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毒疮(毒瘡)
(1).恶性疮疡。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羊哀狗宝:“吾乡一小民家,屠一狗,腹中有白石三块,如栗同胞,破之可千叶,入药可治毒疮。”
(2).特指梅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恰好这几天 李福 在外面打野鷄,身上弄了些毒疮,行走不便。”
《漢語大詞典》:疽疮(疽瘡)
(1).毒疮。 杨朔 《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又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加速割除溃烂的疽疮。”
(2).比喻祸患。 宋 王安石 《开元行》:“君不闻 开元 盛天子,纠合俊杰披奸娼;几年辛苦补四海,始得完好无疽疮。”
分類:毒疮祸患
《國語辭典》:肿疡(腫瘍)  拼音:zhǒng yáng
尚未溃烂的脓疮。《周礼。天官。疡医》:「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
分類:毒疮
《國語辭典》:痈疽(癰疽)  拼音:yōng jū
常见的毒疮。多由于血液运行不良,毒质淤积而生。大而浅的为痈,深的为疽,多长在脖子、背部或臀部等地方。《淮南子。人间》:「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也作「雍雎」。
《漢語大詞典》:发背(發背)
曲背。庄子·大宗师:“曲僂发背,上有五管,颐隐於齐。” 成玄英 疏:“傴僂曲腰,背骨发露。” 闻一多 解诂:“发读为拨,拨剌,枉曲之貌也。发背即拨剌之背,谓曲背也。”
《漢語大詞典》:痤疽
犹痈疽,毒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则烦心不可支也。”《淮南子·说林训》:“治鼠穴而坏里閭,溃小皰而发痤疽。” 高诱 注:“痤疽,痈也。”旧唐书·柳玭传:“兹五不是,甚於痤疽。痤疽则砭石可瘳,五失则巫医莫及。”
分類:痈疽毒疮
《漢語大詞典》:疽囊
毒疮植根处。喻群恶聚集之所。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 爽 、 羲 、 训 、 晏 、 颺 、 謐 、 轨 、 胜 、 范 、 当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丁謐 ﹞虽与 何晏 、 邓颺 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势屈於 爽 。 爽 亦敬之,言无不从。故于时谤书,谓‘臺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 默 作疽囊’。三狗,谓 何 、 邓 、 丁 也。 默 者, 爽 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嚙人,而 謐 尤甚也。” 宋 范成大 《馆娃宫赋》:“暗养虎之后患,纵处女使兔脱。迨尝胆之谋成,骇疽囊之溃裂。” 宋 陆游 《秋雨叹》诗:“高皇一言感天地,盗贼千羣扫无迹。疽囊虽惨固可医,谁为圣代施鍼石。”
《漢語大詞典》:肿毒(腫毒)
各种毒疮的通称。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一匣,治诸疮肿毒坌气痛。”按,中医称既不像疽,又不像痈,也不像疔的毒疮为无名肿毒。
《漢語大詞典》:疽疣
毒疮和赘疣。 唐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鍼石。”
分類:毒疮赘疣
《國語辭典》:无名肿毒(無名腫毒)  拼音:wú míng zhǒng dú
中医上指皮肤的一般性炎症。其症状为红肿,或痛或痒,多无化脓就溃烂,患部附近的淋巴有肿大现象。因其表现症状多样化,无适当名称,故统称为「无名肿毒」。
《漢語大詞典》:蜗疽(蝸疽)
一种毒疮。蜗,通“ 瘑 ”。
分類:种毒毒疮
《國語辭典》:以毒攻毒  拼音:yǐ dú gōng dú
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疾病。比喻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九。骨咄犀》:「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三侠五义》第一回:「我何不以毒攻毒,叫陈林掌刑追问?他二人做的事,如今叫一人受苦,焉有不说的道理?」
《國語辭典》:养痈贻患(養癰貽患)  拼音:yǎng yōng yí huàn
比喻姑息养奸,必遗后患。参见「养痈成患」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倘能利用他呢,未尝不可借他们的力量办点大事;要是不能利用他,这个『养痈贻患』也是不免的。」
《漢語大詞典》:养痈(養癰)
(1).亦作“ 养癕 ”。谓不治疗肿毒而听其滋长发展。后汉书·冯衍传下“不得畜媵妾” 李贤 注引 汉 冯衍 《与妇弟任武达书》:“养癕长疽,自生祸殃。”
(2).比喻姑息坏人坏事。 明 张居正 《答两广督抚计剿海贼》:“在我常有肘腋之虞,在贼常怀反侧之意,养痈待决,诚非计也。”《天雨花》第十五回:“开言对众官员道,悔不当初早发兵,勦灭 由校 除后患,养痈自溃到如今。”
《国语辞典》:砍头痈(砍头痈)  拼音:kǎn tóu yōng
颈上的毒疮。也称为「砍头疮」。
分类:毒疮
《漢語大詞典》:狐刺
一种毒疮。新唐书·孝友传序:“ 张进昭 ,母患狐刺,左手堕而终。”亦称“ 狐尿刺疮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鸡:“狐尿刺疮,棘人肿痛欲死。”
分類:种毒毒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