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阙典(闕典)
(1).残缺的典章制度。语本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补。”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釐三才之闕典,啟天地之禁闈。”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闕典未补,大备兹日。”后指古代传下来的典章制度。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乾德 四年郊,礼容乐节,刊正渐备,有司奏其闕典,但少宗庙殿庭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
(2).指史料记载上的缺漏。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 曹操 征 乌桓 还,自谓幸胜而偏赏先諫者,可以为千古法也。 操 一生所行类皆不道之事,独此一节有光清史,而 陈寿 略之,岂非闕典之甚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圣贤须目:“今年谱但言﹝ 朱熹 ﹞有足疾而不言目疾,此诚闕典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题名碑:“本朝最为右文,而题名碑止 顺治 丙戌一科,丁亥已后无之。当时不知何故废而不举,后遂相沿,此闕典也。”
(3).犹憾事。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一:“岂谓古人无闕典, 尧夫 非是爱吟诗。” 清 袁于令 《双莺传》第五折:“[丑]:‘是你不会勾搭,连我的孤老都送汤了,倒埋怨我。’[小浄]:‘这两个人不闝我也是闕典。’” 阿英 《海上买书记》:“此书不得,在《李伯元传》上,是一大阙典。”
《國語辭典》:伤残(傷殘)  拼音:shāng cán
1.残破、残缺。宋。苏轼〈咏怪石〉诗:「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
2.身体官能有残缺的。《福惠全书。卷五。莅任部。禀帖赘说附上兖州府蔡太尊》:「今赋役未清,反遭荼毒,肢体伤残,甚于赔累。」《聊斋志异。卷二。红玉》:「父子伤残,吟呻在地,儿呱呱啼室中。」
《國語辭典》:完好  拼音:wán hǎo
1.完美。唐。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骞,涵而揉之,内外完好。」
2.完整无缺。如:「完好如新」。宋。苏轼书琅琊篆后〉:「蜀人苏轼来守高密,得旧纸本于民间,比今所见犹为完好。」
《漢語大詞典》:残卷(殘卷)
(1).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 唐 方干 《许员外新阳别业》诗:“若因萤火终残卷,便把渔歌送几杯。”
(2).残缺不全的书。多指残缺的写卷、文稿。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有残卷从 敦煌 千佛洞 得之。”
《漢語大詞典》:破残(破殘)
(1).残杀;伤害。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满路悲号,声动山谷,皆称 杨务廉 人妖也。天生此妖,以破残百姓。”
(2).毁坏;破损;破败残缺。明史·马芳传:“ 芳 追战 金山寺 有功,而州县破残多,总督 王忬 以下俱获罪, 芳 亦贬都督僉事。”《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次日早晨,自己挑了一担破残傢伙,同了妻子往新屋里来。” 艾芜 《荣归》:“但在 罗得胜 呢,一看见他的故乡是那么破残不堪,便禁不住暗自高兴起来。”
《漢語大詞典》:残灭(殘滅)
(1).残杀毁灭。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尝攻 襄城 , 襄城 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禄山 步骑散漫,人莫知其数,所过残灭。”
(2).毁坏。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或纺綵丝而縻,断截以绕臂,此长无益於吉兇,而空残灭繒丝,縈悸小民。”
(3).残缺磨灭。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后汉北岳碑》:“ 后汉 《北岳碑》,文字残灭尤甚,莫详其所载何事。”
《漢語大詞典》:月亏(月虧)
指月形残缺不圆满。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晋书·卫恒传》:“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效其形也。”
《漢語大詞典》:断缺(斷缺)
亦作“ 断闕 ”。 残缺。 明 文徵明 《跋宋高宗〈石经〉残本》:“右小字《石经》残本百叶,约万有五千言,前后断缺,无书人名氏。”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引 陆文裕 《藏书目序》:“间有残本不售者,往往廉取之,故余之书多断闕。”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碑额断缺,无从辨其姓氏。”
分類:残缺
《漢語大詞典》:微缺
衰败残缺。史记·周本纪:“ 昭王 之时,王道微缺。” 汉 蔡邕 《琅邪王傅蔡朗碑》:“ 周 祚微缺,王室遂卑。”后汉书·范升传:“陛下愍学微缺,劳心经蓺。”
《漢語大詞典》:刓缺
(1).亦作“ 刓闕 ”。磨损残缺。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许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识。”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讹谬者,輒市之,储作副本。”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卧佛寺》:“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无纤毫刓缺。”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中:“ 东坡 《送李孝博之岭表诗》碑,在 蜀冈禪智寺 ,断仆已久,而字画幸无刓缺。”
(2).犹败坏。 唐 韩偓 《春阴独酌寄同年李郎中》诗:“诗道揣量疑可进,宦情刓缺转无多。”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若沿边诸郡,士不练习,武备刓缺,则置而不讲。”
《漢語大詞典》:讹缺(訛缺)
亦作“ 讹闕 ”。亦作“譌缺”。 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 秦 而復出於 汉 ,其师传之道中絶,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 讹闕 ”。 宋 陆游 《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数年,讹闕已多,知古人欲传远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 元 袁桷 《陆道士墓志铭》:“盖其传受讹缺,浮靡恣荡,摄思握神,罔不知所以。” 清 朱圭 《〈雁门集〉序》:“ 露萧 农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传诸本考证譌缺,将重刻之,而质之於予。”
分類:错误残缺
《漢語大詞典》:破缺
破损残缺。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字画之破损者,必觅故纸粘补成幅,有破缺处,倩余全好而卷之,名曰‘弃餘集赏’。”
《國語辭典》:完整  拼音:wán zhěng
圆满,完全没有残缺。隋。卢思道 后周兴亡论:「器械完整,货财充实,带甲百万,骁将如林。」
《國語辭典》:彫残(彫殘)  拼音:diāo cán
1.凋零、零落。《文选。刘琨。答卢谌诗并书》:「国破家亡,亲友彫残。」
2.喻伤残痛苦之人。《三国志。卷一六。魏书。苏则传》「赐爵关内侯」句下南朝宋。裴松之。注:「则到官,内抚彫残,外鸠离散,今见户千馀。」
《漢語大詞典》:断楮(斷楮)
残缺的纸。 明 汪道会 《墨赋》:“鐫鏤贞珉,点画断楮。”
分類: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