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大爱道比丘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失译。叙大爱道三请出家。不许。遂依阿难之强请始许之,说八敬法,十戒,具足戒,及其他比丘尼种种之要法。
五比丘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一、憍陈如,二、额鞞,三、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是为文句四之三之说,而诸经论诸家之义皆同。然列为一、陈如(又拘邻),二、頞鞞(又湿鞞阿说示马胜),三、拔提(又摩诃男),四、十力迦叶,五、俱利太子。又玄义释签六之二列为:一、頞鞞,二、跋提,三、俱利,四、释摩男,五、十力迦叶。是摩男于俱利为别人,一摩男为跋提之异名(文句),一摩男为陈如之异名。除陈如之名而以释摩男之名加于第四,皆误也。摩男为摩诃那摩之略,大名之义,拘利太子之尊称也。是为释氏,故亦云释摩男。非别人。


【佛学常见辞汇】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五种比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之推理法也: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也。显扬圣教论十一曰:「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也。同上曰:「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一分自体比类馀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三、业比量,由业作而推理业作者也。同上曰:「以作用比业所依,如(中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四、法比量,由一部之事而推理他之真理也。同上曰:「于一切相属著法,以一比馀,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云云。」五、因果比量,见因而推论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也。同上曰:「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云云。」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见的去推理其他;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三、业比量,即由所造之业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见因而推理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比量者,谓思惟决择推度境界定其理也。
〔一、相比量〕,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音封,即橐驼也)比牛。以形软发黑,轻举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皱发白等,比知是老。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胜行辩才,比知如来应正等觉,具一切智。诸如是等,名相比量。
〔二、体比量〕,谓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一分自体,比类馀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或以过去比未来事,或以现近事比现远事。又以一分成熟比馀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三、业比量〕,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集其上,如是等类,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见比于眼,闻比于耳等;又若见瞑目执杖,蹎(音颠)蹶失路等,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以所作业,比知正信聪睿。如是等类,名业比量。
〔四、法比量〕,谓于一切相属著法,以一比馀。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碍,比有处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为故,比知是生住异灭之法;属无为故,比知非生住异灭之法。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五、因果比量〕,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若见修道,比知当获圣果;见获圣果,比知先已修道。如是等类,名因果比量。
六分阿比昙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足论之异名也。智度论二曰:「八乾度六分阿毗昙等从何处出。」
六群比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称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缘此六群而起。诸律出名不同。僧祇律九称六群比丘曰:「一、难陀,二、迦留陀夷,三、三文达多,四、摩醯沙达多,五、马师,六、满宿。」毗奈耶律十一称六众苾刍曰:「一、阐陀,Nanda,二、邬波难陀,Upananda,三、阿说迦,As/vaka,四、补捺婆素迦,Punarvasu,五、阐陀,Chanda,六、邬陀夷,Uda%yin。」萨婆多论四曰:「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因夷,Ka%lodayin,四、阐那,五、马宿,六、满宿。」戒因缘经三曰:「一、跋难陀,二、难陀,此二人生天上。三、迦留陀夷,四、阐怒,此二人得道涅槃。五、马师,六、弗那跋,此二人生龙中」。以上因梵音之具略而译语不同耳。一、阐陀,或曰阐那,阐怒。同一名也,又云车匿,或恶性比丘,暴恶也。佛灭后于阿难所得道(五分律三十)。二、迦留陀夷,又云邬陀夷,多淫,后于佛所得道,宿债所追,为贼所杀,埋于粪中(十诵律十四)。三、三文达多,或云难陀,难途,一人也,四、摩醯沙难陀,或云跋难陀,一人也。此二人生于天(萨婆多论四戒因缘经三)。五、马师,或云马宿,阿说迦。惟梵汉不同。六、满宿,或云补那婆素迦,弗那跋,惟梵汉相违。此二人愤我师目连为执杖外道所害,杀之,生于龙中(戒因缘经二)。
【佛学常见辞汇】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三藏法数】
(出十住毗婆沙论)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此等比丘,于佛世时,聚集成众,作诸非威仪事,群出队入,故名六群比丘。
〔一、阐陀〕,又云阐那,即车匿。
〔二、迦留陀夷〕,车匿,又云阐释迦(无翻),是释种也。梵语迦留陀夷,华言粗黑,以其颜貌粗黑故也,是婆罗门种。此二人性多贪痴,不受人语,住迦尸黑山聚落,作诸非威仪事。时黑山聚落诸优婆塞来白佛言:六群比丘,于彼聚落作诸非法。佛令阿难,同六十比丘,往彼作驱出羯磨。二人知之,便出一由旬外,迎请阿难,即求忏悔。言我所作非善,从今已去,不敢复作。即同阿难还至佛所。后迦留陀夷因入婆罗门家说法,被贼打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羯磨,华言作法。)
