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心正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心正念而归于佛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八不正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种之不正见也。一、我见,迷执实有我体也。二、众生见,迷执五众(五阴)有和合之生(即众生)也。三、寿命见,迷执实有长短之寿命也。四、士夫见,迷执众生实有士夫之用,能作一切之营务也。五、常见,迷执我身今世虽灭后世复生相续不断也。六、断见,迷执我身今世已灭更不再生即行断灭也。七、有见,迷执一切诸法为实有也。八、无见,迷执诸法皆空也。见大集经二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士夫见、常见、断见、有见、无见。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一、我见〕,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有我、我所,执之为实,强立主宰,是名我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我所者,我即众生假名,我所即五阴之身也。)
〔二、众生见〕,谓众生妄计五阴众共和合而生,是名众生见。
〔三、寿命见〕,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果报,寿命有长有短,是名寿命见。(一期者,谓人从生至死也。)
〔四、士夫见〕,谓众生妄计我有士夫之用,而能商贾书算营农等事,是名士夫见。
〔五、常见〕,谓众生于五阴之身,妄计今世虽灭,后世复生,相续不断,是名常见。
〔六、断见〕,谓众生于五阴之身,妄计今世灭已,更不再生,则成断灭,是名断见。
〔七、有见〕,谓众生妄计一切诸法,实从因缘和合而生,执之为有,是名有见。(因缘者,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也。)
〔八、无见〕,谓众生于一切诸法,妄计皆无自性,执之为无,是名无见。
八不正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所说之八不正观也。(参见:八不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正道也。
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A^ryama%rga,巴Ari^yamagga)。玄应音义三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一、正见Samyak-dr!s!ti,巴Samma%-dit!t!hi(正者Samyak及Samma%也,以下略之),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二、正思惟(一sam%kalpa,巴一sam%kappa),既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三、正语(-va%c,巴-va%ca%),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四、正业(-karma%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五、正命(-a%jiva,巴同),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六、正精进(-vya%ya%ma,巴-va%ya%ma),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七、正念(-smr!ti,巴-sati),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八、正定(-sama%dhi,巴同),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总为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见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体,故为道,亦为道分道支,馀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罗汉果。
【佛学次第统编】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又谓八修,无漏道即戒定慧。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既见四谛之理,当思惟筹令增长真智,以无漏心所为体。又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又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五种邪命者,比丘不如法事,以求生活,谓之邪命。
一、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
二、自说功德 说自己之功德,以求利养。
三、占相吉凶 学占卜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
四、高声现威 大言壮语,现威势,以求利养。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于彼得利,为此称说,于此得利,为彼称说,以求利养。
六、正精进 发明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勤为体。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无邪念,以无漏慧为体。又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以真智入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定为体。又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八正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杂阿含经二十八卷有八正道经,此其别译也。
十劫正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佛之正觉也。(参见:十劫)
十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就而为阿弥陀佛,至今已经十劫。无量寿经上曰:「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然言十劫者,不过举其为众生济度而成就四十八愿之时而止,其实为久远之古佛。故弥陀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十六王子之第九王子,释迦其第十六王子也。于寿量品释迦自显其本地,说为久远实成之古佛,以是可知弥陀佛之本地,亦为久远之古佛,但因欲度众生自本地示现为法藏比丘,建四十八愿,以五劫之思惟与兆载永劫之修行,于十劫之昔,现正觉也。又依真宗之教意,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也。又言大通智胜佛坐于道场十劫,不现佛道,是非不现佛道,以众生之机缘未熟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十善正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善为顺理之正法,故有此名。
入正理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因明入正理论之略名。
入正定聚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
大正句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即中阿含蜱肆王经也。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卷,赵宋施护译,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之别译。
大集会正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卷,赵宋施护译。大集会正法,以本经所说之法得名。佛在灵山,为普勇菩萨说之。次折伏尼犍外道。
大僧正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纲之极官。佛祖统纪五十一曰:「梁武帝诏云光法师为大僧正。」
久成正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久远之昔既开正觉之果之佛体也。依法华经寿量品之意,则始于释迦如来。而文殊观音等大菩萨皆由久成古佛之垂迹也。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