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老不死
【佛学大辞典】
(杂语)悟入诸法实相,则生老病死,本来空寂,何老死之有,故闻妙经者,得不老不死。法华经药王品曰:「众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嘉祥义疏十一曰:「不老不死者,闻此经知老病死,死本来寂灭,故云不老死也。」
不思议变易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不思议变易生死)
不思议变易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生死之一。离三界生死之身后以至成佛之界外生死也。由烦恼之力起有漏之善恶业,由此业所感之三界五趣果报,曰分断生死,以所谓可求之菩提在实,可度之众生在实之法执即所知障为助缘,起无漏之大愿大悲业所感得之细妙殊胜果报,曰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分段生死之粗身,而受细妙无限之身,故云变易,为无漏之定愿力所助,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为大悲意愿所成之身,故亦云意识身。或云无漏身。亦云出过三界身。若依相宗之判,二乘之无学,回心而入大乘,则涅槃之后,直受变易身,有学之圣者,转向大乘,于初地已后亦得受变易身,若菩萨八地已上受变易身,一类智增之菩萨初地已上受变易身。若依性宗之制,则二乘之无学及菩萨之种性已上得随应而受。唯识论八曰:「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不动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即涅槃之义也。大日经疏一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动生死而至涅槃。」
分段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分段生死之略。
分段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生死之一,为轮回六道凡身之生死也。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故曰分段。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分段者,六道果报,三世分异,名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为生,终谢为死。」胜鬘宝窟中末曰:「分段生死者,谓色形区别,寿期长短也。」唯识了义灯六末曰:「言分段者:分谓齐限,即谓命根。段谓差别,即五蕴体。舍此受馀有差别故,(中略)皆随因缘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为二种生死之一。
【三藏法数】
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藏法数】
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仙避死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参见:杀鬼)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昔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命促,却后七日,皆当命终。共相议言,我等既得五通,以己神力,何所不办,岂不能避此难也。四人虽各往避,死终不免。佛以道眼,观见其死终不可避,而说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梵语梵志,华言净裔。五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三回眼千里,四呼名即至,五石壁无碍也。)
〔一、入海〕,入海者,言吾入大海,上不至表,下不至底,正处中间。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命亦终尽。
〔二、入山〕,入山者,言吾入须弥山,擘山两开,入中还合。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命亦终尽。(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隐空〕,隐空者,言吾踊身虚空中,隐形无迹。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自空堕地而死。犹如果熟,自然脱落。
〔四、居廛〕,居廛者,言吾当隐居大市之中,众人猥闹,各不相识。无常杀鬼,随得一人,何必取吾?七日期满,于众人中,亦自命终。
四种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人死由宿业及其他理由而别为四种:一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也。二财尽寿不尽死,为贫苦饥死冻死者。三寿尽财尽死,为贫乏与寿命尽而死者。四寿不尽财不尽死,诸种之横死也。大藏法数曰:「一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二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三谓,如有人,作短寿业,又不能经营财物,一旦寿尽,其财亦尽,是名寿尽财尽死。四谓,如有人,广作寿业,广作财业,其财未尽,其寿未尽,以馀因缘忽遭横,死是名寿不尽财不尽死。」
【佛学常见辞汇】
人死亡的四种因由,即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财尽寿不尽死(因贫困而饥死冻死),寿尽财尽死(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的横死)。
【三藏法数】
(出阿毗昙毗婆沙论)
〔一、寿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
〔二、财尽寿不尽死〕,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
〔三、寿尽财尽死〕,谓如有人,作短寿业,又不能经营财物,一旦寿尽,其财亦尽,是名寿尽财尽死。
〔四、寿不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广作寿业,广作财业;其财未尽,其寿未尽,以馀因缘,忽遭横死,是名寿不尽财不尽死。
四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梁摄论十明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同十四说有七种生死。而不列其名。但言四种生死为七种中之前四者,诸师无异论。后三者,诸师多异释。(参见:七种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四种死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尝就人之死次受生,对波斯匿王之问说四种之死生。一从冥入冥,世人生于卑贱之家,旃陀罗之家,及种种下贱之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作卑贱之业,名为冥。处此冥中,复于身口意行恶业,死而堕于恶趣也。二从冥入明,处前述之冥中,于身口意行善业,身坏命终,而生于人天也。三从明入冥,生富贵之家或刹帝利婆罗门长者之家,受身端正,多财多智,是为明。于此明中身口意行恶业,命终之后,生于恶趣,受无量之苦也。四从明入明,于明中身口意行善业,勤修福德,而生于天上也。此说出杂阿含经。
【三藏法数】
(出杂阿含经)
波斯匿王白佛言:云何为婆罗门死还生婆罗门家,及刹帝利、毗舍、首陀家耶?佛言:当知死生,有四种不同。(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刹帝利,华言王种。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一、从冥入冥〕,冥即暗也。谓世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家,及馀种种下贱之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而复作卑贱之业,名之为冥。处此冥中,复行身口意恶业,死堕恶趣,是为从冥入冥。(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恶趣即饿鬼、畜生、地狱也。)
〔二、从冥入明〕,谓世人生卑贱家,乃至作诸鄙恶之业,名之为冥。于此冥中,能行身口意善业,身坏命终,生于人天,是为从冥入明。
〔三、从明入冥〕,谓世人生富贵家,若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家,受身端正,多财多智,名之为明。于此明中,行身口意恶业,身坏命终,当生恶趣,受无量苦,是为从明入冥。
〔四、从明入明〕,谓世人生富贵家,乃至形相端严,名之为明。于此明中,行身口意善业,勤修福德,身坏命终,天上受生,是为从明入明。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三种变易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微细之生灭,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变易是死名为变易。此通于凡圣。二无漏业所得之法身,神化无碍。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变易化死,名为变易。此通于大小。三真證之法身,隐显自在,能变能易,故曰变易。变易非死,但此法身未出生死,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变易身上有其生死。名为变易变,此唯在于大乘。虽有三义,而胜鬘经所明者,以第一为宗。见大乘义章八。
生死岸
【佛学大辞典】
(譬喻)生死海之此岸也。涅槃为生死海之彼岸。增一阿含经三十九曰:「梵志不明晓,犹涉生死岸。」
【佛学常见辞汇】
佛经说生死海是此岸,而涅槃是生死海的彼岸。
生死泥
【佛学大辞典】
(譬喻)生死者众生沈溺之处,故以泥譬之。俱舍论一曰:「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诸众生沈溺处故,难可出故,所以譬泥。」
生死流
【佛学大辞典】
(譬喻)生死能使人漂没,故名为流。无量寿经下曰:「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佛学常见辞汇】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