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散卓笔(散卓筆)
毛笔的一种。其笔毫约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笔可抵他笔数支,为世所重。 宋 代 宣州 诸葛高 以善制散卓笔名世。 宋 苏轼 《东坡题跋·书诸葛散卓笔》:“散卓笔惟 诸葛 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
《漢語大詞典》:青毫
指毛笔笔头。毛笔笔头濡墨成黑色,故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外谪》:“万缕香烟浮碧鼎,半行珠玉染青毫。”
《國語辭典》:排笔(排筆)  拼音:pái bǐ
画家染色或裱糊匠所用的笔,以数管相连为一,故称为「排笔」。
《国语辞典》:笔岫(笔岫)  拼音:bǐ xiù
形容山峦高峻耸立,如毛笔般的挺直。《幼学琼林。卷一。新选地舆类》:「彩云笼笔岫,绚出文章。」
《漢語大詞典》:斗笔(斗筆)
写大字用的毛笔,笔杆连接笔头处做成斗形。镜花缘第八八回:“那个美女两手执着斗笔,指着 风姨 、 嫦娥 道:‘尔等职掌风月,各有专司,如何无故越俎,搅乱文教?’”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四:“旁边的一个 福建 漆器的笔筒里,正插满着各种大小的斗笔和毛笔。”
《漢語大詞典》:宝帚(寶帚)
毛笔的异称。 宋 陶谷 清异录·宝帚:“伪 唐 宜春王 从谦 喜书札,用 宣城 诸葛笔,号为‘翘轩宝帚’,士人往往呼为‘宝帚’。”
分類:毛笔
《漢語大詞典》:笔柱(筆柱)
毛笔头的中心部分。齐民要术·笔墨引 三国 魏 韦诞 《笔方》:“笔法……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捲令极圆。讫,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
《國語辭典》:湖笔(湖筆)  拼音:hú bǐ
浙江省北部的湖州所制的笔,称为「湖笔」。
《漢語大詞典》:毛元锐(毛元鋭)
唐 代 文嵩 仿 韩愈 《毛颖传》《四侯传》,给毛笔戏题的姓名。取其形圆而尖,以毛制成。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器用·四侯:“ 管城侯 毛元鋭 , 即墨侯 石虚中 , 好畤侯 褚知白 , 松滋侯 易玄光 。”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文具·笔:“ 宣城 毛元鋭 ,字 文锋 ,封为 管城侯 。”参阅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卷二。
分類:毛笔姓名
《漢語大詞典》:小毫
(1).小毛笔。 唐 郑谷 《温处士能画鹭鹚以四韵换之》:“闻説小毫能纵逸,敢凭轻素写幽奇。” 宋 晁补之 《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诗:“ 齐 紈如雪 吴 刀裁,小毫束笋縑囊开。”
(2).旧时俗称小银角子为“小毫”。
《漢語大詞典》:铦颖(銛穎)
锋利的尖端。借指毛笔笔尖。 明 袁中道 《〈袁中郎先生全集〉序》:“即少年所作……而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銛颖。”
《漢語大詞典》:毫心
指毛笔笔头的中心部分。 宋 黄庭坚 《林为之送笔戏赠》诗:“外貌虽铣泽,毫心或麄糲。”
《國語辭典》:臂搁(臂擱)  拼音:bì gē
古时的一种文房用具,在书写时用来支撑手肘,避免手肘与墨渍相触而污损纸面。
《漢語大詞典》:笔悬(筆懸)
文具名。用以悬挂毛笔的架子。
《漢語大詞典》:枣心笔(棗心筆)
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 宋 黄庭坚 《书侍其瑛笔》:“今 侍其瑛 秀才以紫毫作枣心笔,含墨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