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沈唱
低声歌唱。 南朝 梁 江洪 《咏歌姬》:“浮声易伤叹,沉唱安而险。”
《漢語大詞典》:孤歌
独自歌唱。 唐 杜牧 《题池州弄水亭》诗:“小山浸石稜,撑舟幽人处。孤歌倚桂巖,晚酒眠松坞。”
分類:独自歌唱
《漢語大詞典》:歌墟
广西 壮族 农村中一种传统的群众性歌唱活动。又称歌圩。这种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一般有数百人至上千人参加。届时男女青年从四处汇集,进行对唱,歌词多是临时编的,主要内容是表述爱情、庆贺丰收、祝福平安、增进友谊等。
《國語辭典》:词牌(詞牌)  拼音:cí pái
词调的名称。如水调歌头、菩萨蛮等。也称为「词牌子」。
《漢語大詞典》:诗牌(詩牌)
(1).用以题诗的木板。 宋 王安石 《董伯懿示裴晋公平淮右题名碑诗用其韵和酬》:“褒贤乐善自为美,当挂庙壁为诗牌。”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酒保道:‘解元借笔砚,莫不是要题诗赋?却不可污了粉壁。本店自有诗牌。若是污了粉壁,小人今日当直,便折了这一日日事钱。’”
(2).指题上诗的木板。 清 厉鹗 《王蒻林司勋邀游惠山访愚公谷》诗之一:“ 二泉亭 下看诗牌,转入萧森秀嶂街。”
(3).韵牌。刻诗韵上下二平声为纸牌式,每韵一叶,总三十叶,山游分韵,人取一叶,吟以用韵。见 明 屠隆 《考槃馀事·韵牌》。 清 秋瑾 《东风第一枝·雪珠》词:“儘围炉闲理诗牌,瘦了梅花人面。”
(4).文人游戏,各以牌分取杂字,缀成韵语,是牌亦曰诗牌。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近士大夫竞以诗牌集字,牵凑无理,或至刻之集中,尤可笑。”
《國語辭典》:引吭高歌  拼音:yǐn háng gāo gē
放开喉咙高声歌唱。如:「他在送旧晚会上引吭高歌,博得满堂彩。」
《國語辭典》:音域  拼音:yīn yù
指某一乐器或人声歌唱所能发出的最高音到最低音之间的范围。
《漢語大詞典》:莺歌燕语(鶯歌燕語)
黄鹂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白雪遗音·马头调·春景:“见了些,红红緑緑桃共杏,最喜春日晴。鶯歌燕语,云淡风轻,水秀山明。”
《漢語大詞典》:轴号(軸號)
打夯时歌唱的调子之一。 曹禺 《日出》第四幕:“很远、很远小工们隐约唱起了夯歌--唱的是‘轴号’。”
《國語辭典》:拖腔  拼音:tuō qiāng
戏曲、曲艺唱腔中为表现情绪而需要拖长的部分。有长有短,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句尾。在演唱中,拖腔多为字音尾音的延长,有的则加上衬字或衬词。是对原唱腔的进一步发挥,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國語辭典》:哑剧(啞劇)  拼音:yǎ jù
1.起源于西元前五世纪南义大利的一种小型喜剧。多取材日常生活,有歌舞、对话、誇张的模仿动作,其中部分演变成今之哑剧。
2.一种不用言语,只用动作、姿态来表达剧情的戏剧。也称为「默剧」。
《漢語大詞典》:壹倡三叹(壹倡三歎)
谓一人歌唱,三人应和。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郑玄 注:“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参见“ 一倡三叹 ”。
《國語辭典》:一倡三叹(一倡三歎)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1.一人唱歌,三人应和。《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进旅退旅,皇舞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也作「三叹」、「一唱三叹」。
2.形容诗文优美宛转,韵味绵延。也作「一唱三叹」。
《國語辭典》:一倡三叹(一倡三歎)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1.一人唱歌,三人应和。《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进旅退旅,皇舞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也作「三叹」、「一唱三叹」。
2.形容诗文优美宛转,韵味绵延。也作「一唱三叹」。
《国语辞典》:念曲叫曲  拼音:niàn qǔ jiào qǔ
讥笑人唱歌唱得没有抑扬含蕴的妙趣。语本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
《国语辞典》:清讴微吟(清讴微吟)  拼音:qīng ōu wéi yín
清美悠扬的歌唱,低声慢拍的吟哦。《文选。左思。魏都赋》:「干戚羽旄之饰好,清讴微吟之要妙。」
《国语辞典》:得高歌处且高歌(得高歌处且高歌)  拼音:dé gāo gē chù qiě gāo gē
能高歌一曲时就高声歌唱。比喻及时行乐。如:「人生得高歌处且高歌,能释怀处且释怀。」