〔三、三文陀达多〕,又云难陀。
〔四、摩醯沙达多〕,又云跋难陀。梵语三文陀达多,摩醯沙达多(无翻),此二人是释种,性多愚痴,不受人语;住黑山聚落,作诸非威仪事。闻佛令阿难来作驱出羯磨,二人便走到于王道聚落。后三文陀达多,以猪祠庙生天。
〔五、马师〕,又云马宿。
〔六、满宿〕,马师性多愚痴,满宿性多嗔恚。此二人本是田夫,亦释种也。共议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于佛法中衣食自然;复更筹量,就谁出家。即到舍利弗、目犍连所,求欲出家。既出家已,住鸡吒山聚落,不受人语,作诸非威仪事,于六群比丘中,最为上首。后二人因多愚痴嗔恚,堕生龙中。(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目犍连,华言采菽氏。皆佛之弟子也。)
六群比丘尼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群比丘外,有六群比丘尼,此恶比丘尼准于比丘之六群而立名,故不列别名。大方便报恩经曰:「诸释女欲出家持禁戒,求衣钵,往诣王国比丘尼精舍,索出家。时有六群比丘尼,见诸释女,年幼稚,美色。今云何能舍难舍而共出家?我等当为说世间五欲快乐,待年限过,然后出家,不亦快乎!彼若还俗,必以衣钵奉施我等。」
牛迹比丘
【佛学大辞典】
(人名)佛弟子憍梵波提之译名。法华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称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馀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增一阿含三曰:「乐居天上,不处人中,所谓牛迹比丘是也。」宝物集三曰:「罗汉尽诸漏,留牛迹名称。」梵Gava%mpati’。
比丘
【佛学大辞典】
(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馀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
【佛学常见辞汇】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瞋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俗语佛源】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见的意译。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金刚经》载:「(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释迦牟尼出家时,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李明权)
【三藏法数】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
【三藏法数】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净命自活,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净命者,以清净之食,自活其命也。)
【三藏法数】
梵语比丘,华言乞土。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以色身也。亦名苾刍,盖苾刍,雪山香草名,草有五义,以喻比丘五德。(五义五德者,一体性柔软义,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德;二引蔓旁布义,喻比丘度人不绝之德;三馨香远闻义,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四能疗疼痛义,喻比丘能断烦恼之德;五不背日光义,喻比丘常向佛日之德也。)
比丘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Bhiks!un!i,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新云苾刍尼。梵语尼者,显女性之声也。因之比丘为男僧,比丘尼为女僧。俱舍光记十四曰:「苾刍,唐言乞士,旧云比丘,讹也。苾刍尼苾刍如前解,尼是女声。」慧琳音义二曰:「苾刍尼义说同上,出家女之总名,尼例声明即女声也。」以阿难恳请初度佛之姨母大爱道为僧,是为比丘尼之始。(参见:苾刍)
【佛学常见辞汇】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称。
【俗语佛源】
魏书·释老志》谓:「比丘为行乞,妇人道者曰比丘尼。」比丘是梵语bhiksuni的音译,意为「乞士女」,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的具足戒比比丘要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举其大数,号称五百戒。释迦牟尼成道后,在弟子阿难的请求下,允许佛的姨妈大爱道出家,大爱道成了最早的比丘尼。南朝梁·宝唱著《比丘尼传》四卷,收六十五人。比丘尼俗称尼姑,也有称为尼师、师姑的。关于「比丘尼」的意义,可以参阅「比丘」条。(李明权)
【三藏法数】
梵语尼,华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后,因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恳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尼。(梵语摩诃波阇波提,华言大爱道。)
【三藏法数】
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佛以仪法嫌于混杂,令在沙门后,故名比丘尼。(女人出家,始于佛姨母大爱道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三藏法数】
(亦名苾刍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又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后。
比丘尼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梁宝唱撰。
比丘尼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具足戒即五百戒并八敬戒是也。
比丘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怖魔,乞士,净戒,净明,破恶也。(参见:苾刍)
比丘尼大戒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诵比丘尼大戒之略名。
比丘尼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揭比丘尼五百戒之本经也。每月比丘尼之布萨日诵之。
比丘尼阿姨
【佛学大辞典】
(人名)Bhiks!un!i A^rya%,阿姨者阿梨夷之略,梵语阿梨耶,译言圣者,今依女声曰阿梨夷,即比丘尼圣者之意,为佛姨母大爱道之尊称也,或言阿,如汉语阿爷阿娘之阿,姨即姨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