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间 → 闲间閒”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村歌社舞
指民间歌舞。 宋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诗:“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明 刘基 《题富好礼所畜村乐图》诗:“村歌社舞自真率,何用广乐张公侯。”
分類:民间歌舞
《國語辭典》:小车(小車)  拼音:xiǎo chē
1.形体较小的车子。《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宋。陆游〈喜小儿辈到行在〉诗:「截竹做马走不休,小车驾羊声陆续。」
2.一种独轮的手推车。《老残游记》第七回:「街上迎面来了一辆小车,半边装行李,半边坐人。」
《國語辭典》:秧歌  拼音:yāng gē
1.一种流行于北方农村间的踏歌。以数人装扮各种人物,踩高蹻而踊歌,或为合唱,或相应答以表演各类故事。后泛称田间工作者所唱的歌。
2.书名。张爱玲著。长篇小说。描写农村生活。
《國語辭典》:花鼓  拼音:huā gǔ
一种以边打小鼓边歌舞的方式演出的民间戏曲。如凤阳花鼓、山东花鼓、山西花鼓等。如:「花鼓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且各地表演型态均不同,但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也称为「花鼓戏」。
《國語辭典》:花鼓戏(花鼓戲)  拼音:huā gǔ xì
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民间杂艺。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通常为男女二人,一人执锣,一人背鼓,边歌边舞。由于流行地区及表演形式的差别,有各种花鼓。也称为「花鼓」。
《国语辞典》:小放牛  拼音:xiǎo fàng niú
1.戏曲剧目。叙村女遇一牧童,相互诘问,对答风趣而载歌载舞的故事。
2.流行于河北地区的民间歌舞。描写村姑向一牧童问路,而有逗趣、幽默的对答。由于曲调平易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十分受到欢迎,后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
《國語辭典》:采茶戏(採茶戲)  拼音:cǎi chá xì
一种流行于江南各省的地方戏剧。最早出现于江西省南部九龙地区,随后流传于闽、粤一带的客家地区,成为客家戏曲的代表,俗称为「打采茶」。由小型的三脚采茶戏,吸收歌仔戏等地方戏曲的内容而发展成大型采茶戏。唱腔仍以客家山歌、民谣小调为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民间传奇等,深具地方特色。简称为「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