲(1865年—1940年),原名钟广,字子勤、梓琴、子晴、芷晴、芷晴、芷庼、慏盦,号留垞、梓励,又号雪桥、雪樵,晚号圣遗居士、南湖鲜民。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属内务府正黄旗汉姓满洲旗人),籍奉天辽阳(襄平)。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江宁府知府。家族世居辽阳,原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乾隆间改为内务府汉军正黄旗。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顺天乡试举人,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保送知府,分发浙江,但未实授,改派外任时冠姓杨。二十七年入湖北巡抚端方幕府,三十一年任湖北襄阳府知府。三十二年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府,补授淮安府知府,三十四年任江宁府知府。出任光绪二十年(1894)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一年(1895)会试同考官。谥文敬。因父亲在湖北武昌府任职,钟羲出生于省寓祝家园,年轻时跟从黄冈童嗣兴(字步阶)先生以及未来的岳父、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时任黄冈县知县李恒琛学习(时黄州府知府为镶白旗汉军安氏英启),又师湘中名士邹振麟(字雁峰),并与恒琛之子宝谦、从子宝巽(又李孺)同中光绪十一年乙酉顺天乡试举人(恒琛另一子宝丰中该乡试副榜)。中举之后21岁时(c.1886年),受业于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尤受翁赏识(载《翁同龢日记》,v.4,2006);又师从镶蓝旗宗室福锟、正蓝旗宗室麟书、内务府镶黄旗满洲完颜嵩申等。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法租界,不问世事(先避居法租界升平里,后移寓茄勒路之顺元里,又迁打铁浜之馨德里)。1912年,遭母忧。为刘承干的《嘉业堂丛书》校阅。“钟羲楼居终岁,伏案整辑,往往彻夜不睡。微倦则于胡床假寐,少醒则灯尚荧然,与晨曦相映,十余年如一日。而尤珍惜物品,凡属片纸寸缣,无不手自捡存。灯下常为其哲嗣讲掌故,或为长孙课文选。……盖辛亥之变,钟羲脱身出险,藏书被掠”(载郑逸梅《艺林旧事》)。1923年由沪回京。宣统十五年(1923年)三月初一日,与景方昶、王国维、温肃三人均著南书房行走,十二月初三日均著在紫禁城内骑马。1928年于北京开设雪桥讲舍,著述课徒(学生包括两位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载《启功讲学录》)。1933年应邀赴日本访书。1927年为逝去的学者王国维作《诰授奉政大夫赏食五品俸南书房行走特谥忠悫王公墓志铭》。1939年与画家徐操(字燕孙)合作人物、书法扇面图(扇骨阴刻溥心畬书画)。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探花商衍鎏(字藻亭)合作行书扇面。与溥心畬为盛昱的《行书祝寿序》手卷作跋(由瑞洵弟子铃木吉武收藏)。为李宣龚的《硕果亭诗》作序。为自己的高祖、乾隆朝兵部侍郎虔礼宝刻《椿荫堂诗文存稿》。为内务府正白旗汉军进士姚氏斌桐刻《还初堂诗钞》。为进士宗室盛昱刻《郁华阁遗集》、《意园文略》。为正黄旗满洲进士瑞洵的《散木居奏稿》写作者传。镶白旗宗室盛昱与杨钟羲在交往中以表兄弟相称,大概因为盛昱的本生祖母或曾祖父肃恭亲王永锡之侧福晋均姓杨,但与杨钟羲家族是否有姻戚关系有待查证。据杨钟羲《雪桥诗话: 附自订年谱》,“伯羲少时往来予家先伯祖,常携以游十刹海。予赠伯羲诗云:‘桩荫堂开侍帝晨,裕陵雨露四时春。百年门巷留诗卷,中表交亲得伟人’。伯羲和诗(《次韵答杨子勤表弟》)有‘看荷门巷嬉游地,古柏祠堂下拜时’之句”。钟羲的诗句“桩荫堂开侍帝晨”,当指其高祖虔礼宝的诗集《椿荫堂诗文存稿》与乾隆帝的室名“椿荫堂”有关。盛昱在其《次韵答杨子勤表弟》诗注中说,“君家油漆作,舅祖煺公常携余游十刹海”,表明两家在祖父母辈已有密切往来,且透露杨钟羲家族府址在今北京地安门内大街西侧的油漆作胡同(明代时叫做油漆作)。盛昱在其词作《梦横塘 送子勤表弟乞外》写道:“燕子巢痕,世家王谢,模黏门巷非故。乔木阴阴,只胜我、午桥庄住。失喜君来,相将几载,又悲君去。念垂髫年纪,嬉戏君家,略省识、门前树”(载盛昱《郁华阁词》;两江总督端方字“午桥”,“午桥庄”意指杨钟羲入端方幕府)。室名“俨山簃”。光绪二十四年进士袁励准为其作篆书“俨山誃” 横披。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罗振玉(1866-1940) 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松翁、贞松老人、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祖籍浙江上虞永丰乡,客籍江苏省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15岁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宣统元年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辛亥革命起,以遗民自居,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被溥仪任为南书房行走。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活动。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任伪监察院长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著述甚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