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4,分1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比丘尼八归敬戒
比丘尼僧祇律戒经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比目多罗
比吒迦俱舍
比那
比呼
比耆陀羡那
比量
比量相违
比智
比摩寺
比卢持
比罗达
佛类词典(续上)
比丘听施经比丘尼八归敬戒
比丘尼僧祇律戒经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比目多罗
比吒迦俱舍
比那
比呼
比耆陀羡那
比量
比量相违
比智
比摩寺
比卢持
比罗达
比丘听施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听施比丘不乐法,将废道。佛以方便说旅人不知道者问知道者之喻以化之。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听施比丘不乐法,将废道。佛以方便说旅人不知道者问知道者之喻以化之。
比丘尼八归敬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当守之八法也。百夏之比丘尼当礼初受戒之比丘。不得骂比丘。不得说比丘之罪及其过失。当从大德之僧受具足戒。尼,犯僧残当从僧忏悔。每半月宜受僧教诫。宜从比丘三月安居,夏满宜诣僧中求自恣之人。以上八法谓之比丘尼之八敬法。
(术语)(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当守之八法也。百夏之比丘尼当礼初受戒之比丘。不得骂比丘。不得说比丘之罪及其过失。当从大德之僧受具足戒。尼,犯僧残当从僧忏悔。每半月宜受僧教诫。宜从比丘三月安居,夏满宜诣僧中求自恣之人。以上八法谓之比丘尼之八敬法。
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比丘尼僧祇律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之异名。
(经名)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之异名。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有比丘因恶名住林中欲自杀,正住天神说偈晓之,即得道果。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有比丘因恶名住林中欲自杀,正住天神说偈晓之,即得道果。
比目多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毗木瞿沙)
(术语)(参见:毗木瞿沙)
比吒迦俱舍
【佛学大辞典】
(杂语)Piakakos/a,译曰藏。刀鞘丞椟之类,如三藏之藏是也。演密钞七曰:「梵语比吒迦俱舍,此译为藏,即是鞘韫椟之藏为要,拣异中心之藏故。」
(杂语)Piakakos/a,译曰藏。刀鞘丞椟之类,如三藏之藏是也。演密钞七曰:「梵语比吒迦俱舍,此译为藏,即是鞘韫椟之藏为要,拣异中心之藏故。」
比那
【佛学大辞典】
(地名)Vinata,比那多之略。山名。译曰不高。
(地名)Vinata,比那多之略。山名。译曰不高。
比呼
【佛学大辞典】
(术语)Bhiks!u(巴Bhikkhu),比丘之别音也。探玄记十八曰:「梵有三名:或云比呼,或云苾刍,或云比丘。此无正译。」
(术语)Bhiks!u(巴Bhikkhu),比丘之别音也。探玄记十八曰:「梵有三名:或云比呼,或云苾刍,或云比丘。此无正译。」
比耆陀羡那
【佛学大辞典】
(人名)儿名。译曰胜军。见贤愚经六。
(人名)儿名。译曰胜军。见贤愚经六。
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识上三量之一。比者比类也,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见烟比知于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与喻比知主义之轨式也。总称为比量者,是八识中唯意识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论曰:「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义。」
【佛学常见辞汇】
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三藏法数】
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藏法数】
比,即比类。谓以第六意识比类量度知有诸境,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术语)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识上三量之一。比者比类也,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见烟比知于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与喻比知主义之轨式也。总称为比量者,是八识中唯意识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论曰:「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义。」
【佛学常见辞汇】
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三藏法数】
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藏法数】
比,即比类。谓以第六意识比类量度知有诸境,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比量相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宗法九过之一。如:「瓶可为常(宗),所作性故(因)」是也。所立之宗相违比量之因,故曰比量相违。」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宗法九过之一。如:「瓶可为常(宗),所作性故(因)」是也。所立之宗相违比量之因,故曰比量相违。」
比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类智,旧云比智。(参见:类智)
(术语)新云类智,旧云比智。(参见:类智)
比摩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在于阗国。魏书于阗传曰:「于阗西五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寺名)在于阗国。魏书于阗传曰:「于阗西五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比卢持
【佛学大辞典】
(人名)外道名。
(人名)外道名。
比罗达
【佛学大辞典】
(人名)Vira-datta,长者名。译曰威施。见菩萨修行经。
(人名)Vira-datta,长者名。译曰威施。见菩萨修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